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8篇
事迹是一份充满正能量的文体材料,我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容具体,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1
18岁能干什么?合肥庐江一名高二学生用实际行动回答:流血流汗,顶风冒雨抗洪抢险!
“作为庐江人,洪水来临,我就要保卫家园。”7月29日,家住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黄屯社区的吕阳阳用十分坚定地语气告诉合肥在线记者。结束9天风里雨里防汛一线奋战的他,目前正在家中休整,5月10日,他刚过完自己18岁的生日。
2020年的7月,洪水在江淮大地肆虐。合肥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汛情十分紧急。而降雨量最大的庐江县,更是受灾严重。
根据新华社发布会的数据,合肥市已经出动超过60万人次参加抗洪抢险,超过1万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指战员参与巢湖大堤及附近圩区的防汛一线中。
在居民联手的抗洪抢险大军中,2002年5月出生的吕阳阳,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庐江县民兵应急连中年龄最小的一名队员,他从7月18日开始,一直风里雨里,在防汛一线没日没夜战斗了9天。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自己18岁的成人礼。
吕阳阳就读于庐江县城的合肥商贸科技学校,今年高二。如果不是这场洪水,在疫情的阴影逐渐远去的这个暑假,吕阳阳的生活应该和其他的学生过的没什么两样,但洪水滔滔,汛情来临,吕阳阳18岁的青春在防汛一线璀璨绽放。
“7月上旬,我志愿参加了庐江县民兵培训。”7月29日,吕阳阳接受合肥在线记者采访时透露,当时一同参加训练的,还有他的父亲、53岁的吕有东。吕有东随着另一队民兵去了巢湖防汛一线。而他于18日下午,跟随一支80人的民兵应急队赶赴白山镇,开始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历练。
“虽然我很小,但只要有一份力气,就要去尽一份责任。”吕阳阳说,18日晚上,他们集体睡在白山中学宿舍。当夜12点,外面下着大雨,一声令下,他们紧急出动,支援东大圩,正是那一夜,东大圩开闸分洪。“那天夜里下着大雨,我们去加固东大圩一个路口处的堤坝,一直冒雨干到19日凌晨三点。”吕阳阳透露,回他来看到手机上的记录,那夜的步行数字近五万。
“铲土、扛沙袋,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体力跟不上就咬紧牙坚持。”就是在那晚,吕阳阳体会到了什么叫筋疲力竭。
“第一次干这么重的活,第一次扛沙土袋,我两只手都起泡,后来都磨出血了,感觉很疼。”吕阳阳说,就是到现在,手掌上起泡疤痕处隐隐还有些疼痛。
吕阳阳介绍,后来水势越来越大,他们支援的那个点守不住了,就紧急撤离到白山镇政府。“往回走时,我手上流着血,头昏昏沉沉的,感觉随时就要倒下,是队友搀扶着走了半个小时左右的路。”吕阳阳说,由于路窄,前来接送他们的公交车进不去,他们只能走到停车的地方。
到了白山镇政府,吕阳阳和队友们休息了10几分钟,新的任务传来:到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去抗洪。于是,他们又整好队伍,在凌晨的夜色里冲进大雨中,赶往集结点。“我们到那一看,村子里已进水,约有一半村民的家里进水,都东西都搬到二楼了。我们就在一条公路上堵水,所有人排成一排传递沙袋。”吕阳阳说。
经过一番奋战,洪水堵住了,天亮时村庄里的水开始下降,吕阳阳和队友们就坐靠在一户村民家的墙根下睡着了,“当时地上都是水,湿漉漉的,我们也是浑身湿透。什么也不顾,坐下来往后一靠就睡着了。”吕阳阳回忆说。
19日下午,当那个村庄确定暂时安全了后,吕阳阳所在的民兵队撤回到白山中学,“到了宿舍,人疲惫到了极点,没人有胃口吃东西,我们洗完澡倒头就睡,一觉睡到半夜10点多。”吕阳阳说,半夜起床后不久,队伍又接到命令紧急出动……
这样的抢险节奏是吕阳阳每天的日常。五六天前,他们转战至同大镇,参与守卫镇上的一座桥。“累,很累,但是看着越来越高的洪水和身后老百姓的房子,我真的感觉到了我坚持下去的意义。”吕阳阳透露,他奋战最长的一天就是在同大,从26日凌晨6点一直干到27日凌晨5点多。
9天的时间里,白山、同大等镇约10个抢险点,巡堤、扛沙包、打桩这些事情都认真完成,让年龄大些的队友对他刮目相看。“保护大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小家。”吕阳阳告诉记者,他家只有他们父子二人,父亲吕有东眼下还在巢湖防汛一线。“我和爸爸经常在休息时间打电话,问问对方的情况,相互鼓励相互加油!”吕阳阳说。
“这些天的经历可以说让我终生难忘,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当兵,去守家卫国。”
最后,身高1.7米、体重120斤不到、擅长中长跑的吕阳阳铿锵有力地说道。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2
半个月以来,_镇全镇上下都积极投入到防汛救灾中。在这其中,也涌现出了_村第一书记_这样的防汛救灾先进事迹。
,男,汉族,19_年_月_日出生,19_年_月入党,任_县_服务站站长。2017年3月,县交通运输局选派其到_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汛情就是命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大于一切!在防汛救灾的战场上,_牢记党组织的嘱托,把_百姓的生命放在第一位,24小时坚守岗位,不怕苦不怕累,冲锋在最前,与镇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一起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谱写了一曲感人的英雄赞歌,在鏖战洪魔中彰显了党员本色,树立了第一书记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
一、雨水未到,人已在岗,防患于未然时
自防汛工作启动以来,_就开始了防汛巡查,每处必到,对可能发生的房屋进水、旧房倒塌、水库溢洪、排水通畅等问题积极开展应对准备。有时候一大早,天刚亮,就跑到水库中查看水位;遍访_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每户做好防汛应对预案;深夜,即使未下雨,也在村委会值班值守,以防突发情况。
二、雨大水急,坚守前线,救灾于危难间
7月_日起,连降大到暴雨,河流水位持续上升,险情不断,_24小时不间断冒雨查看村内水情,对积水严重区域及时进行疏通,对路面、桥梁的垃圾、淤泥进行清理。7月_日中午,_村中街组突然涨水,一片汪洋,为保障群众安全,_不顾险情,以腿为“船”、以背为“桥”,全力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工作,尽最大努力确保村民的安全,将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了人员零伤亡,救人后简单的换了衣服,_又投入到防汛工作中。
洪魔当前,_已连续工作多天,每天十多个小时,始终站在险处、冲在一线。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一下,他却说:“水灾当前,_村就是我的家,洪水不退,我不退。”
三、雨停水退,开展救助,恢复生活秩序
7月_日,天晴水退后,_立即组织村“两委”干部,抢抓防涝减灾关键时刻,第一时间到田间地头查看受灾情况,协助民政、应急等部门开展受灾核查,逐户走访稳定受灾群众情绪,积极协调开展卫生整治,帮助百姓开展灾后自救……用一件件小事兑现着自己的初心承诺,用自己的坚守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在防汛过程中,_查汛情、忙转移、做保障,风雨兼程奋战在防汛第一线,为保障群众利益提供了坚强后盾,筑牢了群众的“安全堤”。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3
卢小红,女,汉族,生于1981年11月,四川省青川县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青川县曲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5.12地震后,因政府驻地迁址,导致原老场镇住户集体上访,按乡党委安排,她临危受命,兼任曲河乡双龙村党支部书记。 接上级通知,8月13日晚我县有强降雨过程,请认真做好防洪和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确保人员安全。曲河乡老场镇对面的马儿坪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作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副乡长兼村支部书记的卢小红同志,倍感责任重大,虽当时已是凌晨两点,她和村上的其他干部一起接到命令就走了。
按照乡党委的要求,卢小红同志主要负责曲河乡双龙村地质灾害避让区群众的安全转移工作。这人命关天的事,对于她来说,既是一种考验,又是一种挑战。面对地质灾害避让区域广、住户多的困难,她果断决策,制定了就近转移安置的方案,她和村干部一道对每一个地质灾害避让区域内的老百姓逐家逐户地进行了清查。很快,场镇住户全部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她赶到到双龙村水流子居民点(因地质灾害避让修建的居民点)时,她沉着地点着名:马洪亮到、马洪科到、马洪贵到。
当叫到马洪炎&b&b时,没有声音了,她着急了,一问大家才知道,可能还在原来居住的地方袁家坡,那里他还喂的有猪和种的有粮食,那里一共还有4户9人。此时,她变得更加冷静了,和其他村干部一道研究对策,派出熟悉地形的人和她一起去,务必将这4户人转移出来,就近转移安置到双龙村杨家院。通过她的努力,这4户9人最终被安全转移到了临社的双龙村杨家院社。
双龙村水流子居民点的老百姓清查完毕之后,她和她的村干部又走向了下一个地质灾害避让点,时间已是20xx年8月13日早上6点过了。
忙碌了几乎一个通宵的她,是休息了还是&b&b?据老百姓反映,上午8点左右,她已经带领了几个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在双龙村老场镇动员群众积极生产自救,及时清淤了。
当她走到马会英家时,看见马会英正倚靠在门边,无声地抹着眼泪。进去一看,马会英家由于地势低洼,厨房和圈道形成了内涝,店面进水约60厘米,生猪被冲走了8头,货架上裹满了淤泥,加之丈夫不在家,孩子又小,原本想经商、养殖一起干,早点还清因灾后重建欠下的贷款,没想到无情的洪水让她又背上了新的债务,该怎么办呢?看着这些,作为村支书的卢小红安慰她,地震使我们无家可归,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不都撑过来了吗?这次,我们同样能撑过去!一边说着,一边就拿起铁锹,开始帮助清理淤泥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淤泥总算清理完毕了,马会英感激的说:为了我们老百姓的安全,你们已经辛苦了一个晚上了,本来该休息的,还来帮我,太感谢了!
她笑了笑,又赶到了年老多病的尹大爷家里,因为她知道,这一户家里只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在家里,虽说没有店面,但洪水已经淹没近60厘米,淤泥至少有20厘米,两位老人现在在家里行动十分困难,必须帮助清淤。于是,她又找来一名村干部和她一起干。
这样的清淤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所有住户店内的清淤工作总算结束了,累得腰酸背痛的她,终于可以召集所有参与清淤工作的干部准备回家了。
可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场镇一老上访户说洪水将他的房屋基础损毁了,洪水消退了一些才看见,现在水继续在冲刷。她立即带领在场的8名干部赶赴现场,和主人一道组织装沙袋,必须在天黑之前将缺口堵上,使洪水不再冲刷房屋基础。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缺口终于堵上了。看着他们这样不计前嫌,这老上访户似乎有些惭愧地说:你们是好干部啊,有了灾难还是要靠党委政府,我这人,哎&b&b当她回到政府板房区时,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正因为如此,双龙村无一人员伤亡,全乡无一人员伤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她的人生座右铭。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4
8月17日上午10时30分许,四川成都双流区黄龙溪发生洪灾险情。灾情就是命令,第77集团军某旅迅速启动抗洪抢险应急预案,组织第一梯队100名官兵于11时10分许赶到受灾地域,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出动后40分钟,该旅领导唐俊与双流区政府、人武部、武警部队领导在现场紧急召开抢险救灾联合指挥会议,迅速了解当地灾情动向,分配救灾任务,派出60人赴黄龙溪学校救助疏散被困师生,40人分赴锦江边的黄龙社区沿江搜救被困群众。
受领任务后,官兵们冒雨冲进及腰深的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抢救遇险群众。
“要不是解放军来得快,我这把老骨头就埋在地下了!”在医院,被救的回族老大爷马某拉着指导员范丹青的手泪流满面。
“快!再调派力量搜救被困群众!”展开救援两个半小时后,在现场指挥救灾的副参谋长史永旺,向值守作战值班室的参谋马林下达指示。随即,该旅闻令而动,从野外驻训官兵中抽组第二梯队,火速集结赶往灾区。
洪水汹涌道路难行,组成第一梯队的官兵途中遭遇道路阻塞后,他们下车步行,坚持奋战在救灾一线。
带领党员突击队的副教导员魏崃,尽管伤病未愈,但仍跑得像年轻战士一样快。他一再催促大家:“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再跑快些,就能多救些群众!”在江边搜救群众时,魏崃听到一处被水淹没的民宿中有呼救声,立即组织救人,最终成功救出一名8岁男童。
截至17日17时许,经过6个多小时奋战,他们成功抢救转移出500多名群众,搬运物资20余吨,快速将其妥善安置。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5
初秋的三角联圩,轰鸣阵阵,排涝设备正日夜不息,堤内涝水通过一根根硕大的管道向堤外的修河喷涌而出。从永修县城驱车,沿着修河一路向东,堤内不少房屋不久前被洪水淹没的第一层已清晰可见。
行至白沙村附近,堤上一面面写有“广东支援江西抗洪抢险队”的红旗迎风招展,数辆大型排涝设备车正在作业。一个集装箱活动房和几个帐篷,便是广东支援江西抗洪抢险队的驻地。见到胡华时,这个年过五旬的汉子正扛着沙袋奔走在堤上。胡华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党员,现任广东省应急厅一级调研员,是此次广东支援江西抗洪抢险队的领队。
粤赣一家亲,抗洪铸真情。7月中旬,在接到我省排涝求援信息后,广东省三防指挥部和广东省应急厅迅速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市抽调相关人员和装备,组建广东支援江西抗洪抢险队。
“这是广东省应急厅成立以来首次跨省支援行动,大家都踊跃报名参加。”胡华回忆。从7月21日开始,该队一行79人和11台大型排涝设备车,分批北上抵达永修县,投入排涝工作,并坚持至今,是兄弟省份中首支赴赣支援排涝的队伍。截至8月16日,广东支援江西抗洪抢险队在修河三角联圩共排涝855.59万立方米,降低堤内水位近3米。
广东支援江西抗洪抢险队队员肖俊才,是主动请缨参加此次行动的。“去年老家吉安因暴雨引发山洪,也是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救援和帮助才渡过难关。我是江西人,这次来支援永修排涝,我义不容辞。”在广东省应急厅工作的肖俊才,此次在队伍中担任抢险通联组组长,是胡华的左膀右臂。
“到了江西不要给地方添负担,有困难尽量自己解决。”从广州出发的那一刻,领导的这句叮嘱就一直萦绕在胡华脑海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排涝管道一头连接堤内,另一头伸向堤外,管道的中段则埋在大堤的路面下,上面铺设钢板,便于车辆通行。然而,抢险队刚到这里时,并非如此。
“为了尽快排涝,管子一开始铺在堤上,结果每次车辆来就要停泵,一天下来至少停五六次。”胡华告诉记者,为了提升排水效率,队员们冒着酷暑,在机械辅助下,小心翼翼地在堤面挖坑道,最终用时5天,将32根排水管全部埋进路面,这样既不影响车辆通行,又做到了排涝不停歇,日排水量最高时达50万立方米。
其实,挖坑埋管还不是抢险队的最大挑战。由于帐篷内温度高,面对光秃秃的圩堤,连续十多天里,队员们白天只能接受烈日暴晒,直到后来有了一个集装箱活动房,供队员们遮阳休息。近一个月下来,从胡华到普通队员,几乎每人都被晒脱了皮,三人中暑送医。
7月26日晚,队员刘振球在巡查时发现堤内侧水面上漂浮着垃圾,随时可能堵塞抽水口,他立即蹚水打捞清理漂浮物。正当刘振球结束打捞上岸时,突然感觉右脚一阵疼痛,他随即拿手电筒照向脚部,只见一条蛇迅速窜走,右脚上则留下一处蛇咬的伤口。
刘振球坚持爬上岸,但很快右脚开始肿胀起来,他这才意识到咬他的是毒蛇。当晚,他被紧急送至省中医院,经过5天住院治疗,刘振球又重返排涝一线。
“洪水不退,我们不撤离。我们将助力江西打赢抗洪抢险保卫战,为灾区群众早日重返家园、重建美丽家园贡献我们的力量。”胡华说。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6
200_年5月26日-6月8日,我镇全境连降罕见特大暴雨,降雨量达448mm,全镇遭受巨大损失,出现断电、断路、断水、断通讯,据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达____多万元。面对这突然其来的天灾,镇党委____________把全镇的中心工作放在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工作上,作为负责本镇防汛工作的___同志更是身先士卒,带领镇干部驻村工作队深入挂钩村了解灾情,及时为村民排忧解难,并妥善处置抢险救灾事宜,尽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无发生人员伤亡。
一、树立防汛意识,思想认识到位。
___同志作为我镇防汛工作主要负责人,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本次暴雨袭击,果断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启动镇总体防洪预案,及时转移群众。根据防洪预案,___同志下令从5月29日起我镇进入重要防御状态,5月30日凌晨进入紧急防御状态;他还要求各村根据本村的防洪预案,及时做好住在低洼地带的群众和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地带群众的安全转移工作,并妥善安置群众,共转移群众3100多人次,确保无发生一例人员伤亡;将__湖面上网箱养殖户全部撤离上岸,要求__湖水库所有船只禁航。
二、准确察看险情,指挥到位。
灾情发生后,___同志及时组织镇、村干部分片巡查,并对发现的险情及时处置。__片干部在6月1日巡查时,发现中心小学学校边坡出现200多米长的新裂缝,__同志得知情况后立即向镇主要领导汇报,并赶赴现场察看实际情况,果断决策,立即组织干部把394名师生和山坡下的群众34户162人转移到林业站、采育场、镇____________、中学等安全地带,避免险情发生。
三、紧急抢险,科学调度到位。
为获得第一手雨情、水情,__同志时时关注__市水利信息网和省市气象局网站,密切关注雨情和__湖水位情况,综合分析后,及时下达转移命令;并密切保持与___水电公司的联系,根据该公司的泄洪通知,提前通知下游群众做好泄洪准备,转移人员和财产,手摇报警人员在岗在位,及时报警。
四、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位。
灾情发生后,___同志启动了全镇防洪预案:一是周密部署,落实责任。按区明传电报和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___同志根据汛情实际,适时召开4次防汛抗洪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工作,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全面落实防汛安全责任,实行包片包村包干责任制。二是驻村包干,加强指导。在防汛过程中,他要求各驻村工作队立即组织干部群众防汛抗洪,加强对危险地带的安全巡查,同时指导群众做好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工作。三是强化值班,在岗在位。镇、村全体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保证上传下达的渠道畅通,保证整个防汛救灾网络正常运行。
五、灾后重建,指导到位。
6月10日暴雨刚过,__同志就带领部分驻村干部及农技站、畜物站等职能部门干部深入各村开展灾后重建工作。___同志带领下村干部到重灾区__、__等村,车行不了就走路,走家串巷,到灾民家中查看倒塌房屋现场。在访问灾民情况时,他总是用一颗善良安抚灾民的心,使灾民心中得到极大安慰,重新鼓足干劲重建家园的决心,每到一处,___同志总是走在前面关心灾民;下村干部和村干部,都被他这种工作作风和关心灾民那份热情深深感动。作为一个即分管防汛工作又分管农业工作的副镇长,灾后,___同志立即组织镇农技站、畜牧水产站部门干部,由镇民政办配合对全镇农田受损情况进行一次详细的调查摸底,并提出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自救,减少损失:1、对过水后,作物尚能恢复生长的地块及时组织群众清理田间垃圾和泥沙,做好洗苗、扶苗和整理工作;2、清理水沟,排水畅通,除涝保苗;3、对少苗的田块,被洪水冲走的田垄,采取补苗或补种的措施;4、及时做好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检查,及时防治病虫,控制病虫害暴发流行;5、对绝收田块,抓紧改种其他作物,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6、指导网箱养殖户做好梅花湖水产养殖网箱的加固。
此次灾情虽然非常严重,但我镇干部群众在区委、区府的指导下,在镇党委____________的坚强领导下,在___同志的实时指挥下,全镇上下众志成城,抗洪救灾,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的财产损失,并使群众及时恢复了生产,取得了抗洪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7
老骥伏枥,不坠英雄本色;故土情深,明鉴赤子之心!铁血汉子保家乡,年过半百又何妨?静能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统筹部署税收大计;动能奋勇当先,义无反顾投身防洪度汛大业。他是受人尊敬的长者,带领__国税人勇斗洪魔!他是__人民的儿子,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他,就是__国税局局长__。
7月末以来,我市面临着__流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和__流域超1__年最大洪水的双重考验。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__带领__国税人挺身而出,转移安置群众,捐资捐物,积极奋战在抗洪救灾风口浪尖上,用实际行动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任,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张合格的答卷。
一、不言放弃,__村转移村民
8月10日洪水来势凶猛,八岔乡决堤。位于下游的__镇,我局包扶的__村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得知这一情况,__局长马上与__镇党委取得联系,在获知了具体情况后,迅速召开班子会议,拟定群众转移安置方案,抽调10名国税干部组成群众转移安置小组,深入到村屯帮助村民转移。每天早7点开始,他就率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登记,进村入户排查。不少群众故土难离,大宗农业物资转移困难,他鼓舞大家面对困难不要退缩,坚持“先人后物”的原则,积极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动员,详细地解释政府的转移安置办法,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组织疏散转移,确保不缺一户,不少一人。得知国税干部与东渐屯一名张大爷在转移过程中发生口角,他火速赶到现场,安抚张大爷情绪,在被张大爷诬骂后,丝毫没有生气,反而虚心致歉,耐心解释,力求获得谅解,最终他的真诚和耐心感动了张大爷,顺利地实现了安全转移。后来,张大爷送来自家圈养的小母鸡,千恩万谢:要不是你们国税干部,我这把老骨头就搭在那疙瘩了,__,你真是个好领导。这小母鸡,也是你们帮我转移出来的,您拿去补补身子。__说什么也不肯收,只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将每个村民视如亲人,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降到最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深刻内涵。
二、身先士卒,城区里固堤防险
8月20日,__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__市开始建设17.8公里的城区防洪堤坝,确保城区安全。汛情就是命令,与洪峰赛跑,固堤防险。__局长带领班子成员身先士卒,用行动凝聚力量,靠前指挥,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与我局党员干部一起装沙袋,平土方,垒堤坝。虽已年过半百,但他和年轻人一样,在劳动中奋勇当先,装、背沙袋,垒堤坝,渴了喝一点矿泉水,饿了就吃点方便面,啃几口面包。他脸晒得黑红,手掌起茧子,十个手指尖磨出了血泡,肩膀上勒出血痕,却还不忘大声呐喊鼓舞士气。过度劳累,使得他血压升高,几度快要昏迷倒地,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着。同志们有的人劝他歇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他却说水火无情,我们是__人,守卫自己的故土,保护自己的亲人,我这点事不算什么。在他的带领下,原本计划5个小时完成的堤坝,提前1个小时竣工了。__局长带领国税干部们用满腔的热情和与洪水抢时间的精神,赢得了三万城区人民的安全,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三、严防死守,河堤上勇排险情
8月20日,市防指下达给我局的防汛任务都已圆满完成。当晚,__局长在网络上看到莲花湖水洼连片,家乡水势告急。心急如焚的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市防指,主动请战,请求下达新的任务。按市防指的统一部署,我局30名干部被编入__省陆军步兵师预备役高炮团三营三连,听从部队领导指挥。8月26日凌晨3点,三村镇二村沿江公路堤段发生险情,14公里的沿路堤坝多处渗水,一旦决堤,路南的4000亩良田将化作一片汪洋。险情就是命令。刚刚从六屯撤下来的__等国税突击队员们,接到命令,还未来得及喘一口气,就投入到了新的抢险任务中。仔细排查存在隐患的地方,并用手调整沙袋摆放的位置。每发现一处渗水、管涌等险情,他都处险不惊,身先士卒,带头跳进水中,带领突击队员抬卵石、运沙袋封堵垮塌口。由于天黑、路滑、泥大,他摔了好几跤,脚趾也被锋利的石头扎破了。但是他不顾脚痛,用嘶哑的声音指挥大家迅速将沙袋垒在溃堤处,并马上用编织袋装上泥土、沙石,加垒在坝顶上。汗水和江水打湿了衣服,可是他也顾不上脱下来拧一下,在水里滑倒了,爬起来,接着干。__要求突击队员们轮流休息,而自己一直坚守岗位,时刻不停地巡视着险工险段。他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身上被蚊子叮咬得红一块、肿一块。同志们实在不忍心,劝他好好休息一会,他却婉言谢绝。经过几个昼夜的激战,危险处终于被堵住了,险情得到排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了。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的他,这才肯从堤坝上撤下来,回到家疲惫地进入了梦乡。
村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8
入汛以来,在屈原管理区凤凰乡的责任大堤上,出现了不同年龄段的身影:有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60后,有统筹协调沉稳可靠的70后,有勇挑重担毫不退缩的80后,也有满腔热血冲锋在前的90后。他们用责任与担当,谱写了一支并肩作战的防汛交响曲。
60后的坚守:绝不缺席每一次抢险
彭胜根是凤凰乡抢险技术队“有险必达”的老牌队员,如今腰疼犯得越来越频繁了。今年汛期长,老彭多次参与抢险,弯腰捞淤泥,肩抗砂石袋,中间腰疼了好几次他都咬牙硬撑了下来,大家发现后勒令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肾结石。下意识地拿手撑着,他身上是不知道被汗水浸透了几次的衣服。彭胜根答应在家休息,可在微信群里一看到有险情,他就穿着长筒雨靴又出现在了抢险现场:“这不是有险情嘛,我放心不下!再说,我吃了药来的。既然是抢险技术队的一员,我就应该与其他抢险队员一起,完成每一次抢险工作,绝不缺席!”
70后的奉献:用心做好每一件为民事
湛灿,省人大代表,磊石村总支书记。作为西大堤17+400—19+500责任堤段村级责任人,每年汛期来临,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保证群众的安全。为此他提前谋划,积极筹备物资,带领党员深入一线,清基扫障、排查隐患、抢险救灾,将防汛一线作为践行人大代表为民情怀的“主战场”。
前不久暴雨过后,湛灿连夜就调度处置了磊石村古湖片西瓜地被淹灾情。了解灾情、报告灾情、宽慰群众,他永远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磊石村党员干部按照预案有条不紊地积极应对当前防汛工作,真正做到了对外防汛保平安,对内防涝保生产,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80后的担当:全力扛起每一项重任
当前,防汛抗洪进入关键时刻,脱贫攻坚也迈入了最后冲刺倒计时阶段,双重压力如同“两座山”压到了扶贫干部的身上。
施俊,张家界人,2012年作为大学生“村官”来到屈原区凤凰乡,2018年从事扶贫工作,现任乡扶贫办主任。7月4日,凤凰乡启动防汛三级响应,当晚,他便作为乡级带班责任人站到了防汛大堤上。本是山区里长大的孩子,经过这几年的防汛历练,也已经从“新兵蛋子”淬炼成了“防汛老兵”。
“只要是组织上交给我的工作,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防汛抢险,我都会尽力做到最好。”施俊坚定地说。
一手抓防汛、一手抓脱贫,作为一名乡镇扶贫干部,施俊勇于担当、扛起“双责”,回应着广大贫困群众对生活安定、生产稳定的意愿诉求。
90后的传承:认真对待每一次挑战
90后的湛云是凤凰乡的入党积极分子,汛期刚开始,他第一时间就报名参战。在一次处险中,湛云一马当先扛运砂石袋,这次处险在田间,淤泥松散,穿着雨靴一踩一提,脚出来了,鞋子却陷了进去。为了加快处险进程,湛云干脆赤脚上阵,两条腿踩在淤泥里,一把铁锹被他舞的虎虎生风,不一会,他周边的田地就被清理了出来。
“小时候经常听我爸提起98年抗洪和抗洪精神,还觉得是很遥远的事情。直到这次防汛,我也上了江堤,才亲身参与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坚守一线快一个月了,年轻的湛云_越勇:“我一直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参加防汛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事情,算是一个自我挑战。以后如果还有机会,防汛我还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