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7篇

时间:2025-01-06 17:05:29 分类:事迹材料

事迹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梦想与追求,事迹是我们人生旅程中闪亮的坐标,指引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7篇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1

2008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第一次飞向太空,刘伯明惊叹于地球家园的美丽,惊叹于个人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更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感到自豪。受失重的影响,他们在太空中执行任务困难重重。仅仅打开舱门这一个动作,就让刘伯明和翟志刚的体力完全透支。

我们在电视转播镜头中看到,刘伯明与两位战友沉着冷静地完成每一个步骤,为的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高高飘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们准备出舱工作时,刘伯明的耳机中突然响起了阵阵火灾报警声,危急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

2008年9月27日16时30分许,是翟志刚打开飞船舱门,开始太空行走的计划时间。一切准备就绪,不料,意外却发生了:当他开启舱门时,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若打不开舱门,出舱活动就要延迟。

“决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迅即启动预案,用辅助工具连续撬了3次,终于打开了中国人信步苍穹的大门。就在此时,“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语音预警,并不断重复。他们深知,舱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伯明当即报告地面,并认真检查舱内电路,却未查出原因。为了完成出舱任务,刘伯明临时改变了操作步骤,把国旗递给翟志刚,让他走出舱门后率先挥舞国旗,自己则返回轨道舱排除火灾隐患。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生死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完成任务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祖国人民的重托,无愧历史的选择。”

“出舱!”危急关头,顾不上犹豫,翟志刚果断决定开门出舱。关键时刻,根植革命军人血脉的坚不可摧信仰信念和生来为战胜的血性秉性,迸发出强大力量。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务作为首要选择,临时改变出舱程序。16时43分许,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后经查,火警是因烟火敏感器对高真空环境适应性不好所致。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中,当有学生问起“担不担心回不来”时,刘伯明的回答撼动人心:“即便是死,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在太空的三天,每当他们飞到北京上空的时候,刘伯明都想趴在舷窗上,抽一点点时间往外看一看。每当遇到困难、累到极限时,他都会想起祖国。刘伯明还向镜头展示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俯瞰家园,同一个地球村;横望日月,同一个太空城;三马飞天,齐祝愿;天地连线,一家人。”

一如20多年前那个在家乡泥泞道路上顶着风雪骑车往返的坚毅少年,今天的刘伯明,用当年的那股韧劲面对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并取得骄人成绩。从“神五”落选后,刘伯明触动很大。为弥补差距,他把相关专业书籍都找了出来,进行重新梳理。3个月内,他整理出笔记、资料70多万字。针对“神七”任务,刘伯明还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比如,他从不死记硬背,而是总结出心理表象记忆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把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在脑海里放电影。父亲刘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亲眼见证儿子训练的艰苦: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回忆起这些镜头,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怜惜。如今,刘伯明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刘志生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他说:“没有白努力,儿子是好样的!”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刘伯明出舱后发表讲话:“我们刚才进行了重力返回再适应,并进行医监医保检测,身体状况都正常,相信中国航天员是最棒的,请祖国人民放心,感谢祖国人民。”

2008年11月7日上午10点,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刘伯明“英雄航天员”,并获颁“航天功勋奖章”。刘伯明与翟志刚、景海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的身影是2008年的焦点和亮点,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太空飞行、太空漫步,更是中华儿女的自信和梦想,他们实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2

【颁奖词】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人物事迹】

陈陆(1984年2月—2020年7月22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江都,出生于安徽合肥,大学本科学历,2001年12月参加消防工作,200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20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当天,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带领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年仅36岁的陈陆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他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2021年1月,被追授2020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1月7日,被追授“安徽省防汛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月17日,陈陆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3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托起孩子们的梦想。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的是你年轻的心。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你的颁奖词,是对你十八年来辛勤付出的高度评价。我无法清楚地诉说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感动、庆幸,同时又有些不解。我感动,感动你用一根窄窄的扁担,18年风里来雨里去,挑起了一片晴空;我庆幸,庆幸我现在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不解,不解你为何有如此大的决心留在那个穷困的小山村,甚至在你失去了才九个月大的女儿时。这个穷困的小山村,埋葬了你的青春,折断了你的翅膀,夺去了你小女儿的宝贵生命。

为何?为何?为何你不选择离开?

直到我看到你坐在那个破旧的教室里,望着孩子们吃着你为他们准备的'午饭时那明媚的笑颜,我才深切明白,有种东西,叫做坚守。

坚守,坚守那一根带来知识的扁担;坚守那一方坑坑洼洼的讲台;坚守那一块残破不堪的黑板;坚守那一双双求知的清澈的眸子;坚守你为孩子们死撑的那片叫做希望的蓝天。

感动中国》的主持人敬老师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只是善梦者才杰出。

而你,张玉滚,你是一个杰出的织梦者,你用无私与关爱为孩子们织就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同时,也造就了自己,一个杰出的自己!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此刻,你是否手中握着那根窄窄的扁担,你是否颠簸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你是否仍旧担着沉甸甸的课本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额头上却早已细汗蒙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孩子们的深切感激,你浅笑安然。你想的是,坚守初心,方得始终,不求感动中国,只求无愧于心!

感谢你,令我这颗焦灼而无处安放的心沉静下来,我将挥开眼前的阴霾,乘风破浪,坚守一片冰心,只愿活得坦荡,无愧于心!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4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__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5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xx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xx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6

今年63岁的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20xx年,她用从各方筹集到的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的女孩。12年来,已经有1800多名女生从这所学校走出,考上大学,实现梦想。

每天清晨刚过5时,华坪县女子高中学生们的一天都是从校长张桂梅的喇叭声中开始的。

5时30分开始,读书声就会陆续在学校各个角落响起。这里的女孩都来自贫困山区,基础差、中考分数低,要想考上大学就需要付出更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去世后,她申请从大理来到华坪县教书,没多久就查出身患肿瘤,让她没想到的是,华坪县妇联为了救她发起了募捐。

张桂梅在山区家访时发现很多女孩早早就辍学在家、嫁人生子,延续着贫困,她想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女孩能够继续读书、考大学、改变命运。20xx年,张桂梅在县里财政和各方支持下创办了第一所女子高中。12年来,华坪女子高中连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她也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现在张桂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多种疾病让她每时每刻都在咬牙坚持,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

目前,丽江市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子高中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7

回顾以前,站在奥运田径赛道上的都是黑皮肤的人。可是,这次的东京奥运会上,在一排黑种人里有一个耀眼的黄,那是亚洲人,那是中国人。黄种人是第一次站在奥运田径决赛场上的,是第一次和黑人竞争,而这个人正是中国的苏炳添,他是亚洲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三、二、一,跑。发令枪一响,苏炳添立刻起跑,抬出右腿,身体前倾,两手一前一后,接着左腿向前迈出来,抬高,下降,右腿紧接着又迈开一步,这样来回交换,在空中画出了一条唯美的弧线。超越,超越,继续超越,离终点近了;加速,加速,继续加速,全速冲过终点。9秒83,新的亚洲纪录产生了,这个成绩使他成功地晋级了决赛。

黄种人能站在奥运田径赛场上就算了,还是和黑人竞争;和黑人竞争就算了,还作为亚洲第一人晋级了决赛;晋级决赛就算了,还是以突破10秒的个人最好成绩进入决赛,这就是中国的选手,这就是中国的拼搏精神。

决赛开始了,苏炳添和“飞人”们一起向前冲,他起跑稍有落后,在随后的途中跑,他努力提速,最终第六个冲过终点,成绩是9。98秒。

看过激动人心的比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很敬佩他,虽然第六名的成绩与奥运奖牌无缘,但苏炳添毫不畏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田径新的历史。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生活就是这样,到处都充满了未知,我们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