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诗《风》教案6篇
有意义的教案应该基于实际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案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古诗《风》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古诗《风》教案篇1
中班古诗教案《江雪》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大班古诗《风》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将古诗熟读成诵。
2、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于“花”、“鸟”、“树”、“草”和有关于离别的古诗,并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2、老师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诗中有“花”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树”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草”的古诗吗?
3、出示白居易写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为了取得功名,带了一首诗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拜见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纪不大,志气不小,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等他读完古诗,不禁大为赞赏。这是哪首古诗呢?
4、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出这首诗的题目。读一读。
5、介绍诗题。“赋得”就是诗的一种体裁。从“古原草送别”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出示整首诗
7、指名读一读。(要求读得顺。)
8、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出示古诗。
3、指名学生读一读。
4、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相机解决词语
6、“远芳”用组词法解决;“侵”直接告诉;“晴翠”出示图片结合理解。
7、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同桌练习说一说。)
8、你能想像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
9、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10、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11、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着什么?送别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可以直接告诉。)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吗?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
12、读诗句。
13、作者是第几次送别朋友?从哪里看出来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吗?)
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时溢满了离别时的哀伤和诗人的感慨,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诗,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15、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难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作者的心里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却为何还把景色描绘得如此美丽?
16、配乐再读古诗。
四、完整读全诗
1、出示全诗,再指名读。
2、全诗前半首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半首用一个“又”写出了诗人离别时满怀的忧伤。
3、请大家再读读古诗,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写离别时的诗,为何还要写野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呢?(出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配乐再读古诗,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
5、第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感受,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6、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着唱一唱。
7、第三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五、让学生扮成顾况对白居易的诗作出评价。
你们学完了古诗,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是当年的名士顾况,读完了这首古诗,会怎么评价这首古诗呢?
六、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后来果然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千古流传的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诗,读一读。
大班古诗《风》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1、现在正值冬季。寒风凛冽,腊月到来,紧接着就要过年了,跟孩子们恣意地想象年景,畅谈过年的欣喜。引出许多游子过年“过节”漂流外地的心结。描写这一景象的诗歌、故事也有很多,《静夜思》是选自语言教材中的一首比较经典的诗歌,之所以选择它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叙事诗,它还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情节,刻画出了季节的萧瑟、冷清,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愿望、学习兴趣,引起美的情感和共鸣。
2、利用本诗激发孩子孝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关爱长辈。
3、以此谈论家中“唯我独尊”的现象。
4、计划过年。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感悟诗人的心境。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入情入境的通顺、流利的朗诵诗歌。
2、激发积累古诗的愿望,主动学习、积累古诗。
难点:基本理解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思乡情结。
活动准备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了解冬季植物、天气特点。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静夜思》边进教室,感受歌曲的优美。
——歌曲里描写了霜、月光等景物,随着作者思绪飘动着,好美啊!
2、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清秋季节,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秋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呢?
——教师小结:秋天来了,凉风习习,让人倍感寒意,那么夜幕降临,李白独在夜里,从月光中也看到了霜,想到了很多。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3、引出古诗。
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人大声朗诵古诗《静夜思》。
刚才老师在朗诵时,你听到了什么呀?出示古诗大挂图。
教师再次朗诵。
4、教师朗诵《静夜思》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和幼儿一起来朗诵古诗。
再次一起来朗诵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教师小结: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寒意,给诗人带来了忧思。和幼儿一起感悟古诗朗读。
5、教师与幼儿试着再次朗诵,学会古代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着进行朗诵古诗。
附: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五种说法。
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4]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教学反思
古诗对幼儿是一种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活动,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夹着现在的、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我运用幼儿已经学会的歌曲《静夜思》进行导入活动,让幼儿感受古诗很美,可以和着音乐演唱。在记忆古诗时,加上相应的动作,使幼儿能形象的进行记忆,更好的对古诗进行理解记忆。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大班古诗《风》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 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 喜欢学习古诗。
4.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 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欲望,体验人物的个性特征。
活动 :
1. 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 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 首诗, 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 ?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 听了诗后有 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 ?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 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 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 回家, 都很想念 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 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注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反思:
?静夜思》的歌词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 了把握、体会、想象与 的 空间。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 得天衣无缝。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调,演唱时要求的戏曲的行腔韵味等,又 现代的孩子能轻易把握好的。
整堂课 划船律动──熄灯欣赏──演唱歌曲──绘画 《静夜思》,都一直在 学生寻找思念的感觉。音乐在渲染着气氛,我的语言柔和,表情 亲切但不带微笑,学生们很安静, 在想象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很远时,到底会是 样的心情。 生活中的体验 了她们演唱时的情感,也 地拓展了课的内涵。
大班古诗《风》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幼儿园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悼念我们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前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的珍贵付出,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重大意义,让孩子们记住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图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再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呢?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看图片,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大班古诗《风》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古诗《村居》选材于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课程《幸福的种子》系列活动。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幼儿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幼儿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
活动目标
1.通过配乐欣赏、赏画吟诗来感受诗中山村热闹的春景。
2.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古诗《村居》,根据图片理解古诗的内容。
3.学习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古诗《村居》,根据图片理解古诗的内容。
难点:学习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1.背景音乐
2.ppt
3.笔、纸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照片,引入古诗《村居》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幼儿春天时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
——你们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幼儿园的大树和小草都有了什么变化?
——这些照片让老师想起了一首古诗《村居》。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古诗《村居》。
——请小朋友们仔细听古诗。(教师朗诵古诗)
——你在古诗中听到了什么?(第一遍)(草、杨柳、儿童……)
——听得真仔细,这首古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这一次,你听到了什么呢?(二月天,教师可以追问:你觉得二月天是什么意思呢?)
3.播放 ppt,幼儿边看古诗画面边听教师朗诵古诗,再次完整感受古诗,并理解古诗大意。
——小朋友们都听到了古诗中的很多内容,那你猜猜看这首古诗是写什么季节?
——对,写的是春天的山村美景,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 ppt 古诗画面)(柳树、小草、小鸟、儿童、风筝)
——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是什么意思?(幼儿尝试逐句理解古诗,教师加以补充更正)
——古诗《村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春景,早春二月,村子里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早早的回家,赶忙趁着东风使劲吹的时候,把风筝放上蓝天。
4.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古诗《村居》。
——这样一首美好的古诗,我们可以用什么美好的画面去展示这首古诗呢?(逐句请幼儿用笔画出来)
——好了,我们一起看着你们画的古诗把这首古诗朗诵出来吧!
5. 幼儿尝试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这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那古人是怎样朗诵古诗的呢?
——(教师起立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朗诵古诗)古人朗诵古诗和我们平时念儿歌有什么不同?(幼儿谈论交流)
——对的,念儿歌比较欢快,有节奏,而朗诵古诗我们要慢一些,要有感情、有韵律,还要摇头晃脑。
——现在我们也学着古人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这首古诗吧。
6.延伸活动。
——我们也趁着在这美丽的春天出去放风筝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兴趣比较浓,活动目标基本实现。古诗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让幼儿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因此,我让幼儿模仿醉酒的人摇头晃脑两手左右摆动,感受“醉春烟”。整首古诗
中最能引起幼儿共鸣要数后两句,由于他描写的.就是幼儿的生活与游戏,就能使幼儿产生共鸣感。幼儿对于绘画展现古诗《村居》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从幼儿根据每一句诗画的一幅画,不看诗就知道画面描写的是哪首诗。
不足之处: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达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对于古诗的解 释注意通俗易懂,语言儿童画,朗诵示范要注意语言的节奏韵律。自己对古诗教学也缺乏经验,在教学方法策略上应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要适时调整,做进一步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