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语文下册教案推荐7篇
一份互动性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提前准备好详细的教案,我们才能有时间关注学生的状态,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五语文下册教案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五语文下册教案篇1
一、导课
1、a、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越来越发达,如高楼大厦,桥梁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现代化的桥梁。
(看现代化的桥梁建筑)
b、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雄伟、美丽……建设者非常的聪明、能干)
2、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就是李春,不但设计还亲自参加建造了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同时出示李春的头像)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板书,赵州桥)(齐读课题)它为什么会闻名世界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新授
1、自学。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生字的形。
(2)从课文中找出写赵州桥特点的句子,用——划出。
2、检查。
(1)a 词语. 赵县 隋朝 石匠 砌成 桥墩
创举 坚固 智慧 横跨 创举
b 近意词.
c 反义词.
(2)课文。抽生逐节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着,有没有读错的。
(3)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呢?(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板书坚固、美观)课文哪部分在写坚固,哪部分在写美观?(第二自然段在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在写美观)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第二自然段,哪句话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的优点呢?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2)“这种设计”指的是怎样的设计呢?(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a、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b、洞顶上左右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
(3)那为什么说这样的设计是一个创举呢?创举是什么意思?
a、帮助理解:
这种设计指。它的好处,一是,因为;二是,因为。
b、(这座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以前是没有的,所以说是个创举。)
c、“既……又……”是什么关系呢?(并列)
换成“既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又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意思不变。
d、造句。
(4)朗读。
“隋匠天工落奇桥,饮尽世代洪水恶,石骨长虹映燕赵,风雨梳妆岁岁立。”带着崇敬之情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5)刚才,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是先抓住重点词“创举”,然后再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单元提示,“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阅读时,找出这些词句,想一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下节课学习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4、做个讲解员向在坐的同学和老师介绍一下世界文明的赵州桥。
小五语文下册教案篇2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ograve;ng、潭taacute;n、螺luoacute;、磨moacute;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问: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小五语文下册教案篇3
一自主识字
(一)复习巩固
1、读生字词。
2、背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二)识字写字
1、识记“冻、溪”,复习形声字记字法;识记“探、摇”,复习换一换记字法;识记“解”,复习加一加记字法。再进行组词练习。
2、书写指导。
出示“冻、溪、探、摇、解”
(1)强调重点笔顺、笔画。
“摇”右下笔顺是先写“午”,强调“〡”不出头,再写“∟、〡”。
(2)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①小组内交流。
②学生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书写,注意压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
3、“照镜子”。把自己写的字与田字格中范字进行对照,做到正确美观。教师随机指导。
生读并背诵
生写在练习本上
同组内比一比,看谁写的好。
二合作交流
学文识字
1、我们在田野上找到了春姑娘,自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小组内口头填空:
(探出头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早开的.野花)是春天的眼睛。
(点点嫩芽)是春天的音符。
(解冻的小溪)是春天的琴声。
如果换一换说法,怎么说?(体会草芽尖尖像眉毛,野花开放像慢慢睁开眼睛,嫩芽吐绿时远远望去像跳动的音符,解冻的小溪流动时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像唱着春天的歌。将初春的自然美景与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结合起来,感受初春的美和语言的美。)
2、朗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生口头填写
朗读并背诵
三品读领悟
1、在这个春天里,你都能找到什么呢?把眼光放远一些,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说:春天来到哪里?你能把你发现的春天在哪里写下来吗?
2、有的时候一个句子能用上一个好的词语,这个句子就美了,看下一题,难度在增大,不过同学们不要害怕,请看:春天来到田野里,油菜花开了。春天来到草地上,草儿绿了。能说一说吗?能写一写吗?师巡视指导。
3、你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吗?师生评价。
4、老师也写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小黑板)
春天来到校园里,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像老爷爷的胡须。
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同学们知道老师写出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窍门吗?请看:黄绿代表什么?(师板书:颜色)柳树舒展开了枝条说了柳树的什么?(师板书:样子)老师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的颜色、样子,把你积累的好句子,看到的优美的景物写下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
小五语文下册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本文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好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本文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小五语文下册教案篇5
对于古诗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授,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一、古诗擂台赛
1、背诗
2、赏画吟诗(同学们能给下面的画面题上诗句吗?)
①画:柳枝随风飘摇,倒挂在小河上……
生:《咏柳》……
②画:春天到了,杏花儿也竞相开放了,偷偷地伸出了墙外……
生:《游园不值》……
③画:河里鸭子总是最先知道春天到来……
生:《惠崇春江晚景》……
孩子们通过给画题诗,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之后,孩子们见到某一处景,嘴里就会不由地哼出几句诗来,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二、学新诗《江畔独步寻花》
??从题入手
1、出示古诗,读题。(随机指导畔的读音)
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诗人在江边独自一个人在寻花)从哪里看出?
??赏读古诗,诗中寻画
学习古诗,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幅风景画,使之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熏陶或启发。
(1)寻花写花:
师:有一位诗人说读着一首好诗,就如同看到一幅美的画,轻轻读读这首诗,让我们走进那美丽的画里,感受画的美。生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境。
师: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
生: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花,把枝条都快要压断了。因为诗中有一句千朵万朵压枝低。我是从这句想象到。
生:四娘家花满蹊这句中也能看出花很多。
师:满蹊什么意思?蹊又是什么意思?
生:蹊就是小路。师:那满蹊就是什么铺满了小路?
生恍然大悟:是落下来的花铺满了小路。
师:谁能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花满蹊的感觉来?(自读后交流读)
师:小朋友,春天都开得什么花呀?
生:有油菜花、桃花、梨花……
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黄四娘家的花写下来好不好?
出示:你瞧,黄四娘家的花真多!
生1:你瞧,黄四娘家花真多啊!有粉红色的桃花,金灿灿的迎春花,红中带白的杏花,这么多的花让人看了真是心醉哟!
生2:你瞧,黄四娘家的花真多啊!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花香扑鼻。吸引了无数的蝴蝶来采花粉。蝴蝶翩翩起舞,这幅景象多美啊!
生3:你瞧,黄四娘家花真多啊!桃花笑红了脸,迎春花儿穿上了金灿灿的黄衣,还有粉中带白的杏花探出了头,好像要跟梨花比美似的!这么多的花儿都挤在黄四娘家的花园里,整个花园成了花的海洋,好美啊!
贴花(黄四娘家的花可真多,真美啊!让我们把刚才写了话的花片贴到黑板的花枝上吧!学生纷纷上台贴花)黑板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呀。
诗中寻花,感觉那飘着花香的花儿还在我们的眼前。凭着孩子们多彩的想象,课堂成了一个花的世界。阅读中练写更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式,写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意。孩子们不再会为作文无米下锅而咬笔尖,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很愿意下笔,真是下笔如有神。
(2)诗中寻蝶,蝶恋花
师:这首诗中除了花,还有什么呢?
生:蝴蝶。留连戏蝶时时舞
师: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你是从哪里读懂的?
生:蝴蝶在花丛中采花粉、跳舞……
师:蝴蝶可能会对花儿说些什么呢?谁来做只可爱的小蝴蝶飞到花丛中去跟花儿们说说话。(一生上台)那我们在座的同学可都成了花儿了。
生戴上头饰,展翅飞舞,飞到了一位学生面前。有礼地说:花儿,花儿你怎么开得这么美?
生答:谢谢你的夸奖,你也很美,你身上的花纹,你那优美的舞姿不知为春天增添了多少光彩。
生展翅又飞到了另一学生面前:花儿,花儿,你们为什么开得这么旺盛?
生略一沉思:春天到了,花儿都想看看美丽的春天。
师:(蝴蝶恋恋不舍地飞舞着)这么美的花儿,这只小蝴蝶都不愿飞走了,这就是——留连戏蝶时时舞。
好一个留连戏蝶时时舞,教师的这一创意真是一举两得。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活跃了气氛,而且又使学生很深刻地理解了诗句,因为爱花,所以留连时时舞整个活动充满着浓浓的童趣。
(3)娇莺枝头啼春美
师:蝴蝶不愿飞走了,还有谁也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呢(黄莺)
生齐读: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小黄莺可能会唱些什么呢?你能来唱一唱吗?(略)
有的小朋友动情地唱起了歌,有的小朋友歌颂春天真美,有的小朋友还学起小黄莺叫了起来,课堂顿时热闹非凡,课堂成了鸟的天下。
师:这么美的景,诗人陶醉了,蝴蝶、黄莺陶醉了,连我们都被陶醉了,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整首诗。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背诗
孩子们天生好动,在活泼的课堂上,生动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最富有情趣的,也是孩子最喜爱的。
??扩展延伸,走近诗人,领悟诗情
师:(质疑)有这么多的花,诗人为什么还要去寻花呢?
出示背景资料: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15万在范阳举行反叛,准备大举进攻中原地区,打到长安去,推翻唐朝,自己当皇帝。由于唐军疏于防范,再加上政治腐败,很快这次战争席卷了大片土地,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师:还有两首诗,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场战争
出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正是作者介于这两首之间写的,那时正是安史之乱平定,诗人心情比较愉快,有种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所以整首诗笔调比较明快轻松。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让我们再把这首诗来读一读。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同学一句话:文学的大门,永远为那些爱好它的人打开着。
小五语文下册教案篇6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要求在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意义,(习作训练)《这件事____》。
2、指导把事情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重点:初步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难点:学会 在生活中发现小事的意义,并回忆起有意义的细节。
教学过程:
1、读“参考片断”,自悟习作选材要求。
(1)交流自司的本次人习作选材要求。
(2)教师总结:事情并不轰轰烈烈,但是体现了李洁为同学服务的好思想。
2、学生交流想琯的材料,结合“习作提示”进行一一判别。
(1)交流想写的生活小事,教师板书罗列。
(2)结合“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习作选材要求是选择能引起读者思考的生活小事。
(3)根据对选材的认识,自己判断材料是否合适。
(4)交流选定材料,教师随机在板书上增删,并让改过的同学说说思考过程。
3、再读“参考片断”,悟写具体的方法。
(1)“参考片断”主要抓住的是人物的行为来写具体的。
(2)指导发现自己选定材料写具体的方法。
写具体的方法不上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写具体。事例不同写具体的角度就不同。比如“习作提示”上提到 的‘有个同学晚上只顾看电视,不做作业,教师查问时他还撒谎“这个事例,就可以人物的神态和语言上做文章。
(3)学生回忆可以刻画具体的细节,并交流。
4、学生试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评价典型的习作,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2、拼凑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回,发现典型习作供集体评议用。
2、集体评议。
标准:①选择的材料是否有一定意义,能否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写具体的角度是否选择正确,有否写具体。
评议是否流畅、优美。
3、学生评议,教师随机按标准点拨,鼓励学生的的闪光点引导修改。
4、学生各自修改草稿。
5、将作文抄入作文本。
小五语文下册教案篇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
(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
(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柳叶儿》写出了乡间景色的优美,当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生活的苦涩,而读者却体会到“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挖荠菜》写出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讨论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活素材的搜集整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践的结论,有目的地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周围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向他们了解当年他们的乐趣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度过艰难岁月的,做好记录。
二、课堂交流:
1、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所表达的主题。
2、分组交流自己课前采访的内容。
3、每组指派一名代表发言。
4、引发学生思考:
(1)当年,老一辈生活艰苦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今天的生活乐趣与他们当年的有什么不同?
(3)我们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课后作业: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资料整合平台】
1、张洁的《挖荠菜》。
2、刘绍棠的《榆钱饭》。
使用建设:
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老一辈所经历的苦难生活,启发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清新纯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
【口语交际】
1、了解“劝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劝告的方法和技巧。
3、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
(2)分组练习
(3)班级交流
(4)教师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