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上册教案8篇
写教案是教师展现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一生物上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xx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xx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包括动植物细胞在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能够生长和分裂;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构成生物体。
能力: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够制作临时装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和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改进,科学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科学的进步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对细胞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而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增进健康。
教学重点分析:
本次复习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梳理,能够切实掌握第二单元的内容。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从现象看到本质,如何把各个概念统一到知识络图中。每一环节出现的概念都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分析:
绘制第二单元的概念图(知识络图)是本次复习课的难点。设计思路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出概念→构建体系→绘制知识络图”,即以情景导入,以问题为线索;由“生物体”这一宏观概念到“细胞”微观概念,最后形成单元知识络图。
教学策略:
第二单元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细胞生物学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不断取得重大发现的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课不仅应该包括对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和,还可以穿插介绍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在第一单元已经接触了知识络图的基础上,可以试着让学生简单绘制第二单元的知识络图。
课前准备:
准备好小课题,即由知识点形成的问题,每组有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说明
3分钟
引??
生命世界是精彩的,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了这个生机盎然的生命世界。我们想探知生命的奥秘,首先要关注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问: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本环节引出生物体和细胞的概念)
回答: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6分钟
细胞的发现过程以及细胞的构造
现在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细胞非常小,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人们对细胞的认识,离不开观察工具——显微镜。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可以告诉学生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观察)和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差别。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现在请同学回忆一下操作步骤。
提问:光学显微镜应当如何操作?每一步骤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提问: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请比较一下异同点。
提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同的结构。有哪些结构是不同的呢?
(本环节引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的概念)
回想操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
回答:都有擦、滴、盖的步骤,但取材料的方法不同,滴加的液体和是否染色存在差异。
思考回答
ppt展示几种显微镜的图片
6分钟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提问: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有何差别?
(本环节引出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概念)
小组讨论回答
ppt展示不同的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图片
5分钟
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
看了刚才的图片,大家一定发现:图片里的生物由小长大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是什么?
(本环节引出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的概念)
思考回答: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ppt展示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图片
15分钟
分析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绘制知识络图
我们可以看到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的概念,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第一单元的复习课上,老师看的知识络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着绘制第二单元的知识络图。
可以将第二单元的知识络图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
讨论并着手绘制第二单元知识络图
板书设计:
生物体、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化、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课后反思:
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的生物课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络图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途径。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从情景导入,以问题为线索展开;采用讨论式的合作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对知识平铺直叙变为师生互动合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绘制知识络图首先要明确知识络图的要点和关键,注重科学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兔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学生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
水污染、树木非法砍伐、白色污染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教师: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索取的对象,但是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过快
活动一: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图13—1,并结合教师提示分组讨论。
思考题:
(1)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危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现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67亿,有专家预测到2026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时,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照这样发展下去,地球总有一天会支撑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长已经过快,那么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又是如何呢
活动二:学生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根据教科书表13—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表”给出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讨论。
思考题:
a、从绘制的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b、根据曲线图,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的人口数量。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由部分小组代表出示自己绘制的曲线图,并解释曲线图所含的意义。学生推测出我国人口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24863万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了,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口众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又怎样呢
教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是供给13亿人口来用,就显得贫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贫乏,而且其他资源也是如此。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4。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么丰富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贫乏的。
教师: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继续膨胀,过多的人口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致于不堪重负。
教师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题:
(1)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漫画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人类要从母亲(地球)那里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果人口过多而且超过“母亲”的供应能力,不仅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会带来教育、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才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 ”。“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人口过多,给地球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这种压力对她来说,已经支撑不住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伸出我们友爱的双手,热爱它,拥抱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5
教学策略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前必需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结合练习第1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展示挂图、幻灯或录像带,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引入
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再给学生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思考、回答问题。 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 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 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
3、 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1、 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2、 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
3、 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三、动脉
1、 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
2、 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3、 列举动脉出血的.情况。
四、静脉
1、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2、 展示静脉横切面图。
3、 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五、毛细血管
1、 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
2、 提出两个问题:
(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
(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
1、观看动画。
2、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 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
六、三种血管的比较
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 列表总结。
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 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七、练习
提出问题: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6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8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