折剪纸教学反思8篇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教学反思,会写教学反思对于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折剪纸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1
剪纸,这项民间工艺和现在的学生已愈趋愈远,如何让这项精美的、反映劳动人民无限智慧的艺术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学本篇课文需要重点思考的。
课文题目是“姥姥的剪纸”,说明作者对姥姥的剪纸情有独钟,印象深刻,洋溢着赞赏和自豪之情。姥姥的剪纸怎样呢?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剪纸进行欣赏。(1)剪纸的栩栩如生;(2)剪纸富含深意;在学生欣赏了姥姥的剪纸后,就可以为顺利地认识姥姥打下良好的基础。
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剪出“心灵手巧的劳作”?答案在哪里?还是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感知,去体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事实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够说得有理有据,读得出作者对姥姥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怀念,就是对姥姥的认识。
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四个词语;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理解重点词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体会其内涵。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2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20xx年11月3日我非常有幸聆听了陈叶青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片断一: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反思: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陈老师并没有停住,而是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陈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陈老师这样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显然,教者的处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片断二:
师:“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生: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从中找到窍门。
生:姥姥如此熟练,因为老是不断地剪。
生;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就是对“总剪”的具体说明。
师;“准头”的意思?
生;心中有数
师:出示练习说话:
熟能生巧,总,。
生:熟能生巧,总背,就能默出来了。
生;熟能生巧,总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了。
……
反思:陈老师这样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很好。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向陈老师学习,就《姥姥的剪纸》这课,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的道理,同时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3
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应该尽量使每个孩子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并促使每个孩子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下面就根据我上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剪纸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所以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如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还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二激发学生剪纸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剪纸活动活动中来,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看老师的作品,用故事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剪纸兴趣。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愿意学剪纸吗?”他们高兴地说:“愿意!”于是我将自己剪出来的样品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剪纸的特征,这样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剪纸兴趣。
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力。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尤其是美术学科,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更为重要。大自然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它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等等,都是学生观察和描绘的素材。启发学生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4
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师:说得真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纸栩栩如生的东西,这多神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靠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虽然这一片段仅仅是整节课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学习。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5
一、复习课文结构。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剪纸赞人,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喻理,姥姥通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纸传情,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
2、三个部分都在写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写。好,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
二、剪纸赞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同学们,这句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都剪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
三、剪纸喻理。
1、过渡: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剪纸的过程中还教会我一个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部分,想想教会我一个什么道理?
3、通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
6、过渡:同学们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6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剪纸”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带领学生随着“姥姥的剪纸”走进课文,然后一步步走近姥姥,去细细体会姥姥对“我”那浓浓的爱和“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课之初,我先点到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再通过剪纸认识了“我”的姥姥。接下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手艺高超”等等,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内容。下来我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欣赏了几幅剪纸作品,先在头脑中稳固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这一点,再引出“我”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学生立即找出来是课文最后一句。接下来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先指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清清爽爽”和“有声有色”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姥姥“手艺高超”的句子,通过作者具体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我”用双手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纸这件事,学生不由得深深感叹:“姥姥的剪纸真的是手艺高超啊!”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的原因——熟能生巧。
这一重点学生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接下来的难点便是引导他们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情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剪纸是桥梁、是纽带,把“我”和姥姥牢牢地连在一起。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姥姥怕我出危险,是用“剪纸”这一方法来对我进行束缚的,再让他们分别找到姥姥给“我”剪的最多的那些剪纸作品,细细体会每幅剪纸所蕴含的姥姥对“我”的爱。其中“牛望兔”这幅剪纸是重点,寄托了姥姥对“我”深深的牵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我让他们想着前文姥姥和“我”之间相处时的种种,同时又让他们联系自己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于是,他们被身处两地的祖孙俩之间的感情打动了,走进了文中和作者一样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的姥姥!在这时,我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诵,那字里行间露出的爱与悲痛瞬间感染了学生,好多学生流下了眼泪,那是同作者一起表达对姥姥的爱啊!接下来我再一次让他们读了文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句,并让他们写出此时自己心中的感受,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爱与牵挂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对课堂做了简要总结,以“感恩的心”教育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感谢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姥姥的剪纸——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7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折剪纸教学反思篇8
?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学课文前,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跟姥姥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质疑问答,以学定教。如此一来,带着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走进课文。本文并不是单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透过写剪纸来诠释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然后在作者“刁难”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鹊登枝”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
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