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诗教案8篇

时间:2024-04-03 12:07:16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巧妙设计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咏雪诗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咏雪诗教案8篇

咏雪诗教案篇1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 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 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 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读背诵——积累。

九、 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

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

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咏雪诗教案篇2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演中质疑、演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学法:读读——演演——议议——写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氛围中领悟亲情,在实践中体验合作,在创造中培养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读书会意。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放声朗读,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1、全文6句话。下面请6位同学来分别朗读这6句话,并说出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2、教师做适当点拨与强调(见屏幕“积累词汇”)。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全文,注意读出一点古文的韵味来。

三、情景剧场。

1、凭借你对故事的理解,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演绎情景话剧。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协调分工。

3、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

(教师做适当提示,调动情绪。)

四、互动交流。

1、与演员对话:点评表演的优点或提出建议。

2、与角色对话:对文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肯定评价或质疑。

(教师调控,引导方向与探讨的层次)

五、亮点聚焦。

在刚才的表演与交流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

六、生花妙笔。

你敢挑战谢道韫吗?假如你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下面的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1. 差可拟。

2.未若 。

(师生、生生互评,抓住形与神)

七、佳作共赏。

请3名学生分别朗读,根据提示赏析。

八、衷心寄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也感受到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悠悠亲情。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在眼中闪现,这让我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诗,下面就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少年!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咏雪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梳理内容

按记叙文六要素分析短文内容。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大度、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学习两篇短文的比喻方法,想一想洋洋洒洒的白雪还像什么,造比喻句比赛。

七、结读

畅谈收获,背诵短文。

八、布置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咏雪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尔、欣然、未若”等。并且朗读全文。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一、导入

从古代机智聪颖的少年儿童自然导入到咏雪的两位才子,导入课文。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刘义庆简介和《世说新语》简介

三、朗读课文

1、多媒体显示两条朗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停顿和语气,情感和韵味

2、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

四、探讨文意

1、请生指出这篇短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请学生翻译第一句。

3、指导文言现象古今异义。

4、多媒体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简单讲解文言句式判断句和省略句,引导学生疏通全文。

4、请生翻译全文,然后多媒体出示全文的翻译。

五、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1、评析两个咏雪才子的比喻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写出好的比喻句。

2、提出问题,文章中“公大笑乐”该怎么理解?有没有暗示作者更欣赏谁的比喻?

2、多媒体出示古诗当中咏雪的句子,简单赏析。

3、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进行小结。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咏雪》。

2、仿照两位咏雪才子的句式,发挥你的想象力,想想看可以把雪比喻成什么。

咏雪诗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家里

人物:谢太傅、儿女们

咏雪诗教案篇6

?咏 雪》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感悟多样丰富的亲情组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但是基于本文的体裁和题材,学习本课还要积累文言知识,赏析有意蕴的语言,挖掘古文的文学魅力。 学情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t;论语>十则》《山市》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对于大多没有看过柳絮的学生来说,仅从文字上去感受还不够,因此要配以课件展示。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通过研读,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4.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刘禹锡的《乌衣巷》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与节奏

2.指导朗读

指名读,自由读

强调字词读音

3.朗读、疏通

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三组试读,说明处理人物语气的原因

通过问题,强调勾画重点词

(1)人物之间的关系?

兄子、亦

(2)一家人在干什么?

儿女、讲论文义

(3)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内集

(4)讲论的主要事件?主讲人出了什么题目考大家?何以有此考题?

何所似、俄而、雪骤

(5)答案分别是什么?

拟、未若、因

4.检查翻译情况

5.根据板书背诵

三、品评文质,体悟雅韵

质疑:

1.家庭氛围如何?为何要谈论诗文?

2.比较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文中两个比喻句,作者认为哪个更好?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归纳:

撒盐空中:形似

柳絮因风起:神似(展示柳絮视频)

白雪纷纷明明是严冬之景,却拟合了清新春景。

中国文学讲究含蓄之美,意蕴之美

四、拓展练笔

展示例句,展示图片

学生试着写一两句写雪的有意蕴的句子?

五、小结、作业

将练笔记录在摘抄本中 适当讲解,点出诗中的“王谢”家族。

范读

正音

指导分组,明确要求

简单评价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学习难点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

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四、问题探究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谢太傅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在谢道韫回答之后,“公大笑乐”。

2、合作讨论: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明确:“撒盐空中”——盐的颜色与下落之态都跟雪接近,比喻很恰当,但是,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柳絮因风起”——不仅比喻贴切,表现出雪的轻盈之态,既有美的意象,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更深刻。形、神、韵兼备。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五、拓展思维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发挥想象,写出一两句形容雪的比喻句。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句子写在书上。

2、例:

1、雪如花瓣在空中翩翩起舞。

2、鹅毛大雪,漫天飞舞。

3、列举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六、看关键字背诵

寒雪日讲论文义欣然

板书:咏雪

盐:色、形

柳絮:色、意境(春意)

比喻形象

教材分析:

?咏雪》是部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表达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单元提示)本课节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雅趣,体会到交流的愉悦。(课前提示)文章通过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能力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教授本课时,我将会注重学生对古文学习热情的培养和激发,更要加大学生对古文学习方法的引领(如:怎样朗读、怎样记笔记、怎样翻译和背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习如何细致体会语言的差异,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巩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以诵读为主,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勾画、分析文中比喻修辞的句子,说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所营造的家庭气氛。

教学重点:

1、继续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中优美句子的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对优美词句的赏析。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以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为辅,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自身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在朗读、讲解、评析、探讨有机结合的教学步骤下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通过雪景图片介绍导入,今儿展开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

二、复习检测

1、检查学生所搜集的有关雪的诗句(请同学说出所搜集到的的诗句)。

2、学生听读文章(要求:根据范读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疏通课文

1、分小组翻译课文,结合文章注释以及上节课对文中重点字语的解释批注。

2、翻译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

3、疏通文意检测,小组间比一比,请出小组代言人,一人一句进行翻译。看谁的正确率最高。

4、再请两个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代言人翻译的句子更好(其他组的同学当评委)。

5、全班一起口头翻译课文。注意用词准确,句意完整。

6、再次听读课文,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时间地点人物时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7、重点字、词、句的讲解(古今异义字、文言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四、拓展延伸问题设置

1、课文营造了一个怎能的家庭气氛?

课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气氛。

2、公大笑乐的理解?

1)家庭的和睦

2)对子女的赞扬。

3、比较赏析

在讲论文义的时候,因风雪骤起,谢太傅临时起意考察孩子们的学艺,胡儿和无奕也是灵机一动,随口而出,事前并无准备。那么你们认为,把雪比作盐和柳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明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本文我到了什么?

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对squo;好好学习squo;重要性的探讨,进而激励同学们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六、巩固练习。(附:题单)

七、作业设置

1、收集整理有关冬天的名言名句,并扩展到春、夏、秋三个季节。

2、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3、背诵课文,并完成默写环节。

咏雪诗教案篇7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 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 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 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谢道韫,东晋时有名的才女,东晋的谢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谢道韫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才俊麋集的豪门中。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谢玄的姐姐。谢道韫在闺阁少女时就卓尔不凡,才识过人。一个冬日的午后,谢安与家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文义大略。不久,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在叔父谢安十分赞许,于是后世就把能诗善文的女子称为“咏絮之才”。后来,谢道韫就嫁给了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以善“草隶”闻名,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虽然没有他父亲和弟弟的名气大,但也绝非庸才。唐朝诗人有句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道韫的娘家,“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家。

2、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师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说说还在那里见到过“咏”字,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咏鹅》、《咏柳》,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

二、尝试自读,读通文章。

1、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并标记下难读的地方。

2、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师相机指导,请学生互相纠正,全班练读。

学生朗读预设

易错的字音:雪骤(zhòu) 何所似(sì)

差(chà)可拟(nǐ) 即(jí)

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3、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以往学习古文,是怎么理解文意的?(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己默读文章,试着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在读不懂的句子后面划“?”

3、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交流自己不懂句子。

4、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

预设:俄而雪骤。

师引导:你还听过哪些带“骤”的词语,比如:骤雨,骤降,大胆猜想雪骤可能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知道“俄而”是什么意思?那么“俄而雪骤”连起来怎么解释呢?

即公大兄无奕女。

师引导:智力的“公”指谁?(谢安) 无奕女又指谁?为什么叫谢道韫为无奕女?

5、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6、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四、突破难点,感受智慧。

1、课件出示兄子和兄女的话。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为什么?

2、读文章,想一想谢太傅更欣赏谁的回答,从文中找出根据。(谢道韫回答之后,谢太傅大笑;文章最后介绍谢道韫的身份,这都说明谢太傅更加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

五、大胆想象,运用表达。

1、通过平时的观察,你觉得雪还像什么?

2、小组合作,试着用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差可拟。

未若____________因风起。

3、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咏雪名句。

4、师用课件出示古诗中的咏雪名句,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 李白《行路难》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宋 陆游《夜大雪歌》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宋 杨万里《观雪》

5、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的情境。

6、自由背诵,生齐背。

六、充实人物,全面解读。

1、学了这篇古文,谢道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师补充资料。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3、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对谢道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七、课外拓展,广泛阅读。

咏雪诗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培养学养成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时重点

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3.背诵课文。

学时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用“钟氏二子”的故事导入。

二.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差可拟(chà)柳絮(xù)

王凝之(níng)无奕女(yì)道韫(yùn)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的文学家。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骤:欣然:

何所似:差:拟:未若:因:

5.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后来人们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文言文翻译“五字诀”:留、补、调、删、换。

2.借助学习古文的方法将文章翻译成现代文,并识记常见字词。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咏雪》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2、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5、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四.拓展延伸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咏雪诗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