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优秀6篇
大家在讨论教案时,常常提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案中的分层次教学设计,能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进步,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七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2、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各种生物)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我们从这句话中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回答。
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2)(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
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篇2
教材处理思路: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略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难点: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展示铁索桥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师描述:大渡河气势磅礴,极其险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不要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就是看上一眼也会不寒而战。可我们的红军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冒着河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踏着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向桥对岸,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前占领了对岸的泸定城。这首诗就是作者来到铁索桥上心潮澎湃地写下的。大家想读吗?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诗,对照生字表争取读通读顺,想一想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生自由学习
3、全班交流:
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读读作者看到的部分、想到的部分。相机板书。
三、课堂练习
写生字词
第2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细读诗句
1、练习读一、二节:
全班交流: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仿佛回到了几十年以前,他的眼中除了二郎山的白雾大渡河的白浪,似乎还看到了当年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谁愿意读一读作者的想象?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点拨: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朗读
2、练习读三、四节: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课堂、梨花……
练读这一节:这一节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和上一节有什么区别吗?
对和平的`向往、喜悦
谁能把你心中的喜悦表达出来?指名读一读
师:看到当年的战场成为课堂、战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开遍了梨花,你还能想到什么?
高楼平地起、宽阔的马路、人们的笑脸……
再读第二节
师点拨:没有英雄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幸福宁静的生活,让我们一同高声歌唱!
齐读最后一节
二、课堂练习:
1、组词
楼()撒()
数()洒()
2、你能写几句吗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当年(),
如今( )。
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有关气象的谚语。
2、鼓励学生读地名小诗。
3、正确流利地熟读三句名言,背诵名言。
4、通过读诗《根》,体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5、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学习方法。
6、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7、鼓励学生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提高习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启发学生懂得做人道理。
2、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信、自强。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名言。
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教学时间:
五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第一课时
一、交流。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见解。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
5、延伸: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气象的谚语。
二、读一读。
1、出示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经过的省市。
2、学生试读。
3、查阅资料,了解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集体交流相对应的省市的全称。
6、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名言,想想意思。
2、说说你读了名言受到的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举例说什么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等等。
4、指导学生练写,注意标点符号。
5、评价练写情况。
6、练习背诵这则名言。
7、检查背诵情况。
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篇5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四年级上学期猫的教案篇6
一、导入
1、出示橡树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树?
(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粗壮……)
2、是的,这就是一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板书:橡树(橡注音,三拼指导)
3、简单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叶子比手掌还大,它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通常能开出黄色的花朵。果实坚硬,是小松鼠的最爱。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橡树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过渡: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文中带拼音的生字(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分读
字音:“延”整体认读音节,“尚”后鼻音,“楔”字特别难认,多拼读。
字形:“延”和“挺”字后半部分区分。
字义:楔子结合图片理解,保持固定位置,上粗下尖的物体马蹄形结合简笔画理解。
3、交流大意:(若概括有难度,预设:人们在南北两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的公路,但因为——改变了计划,最后公路——。)
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原计划要修建一条怎样的路?板书计划宽阔平坦漂亮这条路计划中和实际建成的存在着不同。实际建成的是什么样?板书实际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板书笔直弯曲但它却只是一个地方弯曲板书只在一个地方
三、细读文本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橡树的句子。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具备了怎样的特点?
齐读本句,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把橡树比做哨兵?
(草原上的哨兵给你怎样的感觉?不怕风吹日晒,笔直挺立有精神,守卫草原有意志)
橡树和哨兵有共同之处充满生命力,挺拔,粗壮结实经得起考验,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挺立着)
哨兵守卫草原为草原放哨,那橡树呢?它守卫着什么?
朗读指导,读出橡树的生命力
4、如此一棵高大、结实、挺拔的大树出现在修路工程中,人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配合读(4-6自然段)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没有命令,不知道怎么办,计划不能随意修改)长久地(内心复杂,可能在想什么)叹气(应该保护、计划不能修改,如何是好,为难)
工人:沉默不语意思理解,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不想砍,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等待安排)沉重叹气(工程师没有答复,担心,心情沉重)
3、要保护橡树,只有公路绕行,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是笔直的了。工程师无奈。最后问题解决了吗,采用了怎样的办法?引读第7段。
工程师为什么要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打进楔子呢?(不影响橡树的成长,让橡树的根部不受到伤害)
看到这个办法你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保护了树木,为了保护树木而弯曲,甚至影响了美观)
朗读指导:我们和工程师工人一样,关心着橡树的命运。它被保留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轻松多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个决定。
4、几年过去了,当坐车过往这条笔直而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时,人们总不约而同地赞叹。
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
高尚的心是一颗怎样高尚的心呢?(爱护橡树、保护大自然……)
四、深化总结
1、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赞叹呢?
2、现在,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在说些什么。
3、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你们在赞叹工程师和工人的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触动,相信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想他们一样保护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五、板书
8、路旁的橡树
粗壮、结实、挺拔
计划实际
宽阔、平坦、漂亮--------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
改变高尚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