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趣味数学教案7篇

时间:2024-04-12 14:06:12 分类:工作计划

老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条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趣味数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7篇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x-4.9x2=0(2)x(x-2)+x-2=0(3)5x2-2x-14=x2-2x+34(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们领略数学隐藏在生活中的迷人之处;

2、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小游戏

教具安排:

多媒体、剪纸、小剪刀三把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都在跟数学打交道,能说说大家对数学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不管以前你们喜不喜欢数学,但老师要告诉大家,其实数学很有趣,它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课本,更隐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它在我们的周围闪着迷人的光,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喜欢数学,与数学成为好朋友,好好领略好朋友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事不宜迟,现在我们马上开始我们的数学探究之旅。首先,我们来玩个小游戏:

请大家拿出笔和纸,根据下面的步骤来操作,你会有惊人的发现。(ppt演示)

[1]首先,随意挑一个数字(0、1、2、3、4、5、6、7)

[2]把这个数字乘上2

[3]然后加上5

[4]再乘以50

[5]如果你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把得到的数目加上1759;如果还没过,加1758

[6]最后一个步骤,用这个数目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公元的)

师:发现了什么?第一个数字是不是你一开始选择的数字呢?那接下来的两个呢?如无意外,就是你的年龄了。是不是很有趣呢?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课后大家仔细想想自然就明白啦,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了。接下来我们来尝试帮助格尼斯堡的居民解决下面的问题(ppt演示):格尼斯堡建造在普蕾尔河岸上。7座桥连接着两个岛和河岸,如图所示:

网路图

居民们的一项普遍爱好是尝试在一次行走中跨过所有的7座桥而不

重复经过任何一座桥。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想法吗?拿出纸和笔设计的路线。

学生思考设计。

师:同学们行吗?事实上,著名数学家欧拉已经证明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这是为什么呢?别急,我们继续看下去。

1944年的空袭,毁坏了大多数的旧桥,格尼斯堡在河上重新建了5座桥,如图:

b

现在请同学们再尝试一下,在一次行走中跨过所有的5座桥而不重复经过任何一座桥。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这次行得通了吧?那么为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可以说一下他的想法?

其实,我们的欧拉大师经过研究大量类似的网络,证明了这样的事实(ppt演示):要走完一条路线而其中每一段行程只许经过一次,只有当奇数结点的数目是0或2时才是有可能的,在其他情况下,如果不走回头路,就不能历遍整个网络。

他还发现:如果有两个奇结点,那么经过整个路线的形成必须从一个

奇结点开始,到另一个奇结点结束。

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个图奇结点的个数为3,第二个图奇结点的个数减少到2个了,看来真的是这样的。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这个问题:(ppt演示)

下面是一幅农场的大门的图。如果笔不离纸,又不重复经过任一条线,有没有可能画成它?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看到它的奇结点个数为4,由欧拉的证明我们知道不能一笔画成。

那如果农场主将门的形状做成这样呢?(PPT演示)

学生尝试。

师:是不是可以啦,为什么呢?

生:奇结点个数为2.

师:这种不用走回头路而历遍整条线路的情况,不仅仅具有趣味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性,比如,我们的邮递员和煤气抄表员,不走回头路意味着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看来,数学并不像

某些时候想的那样没什么用处了吧?

下面我们继续我们的.奥秘之类吧。

今天我们班有同学生日吗?如果你生日,爸爸妈妈给你买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你要把它切成不同形状的平均大小的7块,怎么切?能行吗?尝试一下。

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把正方形的周边(即周长)分成7个等长,定出蛋糕的中心,从周边划分等长的标记切向中电,(如图所示)即可。

为什么呢?这里我们用到三角形等高等底面积相等的性质。

吃完了蛋糕,我们来观赏一下百合花。(PPT演示):

一个乡村的池塘里种了美丽的百合花,百合花生长得很快,使它们覆盖的面积每天增加一倍。30天后,长满了整个池塘,那么池塘只被百合花覆盖一半时是多少天呢?同学们,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

师:答案是29天,多么神奇,是吧?潜意识里我们很难接受答案就是29天,只与30天差一天。但用数学我们很容易很清楚地知道是29天,奥秘就在“它们覆盖的面积每天增加一倍”这句话里面。你看,数学是多么聪慧、多么神奇的家伙!

其实,除了以上我们看到的一些有趣的数学影子外,我们的日常生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

教学过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习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平方米……) (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平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 (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篇6

重点:

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难点:

1、孩子对前后卡片的界限区分。成因是接龙卡本身有两小部分所组成,容易会造成孩子辨别卡片上的混淆。

2、操作中的前后推理。成因是由于幼儿的逆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容易被附近一个已知数所误导。

解决策略:

1、逐步化解法:借助双色的卡片做教具,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顺向推理向逆向推理逐步过渡。

2、资源共享法: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操作活动,能以兵兵互教的形式化解补缺的难点,达到资源共享。

活动目标:

1、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2、尝试用简洁语言介绍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能运用以往的数学经验表明意思。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舞龙”引出课题。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在哪里见过“龙”。

教师目标:为学习接〖〗龙游戏做自然的衔接与铺垫,潜意识中渗透对中国传统的颂扬。

第二环节:观察并寻找接龙卡规律。

这条“龙”是怎么接起来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目标:2.通过形象的图示让幼儿初步感知到接龙游戏的基本方法,激发参与操作的愿望。

第三环节:分层操作:接龙和补缺

(四类不同难易的操作材料)

教师目标:让不同能力孩子以不同的材料学习接龙游戏方法,体验游戏的乐趣,并能将规律活学活用于推理之中。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数物接龙卡。

教师目标:提升接龙游戏的规律难度,促使幼儿的思维要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序数,能看懂座位表和入场券,找到相应的座位。

2、形成与座位相列相关的空间知觉。

【活动准备】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1页《快乐的早操》;

座位表(用长方形表示座位,共6排,每排6个);

入场券两套,其中一套后面贴有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快乐的早操

师:我们刚刚做完了早操,每个小朋友都表现的很棒,跳的很出色,动作也做的很到位。有个叫玲玲的小女孩啊刚刚也做了早操,而且她做的特别精彩,现在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玲玲。

师:(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1页《快乐的`早操》)我们看,这个扎辫子的小女孩就是玲玲,你们能在旁边做操的队伍中找到玲玲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排。(等待几秒钟)

师:你们发现了么,玲玲在哪里?我们从左往右数,一二三四,所以玲玲在第一排的第四个。

师:好,现在老师要请你们自己来找找在第二排中玲玲在哪里?

幼:在第二个。

师:嗯,对的,我们把话说完整,玲玲在第二排的第二个。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找找看,第三排中玲玲排在哪里啊?

幼:玲玲在第四排的第六个。(引导幼儿说完整)

师:最后一节操玲玲在哪里呢?

幼:玲玲在第四排的第五个。

2、看座位表

师:我们幼儿园打算请小朋友去看电影,到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拿到一张入场券,我们要根据入场券上的号码找到相应的位子。

师:(出示座位表)这个是我们到时候要坐的座位表,你们能告诉我每一排有几个座位么?

幼:六个。

师:嗯,对,每一排有六个座位。

3、发入场券

师:看,这是我们的入场券,哪个小朋友能告诉我入场券上的号码是多少,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如2排3座)

幼:表示的是在第二排第三个座位。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发一张入场券,请你们看一下然后和身边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座位是第几排第几座好么?

师:(请部分幼儿说说自己的入场券是几排几座)

4、排座位

师:现在请拿起你们的入场券,记住你的座位,然后把它贴在你的椅背上。

我们要先把座位排好,我先请入场券上写的座位是第一排的小朋友把你们的小椅子拿上来,其他的小朋友都是小小检票员,我们睁大眼睛仔细看,有没有哪个小朋友排错了座位。

第一排的小朋友你们是第几座的从左往右一二三四这样把座位排好。

师:我们看看第一排的小朋友排的对不对啊?

幼:对。

师:那请我们第二排的小朋友来排座位吧。

师:好,第三排的小朋友请上来把座位排排好。

接下来是第四排的小朋友。

5、找座位

师:你们真能干,座位都排对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拿着我们新的入场券到里面去找座位坐下了,请你们先排好队来买票。记住进去以后要对号入座哦。

师:好了,我们的小观众们都坐好了,现在我是检票员,我要来检查你们有没有坐错位置。

(有错误的幼儿帮助他找到正确的位置)。

现在我们都学会了如何找到正确的位置,以后我们去看电影或者乘车的时候记得要对号入座哦。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能找出规律进行排序。

2、能按大小颜色等交替重复的规律玩排序游戏。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吹泡泡”

2、学具准备:”吹泡泡“;橡皮泥若干,彩笔、各种颜色的短毛线若干。

3、《操作侧》第四册第5-6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大家一起来拍手,第一个幼儿拍1下,第二个幼儿拍2下,第三个幼儿拍3下,第四个幼儿拍4下,依次拍下去。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小樱子和小柚子给我们送来了他们自己吹的泡泡(教师出示教具“吹泡泡”)。

1、全班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樱子组,一组为柚子组。2组幼儿分别操作学具中的红色泡泡和蓝色泡泡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

2、师:小樱子和小柚子吹的泡泡到了天空中混合在了一起,我们一起给他们的泡泡排排队吧。

幼儿操作学具“吹泡泡”,按颜色、大小交替的规律排序。

3、交流小结,展示有创意排序的幼儿作品。

三、分组活动。

第一组:“搓糖珠”的游戏。

第二组:做涂色练习。

第三组:玩“结绳“游戏。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五、完成《操作册》第四册5-6页的活动。

活动提示:

排序学习不要太机械,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练习,注意游戏性和趣味性,可适当增加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

1、完成《作业纸》第四册第9-12页的活动。

2、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如糖果、瓜子让孩子练习排序,增强找规律的能力。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数学教案——秋游。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制座位票,了解座位票中"排"与"座"的意义。

2、学习按座位票中的两个条件,对号入座的正确方法。

3、发展幼儿大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一张大的"排"、"座";1~4排的"排"标记。

2、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写有"____排____座"的纸、笔

活动过程:

一、自制座位票

1、认识排,幼儿自做"排"号。

师:"看!这里的椅子已经排成了一排排,请小朋友找个小椅子坐下来,请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来,请第二排的小朋友挥挥手,请第三排的幼儿点点头,请第四排的小朋友举双手。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知道你是坐第几排?"

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字(排)?这个排字的前面多了什么?这一横线表示写几排,请小朋友拿笔记在纸上,你是第几排的。"

2、认识"座",幼儿制作"座"位号。

师:"请小朋友把笔放下,数一数每排座位都有几张椅子?请问你是坐在几号座位的?请所有5号座的小朋友站起来,请所有4号座的小朋友点点头,清所有3号座的小朋友挥挥手,请所有2号座的小朋友站起来,请所有1号座的小朋友举双手。"

幼儿做出相应动作。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字(号)?这个号字的前面多了什么?这一横线表示写几号,请小朋友拿笔记在纸上,你是第几排的。"

3、认读座位票

师:"请小朋友把你们椅子下面的纸打开,这就是座位票,请小朋友读一读你的座位票。"

幼儿:"三排四号。"

二、交换座位票,学习看票找座位。

师:"请小朋友把笔放下,拿好座位票上来找个好朋友和他交换座位票读一读,大声地读出来,然后找到好朋友的座位坐下去。"

小结:我们看座位票找座位时,要先找到"排",再找到"座"。

三、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你们学了看座位票找座位这个本领开心吗?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座位票。"

幼儿:"电影院。"

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以后你们就可以看票自己找座位了,不用再麻烦爸爸妈妈了。下次我们再来玩看座位票找座位的游戏好吗?"

幼儿:"好!"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容易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大班幼儿对数字已经有了初步经验,怎样让他们运用已有经验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并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提升数的运用能力,带着这个问题我选择了《找座位》这个大班数学活动。

小百科:座位,包括厢座,香港所指的卡位,及餐厅、交通工具、戏院等一种对坐的座位。座位有些是按票子对号入坐,有些是排队先到先得,不设留位,通常有不准霸位的规定。座位,有时错写为坐位。

教学自标:

一、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二、帮助同学们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同学们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适合年级:幼小衔接、一年级

孩子们有一定学习的基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喜欢表现自己。

能独立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钟表、整点。教学难点:理解表针之间 的时间关系,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数学谜语开头:一张大圆脸,有腿没有嘴,有腿会走路,没嘴会说话。(时钟)

二、观察活动,出示钟表。

1、出示圆形时钟,让同学们观察钟面。

老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老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老师:比比看,钟表上的指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最短最粗的这根指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的指针我们叫它分针,最细最长的我们叫它秒针。(加深巩固)

2、熟悉时针和分针

(1)老师:小朋友听过“龟免赛跑”的故事吗?(简单讲述故事大意)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教具拨钟表,引导同学们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分针(兔子)跑得快,时针(乌龟)跑得慢(通过趣味教学对比,接合成语龟兔赛跑的故事)。

(2)在龟兔赛跑故事中,虽然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

在钟表上,虽然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时间是一样的。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演示课件,同学们说出时间。

请同学们观察后说出是几点。(1时、3时等)

2、教师操作,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1)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

仔细看!把分针拨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

(2)教师再次操作,让同学们观察分针和时针的变化。

小结: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钟表、整点

1、看看12点、1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分组游戏。

(1)第一组:趣味游戏“我的一天”。

请4~6人站成一排,教师举起钟面让坐着的同学们看钟上的时间一起大声报时,如“早上6点”,站着的同学们就做起床动作。依此方法继续游戏(早上8点上同学们园,下午5点离园晚上9点睡觉等,结合日常生活中生活作息对比,加强同学们更好的认识钟表)

(2)第二组:按要求拨钟。

两名同学们一组,一名同学们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同学们用学具时钟拨出相应的时间,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3)趣味游戏“我说你拨”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同学们相互检查是否正确,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五、帮助同学们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同学们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1、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2、总结: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学们认识了钟表,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了。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记住了吗?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