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6篇

时间:2024-06-08 16:05:12 分类:工作计划

有趣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6篇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

2.能用三个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

3.愉快参与活动,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人物卡三张;《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一幼儿站在地上立正,另一幼儿站在小椅子上立正。提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引导讨论:小朋友,你怎么想?

两个人比高矮,哪种方法是公平、正确的?哪种方法是不公平、不正确的?

(3)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3.排序

(1)三人比高矮。

爸爸、妈妈、小明三个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学说爸爸最高,小明最矮。)拓展----师幼三人比高矮;人、物比高矮。

(2)三个排序。

爸爸、妈妈、小明要像小朋友一样排队,个子矮的排前面,个子高的排后面。排在哪儿呢?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

4.幼儿做相关练习。

(1)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2)鼓励幼儿相互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 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 7、8、 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短、高矮》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比高矮,利用手边的铅笔、尺等来比长短,使学生理解长短、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的见、有体验、说的出来、易于理解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能够正确的加以运用。

不足:对于比较明显的长短与高矮学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备课时,过分重视了长短的比较,比方说如何数格子比长短,直线曲线比较长短,数边长比长短在课堂上都有涉及,但缺少明确的要求。比方说数格子,没有要求学生将数出来的格子数写在边上,同理数边长也一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是最重视的。

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篇3

使幼儿通过比较来区别物体的高矮,知道哪个高,哪个矮或是一样高,并能按高、矮排序。

比较区别物体的高矮。

明确必须在同一平面比较高矮。

讲解法,实践法

第一课时

学会区别物体的高矮,知道哪个高哪个矮或是一样高,能按高矮排序。

学会区别物体的高矮。

知道在同一平面内比较高矮

投影、米尺、挂图、自备学具。

一、导入:

谈话: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举例子、说一说是怎么比较的?

(1、比较大小; 2、认识颜色。)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高矮。(板书)

二、新授:

1、目测高矮。

引导学生观察,运用此比较物体的方法,目测判断,训练、培养学生比较高矮的能力。

方法:

抽出两组学生进行比高矮活动。(教室前面)

(1)两个同学比;

(2)左边的同左边的比;

(3)右边同右边的比;

(4)左边的同右边的比;

(5)右边的同左边的比;

提示:(指名)说说比较高矮是要注音什么? 【注意: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讲解要求:比较时——比较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不能垫脚。其余学生目测比较高矮。

2、指导学生观察挂图。

1)想一想:哪只长颈鹿高?哪只长颈鹿矮?

①方法:(1)两只比;(2)左边的同左边的比;(3)右边同右边的比;(4)左边的同右边的比;(5)右边的同左边的比;

②高的长颈鹿与树比;哪个高哪个矮?矮的长颈鹿与树比,哪个高哪个矮?同桌的相互说一说。

指名说——大家评价。(大长颈鹿比小长颈鹿高,小长颈鹿比大长颈鹿矮)观察挂图

2)想一想,说一说:哪个瓶子高?哪个瓶子矮?

互相说一说。(大绿瓶比小白瓶高,小白瓶比大绿瓶矮。)

3、活动:自选伙伴,比高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每个学生可以选甲、乙两个同伴,分别与他们比。

并说出:我与某某比谁高谁矮;(训练学生口语能力)

1)自由结伴比,并说一说。

2)指名小组到前面说一说。

练习目的:通过此练习,让学生体会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会得出同样一个“我”有时“高”,有时“矮”的不同的比较结果。

三、指导练习:

游戏:排队——看看哪个组排得对?

要求:各小组到教室前面由矮到高排队。比一比,哪组排得对,排得快?

练习1:打开书第6页,观看书中六个小朋友排队的图,讲一讲哪个小朋友排错了位置?他们应该排在哪里?你帮他行吗?(从高到矮)

练习2:各小组同学打乱顺序排列进行排序游戏,说一说。

1)如果从高到矮排序,应该怎样做?看看有没有站错的给他纠正过来。

2)如果从矮到高排序,应该怎样做?看看有没有站错的给他纠正过来。

练习的目的:从实物到抽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维活动。

四、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帮助吗?(表扬、鼓励)

五、作业:练习比较高矮。(注意说完整话)

1、比长短

2、学习用重叠和目测比较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说出哪个长,哪个短或一样长。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篇4

一、 活动目标

1 、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相对性。

2、练习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进行排序。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 活动准备

1、有高矮物体的大图。

2、两支塑料花。

3、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比较高矮。

请一位大班幼儿和一位小班幼儿踏步走进教室,请幼儿比较谁高谁矮。请幼儿说出:“大哥哥高高的,小弟弟矮矮的。”

2、观察大图比较高矮。

引导幼儿比较图片上物体的高矮,并说出什么东西是高的,什么东西是矮的。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教师出示两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请幼儿观察哪支花高,哪支花矮。教师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要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请幼儿给不同高矮的物体进行排序。

5、排队游戏: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四、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反思: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高矮、粗细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7张厚薄不同的图书图片;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厚薄的排序(出示厚薄不同的图片,7张)。

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可是他们没有名字,很伤心,我们来帮他们把名字起了好吗?t;让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你们看看那一本书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我们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谁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再看看剩下的谁是最薄的?……下一个应该是谁呢?……依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能够找到一个既快又准确的方法。

他们又要出来玩了,这次他们是老大现出来的(让幼儿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选出最厚的方法按从厚道薄的顺序排列)

2、粗细的排序

这些书门出来玩,感到很累,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树桩。他们就商量在树桩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应该怎样安排呢?(出示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他们想把这些树桩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怎样排?引导幼儿用前边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细的方法进行排序这时,他们想换换位置,把这些树桩从粗到细排,哪有怎样排?请几个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上来亲自操纵,进行排序。

高矮排序

他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们要排队才行。

将全班幼儿按人数分成六组,进行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

三、结束部分

排好队,和幼儿一起开火车出去。

活动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在同一起点上用正确的方法探索感知物体的高矮,知道比较高矮是有相对性。

2.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比较高矮并排序,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3.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吸铁石2个、高矮不一的积木、娃娃、笔、杯子、瓶、汽车等。

活动过程

1.情景感知

(1)黑板上放两个吸铁石(请两位幼儿来拿吸铁石,引导其他幼儿观察,一人拿到,一人拿不到。)

(2)引导讲述:为什么××拿到了吸铁石,××拿不到?

(引出“高矮”比较,初步感知“高矮”。)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1)刚才这两位小朋友,××矮,××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2)游戏:比高矮

①请全体幼儿闭上眼睛,老师邀请两位差不多的幼儿到前面来比高矮,老师用布遮住两位幼儿的下半身,其中矮的一位幼儿站到积木上,然后请幼儿睁开眼睛,看看谁高谁矮(××矮,××高)。

②请幼儿结合实际经验说说谁高谁矮(××矮,××高与上相反)。

③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幼儿讲述,教师揭开遮布,验证)。

④讨论:你认为怎样才能正确比出高矮呢?(两人都在同一平地上、同样高度的地方等)。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⑤探讨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进行验证

幼儿边介绍,边尝试各种比较高矮的方法,相互交流(如:背靠背、背靠墙站立画刻度、用尺量等)。

3.幼儿自主探究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有高有矮,请你们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上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有哪些玩具?(体验高矮的相对性)

4.游戏:排排队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对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5.活动延伸:

找找生活中高矮物体的例子,告诉你的好朋友,你们家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活动反思:

小班的一堂科学活动是“比较高矮”,活动目标有3个,一是学习在同一起点上用正确的方法探索感知物体的高矮,知道比较高矮是有相对性。 二是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比较高矮并排序,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三是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活动开始以情景感知引起幼儿兴趣,黑板上放两个吸铁石(请两位幼儿来拿吸铁石,引导其他幼儿观察,一人拿到,一人拿不到。)然后引导讲述:为什么××拿到了吸铁石,××拿不到?游戏环节,每两组放高矮不同的同一物品,请两组进行对比,然后说出“我们的××高”、“我们的××矮”,从上一环节的静静观察,比较,到这一环节的'游戏,做到了动静交替,孩子们很喜欢。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们亲身体会高矮,放音乐《排排队》,孩子们从矮到高排着对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让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并用红黄蓝木积的演示进行比较高矮的相对性,最后进行户外活动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我认为这次活动是成功的,尤其在活动准备上是最成功的。从开始的情景感知引入高矮话题到高矮不同的物品的分辨,不但有利于幼儿的表达,还复习巩固以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真是做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不论是活动设计上,还是活动准备上,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准备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才有利于幼儿的发散思维,才有助于活动的成功;我们都应仔细地研究,只要我们认真地备课,那么每次活动也就都有希望成功。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