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7篇
教案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良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夜雨寄北》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夜雨寄北》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 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夜雨寄北》原文和译文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案篇3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七绝诗,在教学的时候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1、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计,同时要知道学生处在哪个位置上。从学生的位置上看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对话的情境很重要吧,一个前提就是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胆设计问题。
2、“〈泊秦淮〉的第一句,这幅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成功。
3、〈浣溪沙〉里的对偶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了突出对仗的特点,师生一问一答,分别用“我说”、“我对”的句式来对答,效果不错。下课时有学生问什么时候对对联。
4、前两首讲得详细,也念了自读提示,后一首没讲,小测的效果明显前两首好。怎样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是不是后一首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呢?这几首是课外附录的古诗,要不要讲,要怎样讲呢?
5、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很重要吧,而这和平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平等的态度,眼里有学生,学生才会想出“在雨夜里朋友在等信”这样的情景。
6、分析诗歌的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性有很重要的作用。此首诗里就是“夜雨涨秋池”和“共剪西窗烛”的意象。
《夜雨寄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夜雨寄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作文吧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
(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
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
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
(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
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
(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
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
指名发言。
明确:
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七、板书设计
李商隐
君问归期(我答)未有期巴山夜雨(实景)惆怅、思念
相逢的喜悦
《夜雨寄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夜雨寄北》教案篇7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