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的教案8篇
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一份独具特色的教案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惊弓之鸟》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悲惨、愈合”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赢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更赢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我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2、学生齐读课题
3、解题
“惊弓之鸟”是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1”标出句子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交流字义的理解
孤单失群:失去同伴,无依无靠,文中指受伤的大雁没有同伴,自鸣自飞。
悲惨:指伤口合上了,长好了。
拼命:比喻用尽力量。
3、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帮助解释。
4、出示幻灯片
指导学生巩固生字、熟读并理解词意。
四、思考、讨论
提问: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更赢、魏王两个人)
2、主要写谁?
(主要人物是更赢、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3、为什么?
(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五、理解课题,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语。
1、“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初读语文后明白吗?(“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了?“弓”指弓箭,“之”是“的”意思)。
2、带着疑问默读全文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2)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赢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春天又从南方飞回北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a、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b、理解:“有名”和“能手”。
“能手”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c、更赢是射箭能手,说明他射箭技术高明,经验丰富,你们想象下他的箭法怎样用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虎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现赢射箭射得准,才使大雁落下来的?
(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观察到的认真思考,得到正确结论。)
(3)读了课文,你还懂了什么?
a、“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第五自然段)
b、朗读课文指导:读课文不仅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
c、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4)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教师板书画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为“↑”直掉下来“↓”)
(5)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4、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1)指导学生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
(2)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
5、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这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的第2段。
a、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b、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是更赢听到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2)哪句讲的是他的分析?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往高处飞,伤口裂开,掉了下来)。
5、复核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这个成语中的鸟可以换成人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样?
板书设计:
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分析——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思考——心里害怕,往高处飞,伤口裂开。
结果——听到弦响,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2
一、课题:《惊弓之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更赢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难点:理解更嬴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四、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
导入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一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学们,你能猜出这是说的哪个成语吗?(出示成语释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顺通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检查提问:那是一只怎样的鸟?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
(4)朗读指导: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8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a”,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2、更赢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投影仪出示:想想更赢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4、为什么一起打猎的其他人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小结作业
“惊弓之鸟”可以比喻怎样的人?想一想身边或书里读过的故事中,有没有类似“惊弓之鸟”的人。明天上课需要大家说说你的见闻和感受。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4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老师和初步读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有兴趣的同学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看,老师的字虽不漂亮,可写得多认真啊,希望大家在写字时,也能像老师这样一笔一划地写。
我们知道读课文要做到“三到”,是哪 “三到”呢?碰到读不好的句子,我们该怎么办呢?
上节课,我们运用上面的两个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可这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并不难,教师告诉你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板书:“过电影”)什么是“过电影”?也就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二、有感情练读课文
1、投影出示第2节1、2句:
⑴ 大家看屏幕上这两句话,请你们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头脑中出现了哪 些情景?
⑵ 你脑中出现了哪些情景?(指名回答)
⑶ 教师投影演示“更羸跟魏王去打猎,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的情景。
⑷ 指导感情朗读:
① 自由练习朗读。
② 指名朗读:
如读得好,教师引导: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哪些词读得比较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
如读得不好,教师引导:(指句子)这里说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听了他的读,我感觉这只大雁飞得还是挺快的,这两句到底该如何读,大家再练练,然后再指名读、齐读。
⑸ 小结朗读情况:
大家读得真棒,老师也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大雁慢慢地飞着,悲惨地叫着。看来“过电影”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我们读书就应该这么读。
2、练习读2~4节:
人物的对话该如何读,请大家继续用“过电影”的方法练习2~4节。
⑴ 自由练。
⑵ 指名读。
看大家的表情,我就知道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想试着读2~4节。
读完第2节,教师引导:更羸的话比较难读,通过努力,大家有信心读好吗?当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时,心里也很有信心,不用箭,就能让大雁掉下来,更羸的话如何读,大家再去练练,再指名读、齐读。
更羸的话魏王能相信吗?让第1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如果读得不好,教师引导:
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第3节该如何读,大家再练练,再指名读、齐读。
学生读好后,教师小结:
那个味已经读出来了,看来要想把书读出感情,不但要学会“过电影”,还要能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第1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还有谁想试着读2~4节,读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强调过的地方。
3、练习朗读第5小节:
⑴ 更羸如何试的?请大家用过电影方法自由读第5小节,边读边想,读完后告诉老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⑵ 指名回答,师同时板书:
惊弓之鸟
(拉)
更羸
⑶ 教师演示:
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听到弦声,大雁直往上飞,后来又直掉下来。我们只看到更羸拿弓拉弦吗?(“嘣”的一声响)这样的弦声空中的大雁能听到吗?再来一次,大家一起来一次。这下,空中的大雁肯定能听到了。(板书:嘣)
⑷ 指名读:
引导:让人一听,就好像真的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指图),听到这样的声音(指“嘣)
如没有把“直”读出来,教师引导:听到那么响的弦声,大雁肯定很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那么“那只大雁”后面的话如何读,再让那位同学读一次,再学着他的样子齐读。
如把“直”读出来,教师指板书: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让那位同学再读一遍,再学着他的样子齐读。
⑸ 大家还想读吗?大家再去练练这一小节,边读边做动作,读出来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不信大家去试试。
⑹ 指名4位同学上到台前朗读,看着屏幕,边读边做动作,愿意一起读的同学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
⑺ 教师小结:
大家读得真棒,不要老师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读得这么好。剩下的课文,我还想让大家自己去读,通过努力,有信心读好吗?我相信只要你们能边读边过电影,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一定会读得很漂亮。同时,上节课有些同学提出的不懂的词语也一定会弄明白。
3、练读6~9节: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指名读。
读完第6小节,教师引导:魏王见更羸不用箭,真让大雁掉下来,心里感到很惊讶,现在你就是魏王,看这一小节该如何读。
指名读,再引导:这个“啊”是从心里发出的吗?再来一次,再齐读。
第一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⑶ 重点指导读第9小节:
自由练读。第9小节是这篇课文最有意思,最能让我们受到教育的话。大家还想读吗?大家再一句一句地去读。
指名读1、2句。
读完第1句,教师引导:
这句话告诉我们更羸可真会观察,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出示第2小节)指课文,更羸跟魏王去打猎,看到一只大雁飞来了,而且还是慢慢地飞,边飞边鸣。更羸观察多仔细啊,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一句,再去体会一下。
读完第2句,教师引导:
更羸不但观察得非常仔细,而且在观察时,还在动脑筋想,在认真分析。(指句子)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就想到大雁肯定是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这里说大雁的伤口没有“愈合”就是说大雁的伤口怎样?更羸听到大雁叫得那么悲惨,就知道它肯定是离开了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里说大雁“孤单失群”就是讲大雁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读完3、4句。教师引导:
通过仔细观察,动脑筋想,更羸最后作出了判断,他判断只拉弓,不用箭就能让大雁掉下来。他的判断对吗?怎么看出来?我们再来看看第5小节(出示句子),看看更羸是如何不用箭,就让大雁掉下来的。齐读第5节,边读边做动作。
更羸判断得多么准确,他之所以判断这么准确,就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肯动脑筋想。
这一小节写得多好,还想去读吗?老师读第1句,女同学读第2句,男同学读第3、4两句。
⑷ 分角色读6~9节:
大家读的挺不错的。你们想做更羸和魏王吗?同桌一个做更羸,一个做魏王,再试着练读6~9节。
⑸ 指名到台前表演。
4、分角色练读整篇课文:
⑴ 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分角色读。
⑵ 自由组合练读。大家分角色练整篇课文时,可以下位置去认为能和你配合的好的同学去练练。
⑶ 再指名分角色读。
6、练习读第1小节:
魏王听了更羸的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下面的同学现在你就是魏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第1小节也是这样夸更羸的,自由读第1小节。听了更羸的话,我们觉得,更羸真不愧是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板书:有名)
三、积累运用
教师讲故事:
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可以是什么?
刚学过的成语家就能运用,这可真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我们把“曾经受过惊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很害怕”的,一般都可以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像惊弓之鸟这类好听、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好多,希望大家能多找些这类故事读读,然后讲给别人听听。回家之后,你们愿意把“惊弓之鸟” 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吗?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拉)
(嘣)
更羸 大雁
(有名)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知道成语的比喻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运用读书记号。
教学难点:理解更赢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成语故事中概括出成语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能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通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了解学习本课的训练点。
这个单元我们进一步明确读书做记号的好处,并统一几种读书记号,以便今后学习。
2.默读"学习提示",思考:
①读懂了什么,用……划出。
②不懂的,用"——"标出。
(2)交流自学体会,明确:
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学做读书记号。
②介绍了几种常用读书记号:用"…"标出重点词句;用"——"标出疑难问题;用(1)(2)(3)……标自然段序号;用""分段。
(3)做读书记号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读书时做些读书记号,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习惯。养成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我们边读边思。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3.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间:课题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理解的难点是"之")
(2)故事中的"鸟",是哪一种鸟(大雁)关于大雁的生活习性,你知道些什么?
4.自学课文,学做读书记号:
(1)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用""划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2)学习生字,通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习题3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5.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词,学生相互提醒字音,形上的难点。
字音:更(多音字)、嘣(后鼻音)。
字形:比较"羸"与"赢","哺与"崩"。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酌情处理,重点词可随文理解。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
(3)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分段指名朗读并评议。
6.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谁的什么事?
讨论:课文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分段。
7.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对于一些主要问题共同做好读书记号,下节课解决。
如:为什么说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更羸根据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8.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部分课堂作业。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
2.深入质疑,释疑,理解最后一段四句话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
2.更羸魏国
回忆上节课的疑问,明确学习目标。
3.学习第一段
默读:完成课后习题2
做读书记号,讨论思考题。
理解重点句: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①这只大雁有什么特点与你们平时知道的大雁有什么不同;
②朗读指导。
(2)更赢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①指导朗读;
②引导深入质疑。
(为什么一听到"嘣"的声响,忙往上飞,为什么飞了两下,就直掉下来)
4、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1)什么叫"能手"
(2)"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很多人都知道他。从哪些地方能看出。
(3)你还知道什么能手
5、学习第二段: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遗漏第1课时的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第二段,做好读书记号。
(3)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展开讨论。
(4)(追问)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他不但箭术炉火纯青,更是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规律。他能从大雁的飞行速度推断它的健康状况;大雁的声声鸣叫推断它的快乐忧伤,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作业:
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有能力的背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结合课文,看图想象,复述《惊弓之乌》这个成语故事。
(上限:创造性地复述。下限:按课文顺序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更羸,魏王的不同语气。
(2)分角色朗读,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领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很有把握)
"你有这样的本事"(惊讶,难以置信。)
"我可以试一下。"(虽有把握,但很谦和。)
"真有这样的本事!"(吃惊,赞叹。)
2.看图复述《惊弓之乌》。
(1)这幅图画的是更羸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看图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自定复述目标:①在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行为表现,还可以加头补尾;②按课文的顺序,用课文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3.揭示喻意。
(1)"惊弓之鸟"什么意思(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2)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到的故事中看到过这种人吗?
小结: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经不起挫折,是不可取的。
听写词语: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更羸、魏国
作业:
作业本4、7题。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
省编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具准备:
活动幻灯片一框,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纸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尝试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惊弓之鸟》,我们知道题目中“惊”的意思是“害怕”,“弓”的意思是“弓弦声响”,“之”的意思是“的”,“惊弓之鸟”连起来的意思是“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铺垫导法: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词句加——,不懂词句加——?(符号板书)
3.朗读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
4.设疑争论:
①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用错了?
②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③讨论可以怎样改?
④讨论是否真要改?
二.“引导—发现”之一,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
自然段。
3.演示: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三.引导—发现”之二,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质疑:“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2.引导:①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边读边划。
②学生汇报。③刚才你们读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的最后两句,齐读这两句话。
3.发现:我们把刚才学的总结一下——
因为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板书:心里害怕)
因为心里害怕,所以—(板书:忙往上飞)
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板书:伤口裂开)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板书:直掉下来)
4.训练:
①出示卡片因为…..所以……,自由练说,开小火车说。
②出示卡片那是因为,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引导—发现”之三,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1.假设:从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2.设疑:看来更羸并不高明,还称什么射箭能手?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3.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汇报,(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4.再质疑:更羸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的呢?(板书:判断)
5.再引导:飞得慢,叫得悲惨,这是更羸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板书:观察)
6.再质疑:看到这样的现象,更羸会怎么想?
7.再引导: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再完成作业本4(1)、(2),一生上台完成板书。同时,巩固“孤单”、“愈合”的含义。
8.归纳:①这“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是更羸——(板书:分析)②教师加上箭头,学生讨论更羸的本事究竟高在何处?③朗读最后一节,读出分析的语气,采用一人读一句方法。
9.朗读体会:推荐班中学生与老师对读。教师故意出错,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改成“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体会更羸注意身份、谦虚、有礼。
五.“引导—发现”之四,初步明白“惊弓之鸟”的喻意。
1.设疑:读了课文之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2.讨论:四人小组。
3.汇报:
4.总结: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质疑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在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看来,还得多加锻炼,多上公开课。
其次,在课外拓展上,所选用的《战国策》中关于“惊弓之鸟”的片断,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用古文段落。由于学生看不懂,而效果低下。
此时,突然想起窦桂梅老师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如:以弓箭为线索:《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战国策-楚策》。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相继学习部分词语:
⑴ 更: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⑵ 魏国: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⑶ 能手: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多媒体显示:悲惨、愈合、拼命)
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小朋友提的问题都挺好,学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
(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找段落: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交流。
⑴ 圈了哪些词语?(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⑵ 理解:
信不过什么意思?
摸摸自己的耳朵在哪里?
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所以他奇怪的问──(出示卡片:你有这样的本事?)
本事找个近义词。
注意老师用红笔标注的地方,再读一遍。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
所以魏王惊讶地说──(出示卡片:真有这样的本事!)
5、寻原因:
轻读2~8自然段。
魏王的态度越来越奇怪,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轻轻读读2~8自然段。(多媒体显示:三个?)
交流。
信不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说的时候用上因为( ),所以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这个句式。(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变红,句式)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大吃一惊呢?
(多媒体显示:大吃一惊?变红,句式)
更加奇怪?
最后,魏王更加奇怪了,什么原因?
(多媒体显示:更加奇怪?变红,句式)
6、分角色朗读:
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五、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
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几句话?
2、分组读:
四组,一组读一句,从你们开始。
3、默读:
多媒体显示:(大家)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用──划出来;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用( )括出来。
板书:(看)
(听)
4、学习第1句:
哪些是更羸看到听到的?(指1~2名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第1句下划红线)
引读。
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板书:飞得慢
听到它──(叫的声音很悲惨)板书:叫声惨(多媒体演示:一只大雁慢飞,边飞边鸣)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描写了这只大雁,找到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由此可见,这就是更羸观察到现象。
板书:观察
5、指名读2~4句:
看到这种现象,更羸是怎样分析的?板书:→
谁愿意读更羸分析的话。(多媒体显示:)括出2~4句)
6、学习第2句:
指名读第2句。
更羸先是怎样分析的?板书:分析
引读:
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
小结:这一句是先说结果,再讲原因的。
板书:受伤未愈
孤单失群
推断。
小朋友,我们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通过这一步分析,更羸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
7、学习第3、4句:
为什么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掉下来呢?板书:↓
更羸又作了怎样进一步的分析?板书:→进一步分析
⑴ 说读: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
往上飞
弦响害怕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读:(指名读3、4句)
书上是怎么说的。
⑵ 读说:
读:(指名读3、4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
往上飞
弦响害怕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8、齐读第9自然段:
看着大屏幕,咱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想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找:
更羸一步一步的分析正确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多媒体显示:第5自然段)
2、说:
同桌互说。
前后对照着说一说。(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最后两句)
提示:你可以这么说,更羸分析什么,结果怎么样。
交流。(指1~2名学生说)
(多媒体显示:嘣的一声响直往上飞加点)
(多媒体显示:拍了两下翅膀直掉下来加点)
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会前后联系着读课文,这样课文就越读越明白。
3、演示:
(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你们看,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嘣的一声,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理解:直。
这一段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
(多媒体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四种解释。(多媒体显示:直四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
(多媒体显示:2、一个劲儿,拼命;变蓝)
直掉下来呢?
⑴ 笔直:
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再来看一看画面。(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大雁果真是笔直地掉下来的。
(多媒体显示:1、笔直;变红)
⑵ 不断地:
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5、指导读:
这段怎么读好?
谁来试试。(指1~2名学生读)
一起读。
七、总结谈话
1、第5自然段就是说更羸不用箭,只拉弦,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这和更羸的判断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判断
更羸真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分男女生读第5、9自然段:
来,拿好书,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读第9自然段,咱们再来体会体会。
八、巩固练习
1、练习:
更羸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清楚,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多媒体显示:)
⑴ 第1题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怎样。谁来。(多媒体显示:飞得慢)
⑵ 第2题,谁来。(多媒体显示:大雁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⑶ 下面3题做在练习纸上。
⑷ 交流,齐读:
谁来说说,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存疑:
这节课,咱们学懂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刚刚提问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提出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
至于这个成语什么意思,生活中怎么用,下节课再学习。
附板书
惊弓之鸟
伤口裂??
(看)飞得慢 受伤未愈 / │
/ │ 不用箭
→ → 往上飞 │
/ │ 只拉弦
(听)叫声惨 孤单失群 / │
弦响害怕 ↓ 掉下来
观察 分析 进一步分析 判断
《惊弓之鸟》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猜猜这些成语。
出示:举话说1243567897
得得8
生猜成语,猜对了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成语,你积累了哪些呢?
指名说
二、指导自学。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好听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默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单个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是吗?这里有几个生字想考考你们。
出示:魏弦惨悲愈羸嘣拼
(1)指名读生字
师:谁能来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呢?
指名读
提示: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巧记生字
师:今天这些生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就记住它吗?可以用上那么平时用到的办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办法。
指名说
师:知道什么是弦吗?看老师画(用简笔画画出弦)
2、检查词语
师:刚才单个的生字记起来很简单,现在来点有难度的。看生字带来了好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孤单失群
(1)认读词语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2)理解词语
指导理解打猎的意思,并出示大雁图片了解大雁及其活动(板书大雁)
四、精学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指名说
师:了解更羸吗?谁来介绍一下更羸?(板书更羸)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从这句话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呢?
指名说
(更羸是魏国人更羸很有名更羸是射箭能手)
2、理解更羸的举动
师:是呀,当我了解了故事后,我也觉得更羸很了不起,你认为呢?请你把你佩服更羸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吧。
(1)生边找边划
(2)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a、指导朗读
师:是吗?不用箭可以把大雁给射下来?真有这样大的奇怪的事吗?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你能学学更羸的样子吗?
指导学生边读边学拉弓的样子。
师:那只大雁怎么样了?谁来读读写大雁的话?
指名读“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下来。”
b、理解两个直的意思
师:大雁一听到这么响的拉弦声,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心理肯定很急
师:这一急它就会拼命地往上飞,这样一用力气,它的伤口就又裂开了,对吗?带着伤的大雁还有力气飞了吗?所以它是从半空中直往下掉呀!更羸可真了不起真的不用箭把大雁射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记住更羸的本领。
生齐读句子
3、讨论
师:如果你是魏王身边的随从,你看到了刚才的那一幕,你的表情会是怎样呢?
生:很吃惊
师:是的,和我们一样,魏王也感到不可思议,让我们学学魏王的样子来替他说说这句话吧。
出示: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指导学生朗读出吃惊的语气。
师:不仅魏王感到吃惊,我也很纳闷,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问题
生:因为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师:更羸又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呢?
生:它飞得慢,叫声很悲惨。
相机板书:飞得慢悲惨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更羸的判断吗?
相机板书:孤单失群
师:那你认为这只大雁受伤的时间长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也是和更羸一样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板书:没愈合
师:除了身体上的伤害使得这个大雁听到弦响后掉下来,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雁掉下来?
引导学生理解大雁心理的害怕
师:更羸是这样说的:
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声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理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齐读
五、拓展说话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你有什么话想对更羸说吗?
生1:更羸你真了不起
生2:更羸我很佩服你
……
六、写字
师:快要下课了,我们的生字也听了更羸的故事,它也觉得很精彩,现在它要回家了,我们把他们工工整整的送回家吧。
指导学生注意:弦的弓字旁的笔顺;魏是十七画,第十四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的一撇,第十六画是“撇折”;雁字“厂”字里面是两个单人旁。
七、板书设计:
飞得慢没愈合
更羸大雁
叫声悲惨孤单失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