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精选7篇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教学任务,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一份实用的教案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重点,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恼怒争辩羞耻流逝宫殿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懦弱恼怒争辩羞耻流逝宫殿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谦虚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恼怒争辩羞耻流逝宫殿朴素挖掘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值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篇2
一、教师导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板书,齐读课题。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过渡: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教师提取课文主线。
1、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多指几名学生说,将主要内容说清楚。)
2、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主线。
师:刚才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注意到,大家都提到一个词:“奚落”(板书)
那么谁能说说“奚落”是什么意思呢?
3、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多请几个。
4、师过渡:那么在课文中铁罐是怎样来奚落陶罐的呢?
三、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用笔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铁罐奚落陶罐的词语或句子。
老师巡视辅导(随机点评:这个同学真棒,还注意到了标点符号的作用。铁罐的语言、神态,还有“!”的多次出现。)
四、师生品读课文2——9段。
1、师:说说,你找到了哪些?
生:我找到的是“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
师:哦,他抓住了铁罐的语言和神态来充分体现它对陶罐的奚落,真好!
谁能来做做“傲慢”的动作?板书傲慢。这句话中还有哪里可以看出铁对陶的瞧不起?
生:“陶罐子”铁罐对陶罐的称呼感受到了铁罐子的傲慢
师:谁能读一读,点人读,生评后再读,全班读
2、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过程:读句子2
师:从哪里看出铁对陶的奚落的'?
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相机设问:你认为陶懦弱吗?为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抓“争辩”——读句子,注意省略号的读法。
师评:我听出了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陶罐子;这是一个谦虚但并不懦弱的陶罐子;
这是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陶罐子…
3、师:傲慢的铁罐听到陶罐的争辩,怎么样呢?
生:铁罐开始恼怒了。师:自己做一做。点拨:他瞪着眼,他还气得手指着对方,他在跺脚呢(用各种动作表情形象化“恼怒”)
师:恼羞成怒的铁奚落陶的语言一定更尖刻了,听听,他都说些什么?同桌合作读6——9段。
指名合作读——师再问:你们听出了什么?从哪里听出来的?抓“相提并论”“算什么东西?”(铁对陶的极度轻蔑和瞧不起)
4、同位之间分角色读对话。
5、男女生分角色读。
6、请学生展示合作,带头饰
师:面对铁罐的横蛮不讲理,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了。
五、学习后文。
1、师过渡: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国王御厨里的铁和陶的命运到底如何呢?
2、学生默读后文。
3、指名说。多请几位学生说。
师相机归纳或板书:无影无踪成为文物
六、小结全文
是呀,当年被奚落的陶罐成了珍贵的文物,而当初傲慢自大的铁罐却在世上消失了。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自己的感慨,你想说点什么吗?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一写。
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归纳段意。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且,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本课生字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生字、新词。
2.采取一字多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因为把字放在词中易理解。
逝(流逝)(逝世)(去逝)
耻(羞耻)(可耻)(不耻下问)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义。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
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
羞耻——不光彩,不体面。
理会——理睬。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以上词语如果有同学提出来,就出示出来,如果学生不提,就不必出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
1.小声读全文: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说的是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认真地读,边读边思考,只要搞清楚写的是件什么事,那末对分段就有所启示。并且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指名汇报。
本文写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3.分段。
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经常奚落陶罐?哪部分是写两个罐埋在地下之后的情况呢?
请给课文分成两段。
(1)学生默读分段。
(2)汇报分段情况。
(四)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提示:
①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②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
③陶罐的态度是怎样的?
要求带着以上三个思考题,细读第一段,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你理解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读课文,读自己的理解。
(3)指名读。
在汇报过程中,要指名学生朗读,要读出铁罐那种傲慢,不讲理的语气,读出陶罐那种自尊、善良、和蔼的语气。老师适当范读。
本课是阅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只要读出了语气,说明就已经读懂了。
(4)归纳段落大意:
根据前两课总结的方法:
写人的文章,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归纳段意。
写事的文章,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归纳段意。本文是寓言,把铁罐和陶罐拟人化。
本段段意是:
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经常奚落陶罐。
2.细读第二段:
想:多少年之后(当铁罐和陶罐埋在地下)两个罐发生什么变化?
(1)用以上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
(2)出示句子:“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从这句话看出什么?
虽然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还经常奚落陶罐,但是陶罐不和铁罐计较,它很善良,对铁罐很友好。我们要向陶罐学习,宽厚待人。
(3)归纳第二段的段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组汇报,最后指名回答。段意: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五)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出两种罐的不同语气。
(六)讨论寓意。
1.自己默读全文,想想寓意。
2.小组讨论寓意,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指名汇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七)学习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
可以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谈体会。
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小学 语文第六册中一篇趣味性强,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橱里的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而陶罐却不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从课文的插图,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教学上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对话部分是本课最明显的特色,也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通过对陶罐和铁罐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把一个骄傲者和一个谦虚者刻画的入木三分,是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的好教材。
二、、教学 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骄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演一演故事。
4、写出读后的想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教育学生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 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及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所讲述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四、教法设计:
1.读式教学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表演教学 法
针对小学 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利用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上面是什么?(课件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
学生回答:图中是陶罐和铁罐
板书: 24 陶罐和铁罐
你喜欢图中的谁?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由此引入文本 )
生:我喜欢陶罐,她漂亮。
生:我也喜欢陶罐,她颜色鲜艳。
生:我喜欢铁罐,他多结实呀!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回答很完整。如果能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谁先来试一试。
(教学中始终不忘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花样翻新的训练,学生兴趣自然生发,深化了理解,训练了表达)
生:我喜欢陶罐,因为她漂亮,所以我喜欢她。
生:我喜欢铁罐,因为他结实,不像陶罐容易摔坏。
生:我喜欢陶罐,不仅仅因为她漂亮,造型美,还因为她谦虚善良,所以我喜欢陶罐。
师:哦,她谦虚善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结合课文内容说的。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谦虚的陶罐说……”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理论联系实际,这可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哟,你真棒。你能不能再说说铁罐怎样?
生:我不喜欢铁罐,他太骄傲,自以为了不起,还奚落陶罐,所以我不喜欢他。
师:原来文中的陶罐和铁罐一个谦虚,一个骄傲,大家同意这说法吗?
生:同意。
板书: 谦虚 骄傲
(上课伊始,通过谈话即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为下文学习作了铺垫,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顺利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
(二)、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本环节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展开教学。我们知道了陶罐是谦虚地,铁罐时骄傲的。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能看出来?请你们在书中找一找,画一画,陶罐铁罐各自的表现。
(此举旨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生:从铁罐经常奚落陶罐,我看出铁罐很骄傲,觉得自己了不起。
师:奚落?你知道什么是奚落吗?(抓住重点词进行挖掘)
生:用尖刻的语言讥讽别人。
师:你一定读过不少书,词义理解很准确。铁罐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的表现又如何?
生汇报交流对话部分内容。
课件出示句段赏析1
师:看到这样的话语,你有什么想法?
生:铁罐说的话太伤人了。
生:如果是我,我听了一定会很生气。
师:陶罐的表现是怎样的?说明陶罐……?(谦虚,有礼貌。)
对,我们看到的是有礼貌的陶罐与骄傲的铁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愿意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铁罐奚落陶罐的情景。
课件出示句段赏析2
指导朗读,注意神态,语气的变化。接着师生互动,共读对话,在语境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了解陶罐谦虚和铁罐傲慢的不同性格特点。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后,深入研究结果是否正如铁罐所说的那样?骄傲的铁罐说过:要不了多久,陶罐就会破成碎片,消失掉。而他自己会永远留在这里。结果如何?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自读理解,合作学习10-17自然段。
交流反馈:
生:结果与铁罐所说完全相反,陶罐还在,他倒是无影无踪了。
板书:光洁朴素美观 无影无踪
课件出示:多年后
多年后,陶罐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他被挖掘出来后说什么了?(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身边,他一定闷的够受了……)多么善良的陶罐,这份宽容,善良正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师:通过进一步学习,我们再次感受到陶罐身上谦虚,善良的品质。同学们想不想演绎一下这个寓言故事。(小组准备,要求台词要熟,神态、动作、感情要到位。)
课本剧表演
(通过演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主题,为理解寓意打基础。)
(四)、揭示寓意,深化感悟。
最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铁罐说,你真不该骄傲。应该珍惜陶罐兄弟和你之间的友情。
生:我想对陶罐说,你真是好样的,铁罐那样说你,你还把他当兄弟,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生:我懂得不要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生:我要对大家说,让我们互相尊重,友好相处。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
板书:要全面看问题,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写出自己的心里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前提下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感悟道理,明白寓意。)
听了大家的发言铁罐兄弟也有话要说,你想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吗?
课件出示 铁罐的话
六、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生活中,我们应全面看问题,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作比较,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身边的人互相尊重,友好相处。下面,让我们握住你身边朋友的手,一起高歌《找朋友》,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七、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个寓言故事 。
板书
24 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光洁 朴素、美观 无影无踪
要全面看问题,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识“陶、懦”等几个生字。会写“陶、谦”等6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寓意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点明学法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示学法,学生可采用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二、读中感知、层层递进
1、读:指导学生自由读准每一个字音,对于直呼困难的多拼读几遍。
2、反馈读:通过指名、开火车等形式检查、反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逐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
3、了解读:图文并茂,读思结合,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会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借助电教质疑解疑,生动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将课文内容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呈现,创设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集感知、想象、领悟、表达于一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在这个故事中,有那些地方不理解,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2、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表现有那些不同点?
a、学生边看图片边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b、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c、全班进行交流
不同点之一:
铁罐很傲慢,而陶罐很谦虚。
不同点之二:
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很想和铁罐和睦相处。
不同点之三: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的命运都不一样。
①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在厚厚的堆积物里发现了
陶罐,人们看见陶罐后,心情如何呢?
②陶罐对人们又说了些什么呢?
③人们为什么没有发现铁罐呢?它到哪里去了?
④想象一下,假如铁罐听到陶罐对人们说的话,它会怎么想呢?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小组内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3、结合学生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 你觉得铁罐和陶罐分别都象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们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b、 教师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同时理解“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词语。
4、小组在次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议中感悟(播放陶罐和铁罐的结局课件)
教师讲解:是呀,许多年代过去了,铁罐子和陶罐被覆盖了厚厚的尘土,铁罐虽然结识,但因为时间久了,被氧化了,如今已是荡然无存了,而陶罐却依然光洁、朴素、美观。
1、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2、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3、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知道实践,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
教学反思: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这一教学中,我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使学生最终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足是这堂课有的同学读书不充分,抽读时读的很吃力,针对这一情况,利用阅读的时间再多读几遍,达到巩固的目的。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铁罐 骄傲 无影无踪
多年以后
陶罐 谦虚 光洁 朴素 美观
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篇6
?设计理念】
注重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有具体可测的知识能力目标。不使其空泛和随意;更关心过程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对话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对人对社会态度的提升,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凸显设计的开放性,突出时空的弹性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上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因素很多,减少“刚性”设计,重视将课堂上信息的灵活处理和过程的及时调整。启迪学生感悟的独特性,为学生的创造开辟空间。不必对任何探索都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唯一的答案和划一的方式,教师要善于选择或截取一个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去感受、领悟,通过多种手段合成,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
?设计特色】
读写结合,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通过“一议二读三品四改”的教学流程,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的教学风格。“互动、生成,训练,创造”,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体现鲜明的教学特色。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朗读及形体动作演绎故事;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3.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
?流程预设】
课前预热:
找一找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之处,能简要说出不同人物(或场合)的长处和短处。
一、议,陶罐和铁罐的长处与短处
1. 大屏幕出示生活中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讨论它们的用途;
2. 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
3. 师结合学生讨论分别板书它们的长处与短处,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二、读,陶罐和铁罐的谦虚与傲慢
1. 大屏幕出示:傲慢轻蔑恼怒愤怒
谦虚友善宽容大度
2.学生齐读词语,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组词语,为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给陶罐和铁罐送一组词语,应该送哪一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 理解第一组词语的意思,用形体及动作表演一下,教师相机小结归纳这组词语的特点(表示人物神态的词);
4. 把对词语的理解送进句子里读一读,大屏幕出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读;读陶罐的话,注意体会陶罐的谦虚友善、不亢不卑。
三、品,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与启示
1. 过渡,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0-17自然段,说说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
2. 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自己想到了什么;
3. 以你就是那只消失的铁罐,此刻会对陶罐说些什么,让学生进行练笔,并指名交流,老师用大屏幕出示写话内容,指名读。
四、改,逆向思维创改寓言《铁罐和陶罐》
1.结合板书,启发思考: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确实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只是它太骄傲,很傲慢,那可不可以转换思维赞扬一下铁罐呢?各抒己见,别被课文束缚住,放飞思路,大胆去想;
2.师生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改为《铁罐和陶罐》。(机动:现场可以口述,也可写后交流)
作业超市:
1. 课文真有趣,我想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
2. 课文很传神,我想抄写描写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3. 课文真精彩,我们小组准备演一演这个故事;
4. 课文有意思,我要绘声绘色地讲给我的家人听。
板书设计:
陶罐铁罐
谦虚傲慢
长处美观坚硬
短处易碎易生锈
无价之宝无影无踪
陶罐和铁罐的教案篇7
小学语文第七册其中一篇课外阅读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这则寓言,我们采取语文活动课的形式采进行。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不口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懂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部不能骄傲自大,必须谦虚谨慎,
怎样才能把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明白人各有所长,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睦相处,共同为集体,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采用话剧的手法把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懂得道理,受到教育。
开门见山:讲台正中是公正人(老师),左边是陶罐的扮演者,右边是铁罐的扮演者,他们头上分别带着涂上彩色花纹的陶罐和铁罐的头饰
(陶罐的神情是谦虚的,而铁罐表现出来的是一副骄傲的'样子)。两旁坐着热情的观众。
第一幕:铁罐奚落陶罐
老师开场白: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傲慢地问)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谦虚地回答)
老师:“铁罐为什么敢这样问陶罐?”
观众(1):“因为铁罐坚固,不怕碰撞,这也是铁罐的优越性。”
观众(2):“铁罐认为陶罐经不起它的碰撞才敢这样问。”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轻蔑的神气)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争辩说)我们生来就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铁罐:“住嘴”(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过不了几天,你就会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气势汹汹)
陶罐:“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颜悦色)
铁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老师:“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越来越傲慢无理?”
观众(3):“铁罐自以为不怕碰撞就了不起,盲目自大,说话尖刻,不尊重别人,更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
老师:“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观众(4):“陶罐‘争辩’,说明陶罐谦虚并不是懦弱。我们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不能比长处斗自大。”
老师:“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观众(5):“铁罐蛮横无理,充分暴露了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长处的缺点。而陶罐谦虚但不懦弱,对铁罐的不讲道理,陶罐不再理会它了。”
第二幕:世界的变化
老师:(有感情地对白)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渣滓和尘土。
(陶罐和铁罐坐下伏在桌子上)
第三幕:陶罐和铁罐的变化
老师: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只陶罐。(用手拍拍陶罐)
观众(6):“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表情惊讶地)
(陶罐慢慢地站起来,弯着身子。)
观众(7):“真的,一只陶罐?”(高兴得大声叫起来)
老师:慢慢地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老师表演)
观众(8):“多美的陶罐!”“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陶罐:(站起身)“谢谢你们!”(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
老师: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地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不知道它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了,早已无影无踪(铁罐取下头饰,回到观众席)。
老师:“人们为什么会找不到铁罐?”
观众(9):“铁罐虽然不怕碰撞,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天气的变化,被氧化了。连痕迹都找不到了。”
老师:“在这里。铁罐的下场和陶罐不朽的文物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师总结:这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已经表演完毕,在此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扮演陶罐、铁罐的同学和部分观众的表演表示感谢,他们精彩的、惟妙惟肖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什么感受。”
(这时,同学们都热烈讨论,互相谈自己的感受。)
大家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比人优越。也没有理由骄傲。比不上别人也不要消沉,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社会作贡献……。
(请陶罐、铁罐的扮演者和部分同学谈体会。)
陶罐扮演者:“我是一个谦虚而又不懦弱的陶罐的扮演者但在实际中我可不是一个谦虚的人……。
铁罐扮演者:“我是一个骄傲而又盲目自大的铁罐的扮演者。从这个角色中我感受到铁罐因为看不起别人的长处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得了个可悲的下场.希望自己在学习中不重蹈铁罐的覆辙……。”
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
老师:这是一堂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课,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谈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谈改正的方向……收到预期的效果。
借语文活动课形式教学《陶罐和铁罐》小学四年级语文借语文活动课形式教学《陶罐和铁罐》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