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案6篇

时间:2024-03-08 10:05:47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教案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能力,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弈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弈教案6篇

学弈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朗读。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uì wéi hú zhuó fú yuē

诲 惟 鸿鹄 弓缴 弗 若曰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三、熟记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指导文言文读法。

3.学生练读。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1.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四、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案点评:

?学弈》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简单地介绍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学弈教案篇2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身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议的。古文与现在的文言文有很大区别。比方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学校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绩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原本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文言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踌躇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同学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费劲,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誉。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依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志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志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身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依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同学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同学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竞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同学表示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身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同学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方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假如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依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同学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身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同学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同学学习的表示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同学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果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身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保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学弈教案篇3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写作,使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二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学弈教案篇4

【教学理念】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

1、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

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⑵“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⑶“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学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准字音,会写。

2、能根据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3、从故事中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一心一意做好,不可三心二意。

4、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策略: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通课文,理解文章意思。

难点:“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等一些难懂句子的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坐在这个大舞台上上课,此时此刻心情怎样?心情的确很复杂啊,让我们来听一段古典雅致的音乐,平静一下我们的心情。

一、创情入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言就象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相比,文言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认识、了解它们吗?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课文讲的是 [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儿学下棋的事。文言文中是怎么来描述这个故事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学下棋的事情,我们呢,可要从中学习一下文言的朗读、理解 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请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字词和句子标出来。(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了解哪些字读不准,哪些句子读不通。)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谁能看着屏幕读呢?(读得真流畅,字音很正确)

3、同学们,读了《学弈》文章后,你有什么感觉呢?能和大家交流交流吗?你觉得哪句难读?哪句不好懂呢?[ 师生评读 交流体会 ]

[ 三、教师范读 ] (4、听了大家的朗读和感受,自己给大家朗诵一遍!(教师谈初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告诉学生多读多练,也能象老师读的一样,甚至超过老师。)

三、 研读文章,感悟探究

1、同学们,你们能用咱们所说的方法,把每句话都弄懂吗?请大家自由说说课文的意思,你也可以和的学习伙伴同桌说一说。

2交流反馈:你理解了哪句话的意思?请你先把这句话读一读,然后再说说意思。(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谁能把全文的意思说说呢?

4、老师给你配上插图,你能看着插图说说意思吗?

5、同学们,在这篇短短的文言文里,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你发现是哪个字了吗?它都在哪个句子中,什么意思呢?

6、小结: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用法和意思都不一样了。所以,要联系上下文和句子意思来理解。

四、熟读成诵

1、意思理解了,你能够把全文读出韵味呢?请你自己先练习练习。

2、谁愿意来读一读,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如果需要,老师可以给你配上音乐,那耳朵可还得听着音乐的节奏了。可以吗?指导问句读法,这个句子后是什么标点?问号读出什么语气?谁来试试?好,不错,谁愿意来再问问?(接:曰:非然也。)咱们一起来再问问?真不错。

3、你能试着背一句或者几句吗?

五、回顾明理

1、 同学们,跟弈秋学下棋的两个人,为什么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学的好,是他们的智力不同吗?那是因为什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能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3、 小结:看来,聪明不聪明不是最主要的,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了一切(板书:态度决定了一切)。今后,你将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呢?

六、延伸激趣

1、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今天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

2、 拓展激趣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更多的文言文,也可以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习文言文,使我们的文化底蕴更丰厚。(出示两篇文言文)[ 具体内容要呈现 ]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弈》这篇文言文,是02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11册新增的内容,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最想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今天我选择这篇课文,是想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新的挑战,在与大家交流的同时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

这节课,我最想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文言形式,激起学生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依据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预案。

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

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我敢于放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通过结合注释,与同伴合作等方法,理解意思之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儿。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体验、交流感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后,我想说,在这节课上,我在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中体现了方法,突出了指导,基本上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但是,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因为,我知道,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成功;因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播本领的高强,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真正的教学不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学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

教学准备

由文言文改编的动画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古代的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白话文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兴起的。古文与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为它组词?(光荣之家)

3.知道词语的意思吗?(光荣的家庭)其中的“之”字怎么讲?(当“的”讲。)

4.对,当“的”讲。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先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用法,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候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下棋)

师:“学弈”呢?(学习下围棋)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下面大家各自读读课文,尽量读通顺。(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能读给大家听吗?

3.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跟老师一起读。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给大家5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4.师评价:有进步!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同学们会读得更好。比如,出示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怎么理解?你是怎么弄明白的?

5.师小结方法:看注释,逐词翻译,把每个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注意把意思说通顺,这样就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请同学们运用这个方法自学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

6.交流汇报。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哪些句子还不理解?

7.根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再让学生试着全文翻译,把握大意。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1.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有停顿。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停顿了,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停顿也放长些。明白吗?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停顿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2.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练习)

3.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

4.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多读几遍)

5.谁再来读?(先后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再齐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1.“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①他的棋艺到了什么程度?

②该怎么读第一句话?生试着读。

③这句话中“者”字是什么意思?如:作者、读者、胜利者中的“者”呢?

④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生答是)

2.第二个问题:作者假设弈秋干什么?(教两个人下围棋)

3.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学习的结果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射箭。第二个人不如第一个人。)

同学们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这段话你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显得有点死板。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话,很自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5.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文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拓展延伸

1.大家感觉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

2.你们需要什么?(注释:数〔shù〕,技艺,技巧。)

3.出示注释,学生自学,全班一起交流。

4.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懂就自己给自己鼓掌。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字词。

xuéyì()hóng()鹄zhuānxīnzhìzhì()

二、请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使弈秋诲(huìhuǐ)二人弈

曰(yuēyē):非然也。

三、按要求写四字词语。(至少写四个)

(1)夸夸用心学习的人:

(2)形容不用心学习的人:

用上其中的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注意把事情说清楚。

四、联系课文内容,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善弈()

a.好b.与“恶”相对c.擅长,善于

(2)其一人专心致志()

a.语气词b.其中c.他

(3)非然也()

a.对,不错b.然而c.如此,这样

五、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中“之”是什么意思。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思援弓缴而射之()

5.一人虽听之()

六、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1.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

2.课文中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屈原与《天问》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由于受楚国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人的嫉恨,他一生长期被流放,但他却九死不悔,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在代表作《离骚》中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实,屈原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流传后世的25篇诗作中,他以诗化的语言对宇宙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天问》。

在《天问》这首长诗中,屈原大胆破除了对天的迷信,敢于对天发问。在诗中他共提了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宇宙起源、天地万物的生成、自然界古往今来的演变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充分体现了屈原思想的宏远博大和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

显然,对天的起进行追问,在古代思想家那里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不进行这种追问,人在天之下的生活便会因无知而惶恐不安。所以,当时有许多思想家都对“开天辟地”提出了不同见解。一些人认为天地是神创造的`;一些人认为天地起源于“虚无”;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天地从来就是如此的,各种学说可谓五花八门。

屈原在《天问》中则以诗人的奇思妙想对这一问题作了如下种种的追究:远古开端的情况,是谁传述下来的?上天下地没有形成前,根据什么去考察它?昼夜不分而混沌一片,又是谁能清楚地认识它?元气充满宇宙弥漫四方而没有形状,如何去辨别?昼夜交替不休的原因是什么?阴阳两气结合产生了万物,可哪是本原?天高有九层,是谁将它建造出来的?旋转的地轴又插在何方?天有多少曲度?地有多少角落?太阳月亮怎么挂在天上?群星又如何安放得牢靠?

这些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常识的问题,在当时能提出来是非常了不起的。

屈原这些追问所显示出的探索精神比当时的天命论者和神秘论者要合理得多。从诗人尖锐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天地宇宙起源与演变的问题是持唯物主义立场的。透过《天问》的字里行间,诗人其实告诉我们宇宙是自然生成的,阴阳二气是天地间一切变动的根本原因。

?天问》对宇宙起源问题的唯物主义追问,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国后期荀子的《天论》,东汉王充的《谈天》《谈日》,唐代柳宗元的《天对》《天说》和刘禹锡的《天论》,宋代朱熹的《天问注》,明代王廷相的《答天问》,都显示出《天问》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

《学弈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