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花教案参考8篇

时间:2024-07-22 18:05:44 分类:工作计划

全面考虑学生特点的教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设计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冬天里的花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冬天里的花教案参考8篇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抹香香的简单方法,并乐意接受与尝试。

2、知道天冷要保护皮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师一个包装好的礼物盒、各种香味不一香香(放在桌上)

2、环境创设:活动室周围摆放若干镜子、磁带(自编儿歌配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抹香香的兴趣

导入:今天真开心,朋友送我礼物,想看看吗?(想)

1、教师神秘地拿起盒子,你觉得会是什么东西呢?(自由发挥)

2、进一步引导:师夸张地做“闻”的动作“有一股香味,会是什么呢?(鼓励幼儿随意猜想)

二、说一说:调动孩子生活经验

1、出示面油师打开礼物取出来:“看!是什么礼物呀?”(可以夸夸猜对的孩子)

“是面油,也叫宝宝霜(可以和幼儿打招呼)。谁来闻一闻,味道怎么样?

小结:宝宝霜,喷喷香。

2、回忆经验

抹过香香吗?抹过什么香香?为什么要抹香香?

小结:天冷了,皮肤很干燥,香香抹在脸上会很舒服,能保护皮肤。

三、抹香香:学学抹香香的方法

1、“香香怎么抹的?谁来试一试?”请个别孩子进行操作。

(1)先请一位幼儿任意涂,让幼儿观察,你发现什么了?

(2)脸上有的地方白,有的地方不均??

(3)香香取多了,涂不了了(强调取少一点)

(4)谁来助他?(幼儿自己解决)

(5)如果不需要助,想什么办法自己解决呢?(出示镜子)

小结:抹香香照照镜子,细细擦,抹均匀。

2、(老师)“我也要抹香香,你们一起我,好吗?”师边说边涂面油:宝宝霜,香喷喷,我要和你做朋友。蘸一蘸,点一点,照一照,抹一抹,抹均匀了吗?“快给我检查呀,我每个地方都抹到了吗?哦,每个地方都抹到了,我的`脸好舒服。”

3、徒手练习抹香香的过程。

一起来抹香香

“你们想抹香香吗?小镜子前有你喜欢的香香,去试试吧。”

师巡回指导:“抹香香时照照镜子,看看香香抹开了吗?抹完香香,给你身边的好朋友和老师闻闻、摸摸。香不香?皮肤滑不滑?(配音乐)

小结:高兴吗?我们真高兴,我们会自己保护皮肤了,我们把香香放好,每天都和它做朋友。

附:儿歌

宝宝霜,

香喷喷,

我要和你做朋友。

蘸一蘸,

点一点,

照一照,

抹一抹,

小脸蛋儿香又滑。

活动思

冬天天气寒冷,孩子柔嫩的皮肤需要得到适当的呵护。这是孩子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事情,但我发现许多孩子在自己涂宝宝霜时,往往只是在脸上胡乱抹通,脸上都是没有涂匀的宝宝霜,因此想到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来助孩子们学习抹宝宝霜的简单方法,培养孩子愿意并且乐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但是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我没有注意到提问的有效性以及对孩子回答的回应,以及一些小细节,如香香要在洗完脸以后抹、香香抹完要盖上盖子等等,本次的园内教研活动让我学习很多,希望以后我能做的更棒。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学习老舍先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知识】

本文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躬耕于此,又名舜山或舜耕山。隋朝年间因沿壁镌佛,石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很有名,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晴朗无云。

设若:假如。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水、天空)清亮。

2.讨论,感知全文。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明确: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将之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净的。

(3)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4)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舒适”的?请讲述理由。

明确:①济南三面环山。②像是“在一个小摇篮里”。③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④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⑤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二)课文分析

1.分析第1段。

(1)本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特点?

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2)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这段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3)本段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不可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2.分析第2段。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老城”?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用“睡”“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分析第3段。

(1)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们的感受及遐想,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阳光朗照下的山。

(3)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两方面。①小山:用“围”“小摇篮”“暖和”写出济南的可爱、充满温情。②人们:用“含笑”“不着急”写出济南冬天的慈善。

4.分析第4段。

(1)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薄雪覆盖下的山。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

明确:空间顺序。①山上:矮松青黑——顶白花(像日本看护妇)。②山尖:全白(镶银边)。③山坡:白雪黄草(穿花衣)。④山腰:露粉色(害羞)。

(3)“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青黑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4)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分别举一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树尖上顶着雪的青黑矮松。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②拟人:“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突出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思考探究”。

2.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前4段进行了细读赏析,既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也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并且从写作特色等角度继续对课文进行学习。

【新课讲授】

(一)课文分析

1.分析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雪后济南的城外的景象。

(2)本段为什么用两个“卧”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唯有“卧”字才能把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形状、情态写得活灵活现,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两个“卧”字表现出的安闲、舒适与前文“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这样使全文一致,有一种和谐之美。

(3)城外远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素淡雅致。

2.分析最后一段:

济南的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描写三组植物:绿萍、绿水藻、绿柳,衬托水的“绿”,体现了冬水的温暖,充满生机。从颜色上来看:澄清、清亮、蓝汪汪,用“蓝水晶”做比喻,突出冬水清澈通透的特点。

(二)品析赏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两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图画,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课堂小结】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等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2、理解词:纷纷、飘落、白茫茫、乌溜溜、碧绿、芳香、仿佛。

3、有仔细倾听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活动准备:

1、能反映诗歌内容的冬天雪景图一张。

2、配乐朗诵诗《冬天》的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提问:

①这是什么季节?

②你怎么知道冬天来了?

2、通过欣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新词。

(1)示范朗诵诗歌。

提问:

①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②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2)出示背景图再次示范朗诵。

(3)引导幼儿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

①北风是怎么吹的?雪花怎么飘的?大地变成了什么样子?

②小虫怕什么?什么大树最勇敢?什么花挺立在风雪中?

③孩子们是怎样过冬的?

3、看图欣赏配乐诗朗诵,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活动延伸:

语言角提供散文诗《冬天》的录音磁带,让幼儿继续欣赏和学习。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发挥想象,画出印象中的冬天。

2、愿意积极思考,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3、体验完成作品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丰富幼儿有关冬季的知识。

2、白纸和油画棒等人手一份。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冬天小画报》引导幼儿欣赏。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季节呀(冬季)。

2、今天我们就要来画一幅画,画的名称就叫《冬天小画报》。

二、提问式谈话,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冬季的特点。

1、教师:小朋友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天气怎样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对冬季的感受,如冬季气候寒冷,刮大风,有时候会下雪、结冰。)

2、教师:那人们开展什么运动让自己不拍冷(人们在冬季里进行跑步、跳绳、踢毽子、溜冰、滑雪和堆雪人等运动,通过锻炼让自己的身体强健,不拍冷。)

3、教师:人们都穿什么样子的衣服怎样保暖 (引导幼儿说在家里开暖气,在户外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手套和帽子,让身体保暖等)。

4、教师:在冬天里,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树木又怎样过冬的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的知识经验进行讲述。如:熊在树洞里冬眠:青蛙和蛇等动物在泥洞里过冬:大雁迁移到南方过冬:还有狗和狼等动物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等:大树落光了叶子,保持水分和热量。) 教师小结关于冬季的特征。

5、教师示范绘画冬天小画报。

(1)教师我们先布置画面,先设计好是人物。

(2)燃后在画出相应的景物如有树木、等等。

(3)最后画上冬天里的小动物这样完整的一幅小画报就画好啦。

6、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要请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冬天画出来,把自己的画面设计好制作成冬天小画报,小朋友们可以设计属于自己的冬天小画报绘画出冬季各种不同的事物。

7、发放画纸、油画棒让幼儿进行绘画。

8、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差的幼儿,指导其合理的布置画面。

三、结束部分

1、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评价作品。

2、教师:请个别幼儿来讲述自己的冬天小画报,要求幼儿边指着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

3、集体讨论看看自己和别人的小画报有什么不同,试着给自己的小画报取一个名字。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画匠,而是要培养有审美情趣,有审美理想,有审美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在本活动中,我通过赏画报、做画报、评画报等环节,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让幼儿从小学会审美,有一定的审美观。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5

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剥皮吃桔子,比较法,就是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剥的一种好办法。

(一)课前印发夏丐尊先生写的《白马湖之冬》(见所摘文附录),要求学生将两篇描写冬天的散文对照着读,思考两文的同异点,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相似点:

1.文体相似。都是写景抒情散文。

2.题材相似。都写冬天。

3.两文的“我”都是从彼地来到此地。

4.写的景物相似。都写环境的山,都有水,都有暖阳,都有雪。

不同点:

1.气候不同。一暖一冷。

2.景物特点不同。风的声,山的态,水的色,人的情都不一样。

3.“我”的感受不同。一个久住严寒的北平,又刚从阴冷的伦敦回来,感到无风温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个从热闹的杭州移居到荒凉的湖边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4.着重描述的景物不同。一则重在阳光、小山、雪、水;一则以凛冽的寒风贯通全篇。

5.抒发的感情不同。一个抒发的是归国游子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一侧表现出身处严寒他乡,离群索居的知识分子孤独、寂寞的`心境。

通过比较可看出散文在表达上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怎佯取材,怎样结构,怎样造词造句,应根据客观事物的特点,根据自身的独特生活感受,根据主观表达需要来精心进行择取。

(二)最后落实在练写观察日记上。使学生既练写《白马湖之冬》的白描手法,也学习《济南的冬夭》形象描绘的各种艺术手法。19

附:板书设计20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④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的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预习。

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总写)

具体写: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再写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探究: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讨论明确: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0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

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

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2、研读赏析

①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示例: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0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修辞品味: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4、比较分析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5、互动释疑

进一步提问探讨,互动释疑,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教师准备: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1、体验反思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0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归纳五点: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2、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2、作业布置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③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2、幼儿能够联系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感受冬天。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儿歌的内容,联系实际,理解冬天、感受冬天。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趁着下雪天,让小宝宝们穿好棉衣戴好棉帽等冬日的新装去户外欣赏雪景,玩雪,引起幼儿对雪花的兴趣,切身感受冬天:

2、冬天下雪、堆雪人的图片;

3、儿歌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天气状况。

教师:“宝宝们,看看外面的天气怎么样?”(冷了!下雪啦!)

教师:“是啊,大家的穿着有何变化呢?”(穿棉衣了!戴棉帽啦!)

二、展开部分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对冬天及其雪花的好奇。

教师:“冬天到了,小朋友们见过雪花吗?想不想看下雪的情景啊?”(想……)

老师和幼儿一起观赏有关下雪的图片。

2、通过观察画面内容,切身理解感受冬天的氛围。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里的小朋友们穿者打扮怎么样呢?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打扮呢?”

老师引导,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展开互动,从而导出《冬天到》儿歌学习。

3、幼儿学念儿歌。

(1)教师边做动作,边带领全班幼儿朗诵。

(2)请能力强的幼儿带上动作朗读儿歌。

(3)实行班级带领式学教儿歌,(即能力强的充当老师带领几个相对滞后生带上动作朗读儿歌。实行小组学习,进行小组讲评。)

三、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唱读书儿歌《冬天到》,指导儿歌中小朋友在冬天到来的时候注意戴棉帽、穿棉衣等习惯,防止生病感冒。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老师主要抓住幼儿贪玩这一本性,利用幼儿这一特点,进行活动,从活动中发现并强调冬天这一季节时小朋友的着装特点,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习惯。

冬天里的花教案篇8

活动目标

知道冬季的特点和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教育幼儿保护小动物。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冬季特点。

难点:知道不同动物过冬方式。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幼儿入场,组织幼儿。

2、看课件,观察图片说说看见了什么,是什么季节?导入新课。

基本部分:

1、谈话:冬天来了,气候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会感觉到什么呢?你用什么办法让你不感觉冷?

2、故事:森林里有一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想知道吗?

3、看课件,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看到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4、教师引导,幼儿作答。

5、教育幼儿保护小动物。

结束部分:

1、 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本课内容,边小结边出示儿歌。

2、教读儿歌。

延伸部分:画出自己心中的冬天景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开展教学活动比较轻松,幼儿也表现得投入、积极,特别是孩子们对动物们的过冬方式非常感兴趣,在观察图片很认真,能把自己所看到的,观察到的说出来,表现得很好,对后面学习儿歌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全都是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做学习活动的主人。课堂效果良好。

小百科: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

《冬天里的花教案参考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