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教案5篇

时间:2024-09-04 17:05:15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教案的内容应当简洁明了,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快速查阅,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优质课堂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优质课堂教案5篇

优质课堂教案篇1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优质课堂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把、孩、又、起、来” 5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正确描摹“又、来”2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不倒翁是一种有趣的玩具。

?重点和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五个生字,写好笔画“捺”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

?教学准备】

不倒翁实物、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玩具,看——(出示不倒翁实物)

它倒下又站起来了。它是什么呢?(生齐答)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有趣的、写不倒翁的儿歌。

(出示课题:27 不倒翁)

2、师:课题中的“翁”是个后鼻音,跟老师读好它。

3、开火车来读 “翁”。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师:小朋友,你们想听课文录音吗?

老师请你们一边看精彩的动画,一边听录音。(播放媒体动画)

2、师:小朋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的,你们喜欢不倒翁吗?为什么?

先在心里面想好答案,再举手告诉大家。(生先自由准备,再交流)

3、师:小朋友们都喜欢不倒翁,我们再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圈出生字,注意听清字音。

4、出示课文: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师:找到生字了吗?

出示:把、孩、又、起、来。(学生随机做小老师教生字,老师点拨)

(1) 把:

① b-ǎ-bǎ。

② 用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结构分析法识记):左边一个“扌”,右边一个“巴”。

③ 师:1) 课文中是“一把”胡子,“一把”是一个数量词。

还有什么也是用“一把”的呢?

(生交流:一把尺、一把剪刀、一把手枪、一把扇子、一把伞)

师: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真厉害!

2) 老师平时说的话也用到这个“把”字,是什么呀?

(生交流:把书打开、把书合上、把铅笔盒打开)

3)“把”字还有什么好朋友呢?(生交流:把手、把柄、把戏、把握) (2) 孩:

① h-ái-hái。

② 师:它有好朋友吗?你来帮它找一找。(生交流:孩子、小孩、男孩、女孩)

(3) 又:

① y-òu-yòu。

② 师:“又”有几笔?谁来写——横撇、捺。指名书空。集体书空。

③ 师:课文中“又”字是写不倒翁的,找到句子了吗?(生回答)

不倒翁站了几次?(师用不倒翁作演示,生回答)

师:“又”表示重复的意思,不倒翁不怕摔倒,一次次地站起来。

(4) 起:

① q-ǐ-qǐ。

② 渗透“半包围”结构,外面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

注意竖弯钩不出头。

③ 师:“起”的好朋友可多啦!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师:早上我们从床上起来叫—— 生:起床

师:上课时,高钧毅要叫—— 生:起立

师:体育老师让我们踏步走叫—— 生:起步)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好朋友来吗?(生交流:起飞、一起、起点、起跑、起跳、起来)

(5) 来:

① l-ái-lái。

② 用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编儿歌法识记):一横加米,来来来。

师指导书空。集体书空。

③ 师:我们给“来”找一找好朋友吧,看看你们能找出多少。

(生交流:起来、出来、来到、回来、来回、来得及、来不及、来去、来往、来来往往、来信、来路、来头、来历、来日方长)

④“来”的反义词是——去。

四、复习巩固生字。

1、师:生字教好了,看看小朋友都记住了吗?

(1) 开火车读。师:小火车,开起来—— 生:快快开到我这来。

(2) 齐读。

2、做游戏巩固。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好,记得真牢呀!老师奖励你们做两个小游戏。

(1) “谁的眼睛最最亮,我的眼睛最最亮”。

(2) 叫号游戏。

3、出示课件上的练习。(播放媒体练习:“读读猜猜”。)

五、朗读训练。

1、听录音跟读。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中的这些生字,现在呀让它们回到课文中,我们再来听听课文录音好吗?边听边轻声地跟着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指名读课文,师点评。(2人)

(1)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2) 点评:师:你把字音都读准了,而且做到了不加字、不漏字。

师:你把句子都读通了。

3、指导朗读。

师:这首儿歌真是太有趣啦,老师也想读了。来听老师读好吗?

(1) 师: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2) 师:谁想试着像老师这样读?自己读读看吧。

4、指名读,点评。(3人)

(1) 师:谁来试一试读好这首儿歌?

(2) 点评:师:你读出了不倒翁有趣、可爱的样子!

师:你强调了“真” 和“站”字,还有谁也来学他的样子读一读?

师:不倒翁多么乐观、多么坚强啊!你读出了不倒翁不怕困难的感觉!

5、多形式朗读:

(1) 分小组对读。

师:请这两组来读第一句,这两组读第二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两小朋友组读得好。

(2) 师生对读。

师:你们想不想跟老师较量一下谁读得好呢?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读一句。

师:你们读得真棒呀!老师真佩服你们。表扬表扬自己。

(3) 表演读。

师:下面,请小朋友配上动作来读一读,自己先练练。(生自由准备)

师:全体起立,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可以看着屏幕读。

六、唱儿歌。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你们是那么地喜欢不倒翁。小朋友,有一首歌唱的也是课文的内容,让我们边听音乐边跟着唱吧。

七、指导写“又”和“来” 。

师:这些生字中,有两个是需要书写的,让我们一起跟着屏幕书空。

(先集体书空,再由领写员带领全班一起完成书上“我来描一描”。)

(1) 正确书空字的笔画。

(2)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把把“捺”写好。

优质课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用自然、连贯和略带诙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习用打击乐器双响筒和碰铃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自然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并让学生较快的认谱。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卡片 3.不倒翁玩具一个 4.双响筒和碰铃(各一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听音乐做小鸟飞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律动。

三、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乘火车到音乐宫去参加一个比赛,小朋友好不好啊?

练声:“u”要求声音整齐。

四、火车来到音乐宫门口,里面出来一群小朋友,他们唱着歌欢迎我们。

复习歌曲:《农民伯伯顶呱呱》要求有表情地演唱。

五、小朋友,看一看,他是谁?(出示不倒翁)

长长的胡子,样子很可爱。今天,由不倒翁老爷爷为我们主持这项比赛。

比赛方法:分成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游戏猜谜比赛。五角星获得最多的一组为优胜组,每位同学将获得一份小礼品。下面,比赛开始。

1.听音练习:先做一个《贴苹果》的游戏。

游戏方法:拿出五个苹果代表五个音do、re、mi、sol、la, 老师在琴上弹其中一个音,请一位小朋友把听到的音用苹果贴到黑板上的五线谱中,贴对的小朋友将得到一个五角星。顺序是5、3、1、6、2,贴完后,按贴的顺序唱一遍,要求音准。

2.视唱、节奏练习:

请小朋友看两张卡片(出示卡片)

──────────── ────────────??

──────────── ────────────??

──────────── ────────────??

──────────── ────────────??

──────────── ────────────??

请小朋友看一下这两张卡片的节奏是否相同?再看一看,这两条的歌谱是否相同?

先请一位同学视唱一遍,再全班同学一起唱。要求边拍手边唱。

出示两行节奏谱:看一下第一行有几小节?第二行有几小节?它们的节奏是否相同?然后一起拍一遍。

视唱第一行歌谱,唱二遍。再唱第二行歌谱。

提问:第一行歌谱与第二行相同吗?第几小节相同,第几小节不相同?

然后把两行歌谱连起来唱一遍。要求整齐、音准确。再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指,其他小朋友唱。

3.导入 :不倒翁爷爷说今天小朋友都很聪明,下面请小朋友猜一个音乐谜语,猜猜他是谁?(打开录音听一遍)然后拿出不倒翁(放出笑声)。

师:不倒翁爷爷哈哈大笑着说:“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猜着了。”那么,小朋友,我们看一下不倒翁爷爷长着什么样?

有一把胡子,样子象个小孩,你们说有趣不有趣?

今天,我们学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名叫《不倒翁》。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一起看一下这首歌的歌词,请小朋友跟老师读,读完后想一想,歌词是按什么来念的?请小朋友拍着手念一遍。

(1)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唱一遍。

(2)请小朋友一起唱,唱二遍。

(3)请小朋友一起表演唱,唱二遍(把不倒翁放在讲台上)

(4)请一位小朋友到台上扮演不倒翁,另一位同学边唱边表演。

(放录音伴奏)

(5)出示乐器:

双响筒

碰铃

请学生看老师示范一遍,请两位学生到台前敲乐器,其他学生唱歌。

(6)请两位学生表演,两位学生敲乐器,其他学生唱歌表演。

六小结:

今天,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比赛结果。下面请不倒翁爷爷给优胜组发小礼品,每人一朵花,其他小朋友唱《不倒翁》。另外,每一队获得五角星的小朋友也将得到一份礼物,由不倒翁爷爷发奖,我们向获得奖的小朋友表示祝贺。请不倒翁爷爷邀请小朋友跳舞,跳《邀请舞》。

七师:时间到了,我们要跟不倒翁爷爷说声再见了。

(琶音起立)师生再见。全体学生开火车,听着音乐离开教室。

优质课堂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①具有强烈的激情。②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解决办法

◆①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②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外化部分】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优质课堂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的《月光曲》。

1.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2.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3.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优质课堂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