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6篇
教案中应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具体描述,教案的编写应当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和有序,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2、认识数字0,知道一个都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其他的意思。
二、活动准备
1、0~10的数字卡片
2、苹果图片若干
3、温度计
4、教学课件
5、幼儿操作册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今天家里来了可人,妈妈准备了苹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盘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吧!
2、引导幼儿认识数字0,知道一个都没有可以用0表示。
(1)打开课件,引导幼儿操作练习。
(2)数一数,没纸小动物的篮子里分别有几个水果?可以用数字即表示呢?
(3)篮子里一个水果也没有,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
(4)教师总结幼儿的回答。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3、教师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
(1)教师请5名幼儿扮演小白兔,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狼来了。引导幼儿点数并说出小白兔的总数。
(2)一共有几只小白兔?用数字几表示呢?
(3)教师扮演大灰狼去追捕小白兔,小白兔跑回座位上表示安全。
(4)现在草地上还有几只小白兔呢?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请幼儿找出0。
(5)一只小白兔都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
4、教师出示温度计,引导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0的其他作用。
(1)找一找,0在哪里,你知道0表示什么意思吗?
(2)请你说一说0还可以表示什么?
5、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操作趣味数学练习册。
四、活动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数字0表示什么都没有了,0可以表示起点,还可以表示温度。教师引导有幼儿分水果,帮助幼儿理解都分完了就表示一个都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
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篇3
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情境表演“医院”――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教师示范拧纸环,(拧一下、拧两下)请两名幼儿上前剪纸环。教师记录表格。
师小结:原来纸环拧一下剪出来是一个环,拧两下剪出来的就是两个相扣的环。
3、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第三次操作,从而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师:刚才我把纸环拧一下,变成一个大环,拧两下,变成两个环,那拧三下、四下呢?(幼儿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桌上有很多纸条,老师已经在纸条上贴好双面胶,请每个小朋友拿两个纸条,分别拧三下、四下,看看剪出来是怎样的,并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小结:我们发现原来纸环拧两下、三下、四下......最后都变成两个相扣的环。
三、通过看课件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的历史和运用。
师:你们觉得这个纸环神奇吗?(出示课件)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叫莫比乌斯,比我们先发现了这个秘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纸环名,于是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莫比乌斯环的运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项链,餐桌、过山车、克莱因瓶、打印机的色带、工业传输带等)四、教师再次设疑,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师:请你们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做的莫比乌斯环还可以有什么用,好吗?
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拼图。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每人一副。
教学过程:
一、 动画演示,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是谁呀?
2、多啦a梦给大家变魔术了? 像什么?
3、 (揭示课题)多啦a梦的魔术宝贝是什么?
4、知道七巧板是哪国人发明的吗?
二、 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 多啦a梦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图形玩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魔板。
设计意图: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这里安排多啦a梦吧变魔术来激发学生的拼图兴趣,又在介绍来历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迫切想玩东方魔板的愿望,为下一层次的学习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2、 认识七巧板。
谈话: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么有趣的拼图为什么叫七巧板了吗?七表示什么?
(1)分一分,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2)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3)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大小完全一样的?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谈话:巧又巧在哪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七巧板,我们一起去探寻七巧板的巧妙 之处。
1、 用两块拼。
(1)谈话:先来简单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
(2)集体操作。
(3)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4)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品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5)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
2、用三块拼。
(1)集体操作。
(2)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交流,要求说出用哪几块板拼出了什么图形。
3、用四、五、六块拼。
(1)谈话:这一次我们要来难一点的,大家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要求用七巧板的四块、五块或六块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
(2)小组合作拼图。
(3)小组长介绍本组用了哪几块板拼出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不应示范,不应包办,充分放手让学生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体会图形的变换,促进思维的发展。
4、用七块拼。
(1)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欣赏课件)
(2)你们看看,除了这些,你还能拼出什么,和小伙伴说说。
(3)用七块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然后全班一起开个展览会。
(4)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5)参观、点评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观、评点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四、拼图故事,思想教育
1、欣赏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兔子、树、人。
2、说说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3、听故事:守株待兔。
4、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幼儿园神奇的花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