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手事迹7篇
在事迹材料的写作中,务必将人物的主要业绩娓娓道来,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段落层次分明,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致富能手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致富能手事迹篇1
杨xx,男,汉族,生于1986年10月,中共党员。2009年7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理学学士。2009年12月参加工作,20xx年7月起担任草滩乡扶贫工作站站长。
围绕本职工作,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长”
杨飞虎带领草滩乡扶贫工作站一班人,积极学习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性文件,通过及时与县扶贫办沟通交流,确保乡扶贫工作站人员理解掌握的政策准确无误。利用工作间隙,组织乡扶贫工作站人员学习中央、省市县各级扶贫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力争不遗漏任何细节,做好知识储备,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发挥乡扶贫工作站“智囊”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按照省、市、县精准扶贫政策方案,制定印发了《草滩乡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分解到全乡各村。确立了以乡镇主要领导负全责,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驻村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他在认真学习省市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同时,通过及时总结和深入思考,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学、问、查、访等方式需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编写了《草滩乡精准扶贫知识手册》、《草滩乡精准扶贫基本知识50问》等学习资料,有效地解决了乡村两级扶贫干部的疑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得以良好开展。
由于杨飞虎的敬业奉献、扎实工作,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专项扶贫、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退出认定等工作成效显著,草滩乡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前列。截至目前,共牵头组织召开各类培训会议25场(次)、培训乡村干部300多人(次)。
突出工作实效,争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自担任乡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杨飞虎一心做好本职工作,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朋友说他疯、同事嫌他傻,他知道精准扶贫工作大于天,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然而正是他的“傻”和“疯”换来的是全乡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也换来了同事和领导们的赞许肯定,更换来了贫困户对他的认可和赞誉。在具体工作中,杨飞虎悉心指导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工作,学以致用,积极争当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工作的排头兵,努力做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两个百分之百”,即:工作时间节点百分之百的准时,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县乡每项工作任务下达后,都能严把时间节点,制订工作推进时间节点进度表,并根据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梳理总结,及时谋划好下一步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在时间节点上精准精确。工作任务落实百分之百的高效,严格按照工作任务要求,明晰思路、统筹谋划、有序开展,力求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做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逐户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研走访不漏一户,全乡871户40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亲自过、亲自问,并现场指导驻村干部为贫困户答疑解惑。夯实基础信息,对152户650人2014年脱贫人口和268户1230人2015年脱贫人口进行验收,认定12户70人2015年返贫人口。培育特色富民产业,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在贵清山景区沿线新建5家农家乐。紧扣金融扶贫,成立扶贫资金互助协会9个,全部实施倍增计划,首批发放增收贷款120万元;2015年第四季度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15万元,符合条件的有意愿贷款贫困户全部申报贷款审批资料,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场次,培训农民2035人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注重探索创新,争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在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中,他通过认真研究操作数据采集系统来查找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一天两会、一培训一审核”的高强度集中指导,全乡在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录入工作中始终走在全县前列,高质量率先完成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使全乡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精准指数达到100%,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脱贫指标实现紧密衔接。他还不定期组织扶贫站人员对全乡871户贫困户进行随机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最新动态,为全乡脱贫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下一阶段脱贫计划的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推广普及了“十字绣”工作法,即:摒弃以往粗枝大叶的工作方式,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像做针线活那样精准细致,“十”中的竖为上级一揽子政策精神,横为乡村户情实际;“字”为“水电路房、输加种养、教培文卫、迁保贷商”16字经;“绣”则是将十和字连接穿插起来,通过拉家常来掌握贫困户家中的真实情况。同事和农户对他通俗的说法一听就懂,也为他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和细致专业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指导下,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单位和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可。创新内外宣传方式方法,在外宣上,主导真实准确,突出宣传效果快、广、新。2015年,由杨飞虎同志编写的稿件,在市级以上网站等媒介宣传报道55篇次。11月27日甘肃卫视《午间20分》栏目对草滩乡《“支部+”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在内宣上,注重宣传形式合乡情,指导培训扶贫站及村级扶贫专干每周撰写工作信息,从中精选编制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简报85期。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平台,邀请草滩乡贫困群众加入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及时发布一些扶贫相关政策,使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另一方面收集群众反应的问题和建议,便于以后开展工作。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有效地化解了扶贫干部和困难群众的矛盾,拉近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困难群众扶贫政策知晓率。
积跬步以至千里,杨飞虎相信,脚踏实地去做好脱贫攻坚的每一件事,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是对自己无悔青春的最好诠释,更是人生旅途的美丽风景。
致富能手事迹篇2
提起残疾人养鸡大户赖文全,在新津县五津街道吴店社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靠自己辛勤劳作改变命运的强者,不仅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更是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选择坚强残疾小伙儿办起养鸡场
在金华镇某工厂上班安装设备时,赖文全的左手不幸压伤被迫截肢,失去左手的他只好下岗回家。拖着残缺的身体,面对无业的妻子和在读书的女儿,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坚强地面对生活,做一名身残志坚的强者,做一名搏击生活的弄潮儿。
回家后,赖文全东拼西凑借了一些资金,创建起了兴农养鸡场。创业初期,由于养殖技术的欠缺和管理不当,导致养鸡场两万只商品成鸡无法正常销售出去,亏损达20万元。这对刚刚创业的'他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五津街道残联得知赖文全的情况后,立即向上级部门进行了汇报,并与新津县残联的工作人员一同赴养鸡场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具体情况后,新津县残联启动了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残疾人就业扶贫扶持方案,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无偿给予兴农养鸡场5万元现金扶持,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运作。
依靠市残联的扶持资金,赖文全对养殖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治,对养殖工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多方联系鸡苗孵化场和饲料经销商,养鸡场重新购进了两万只鸡苗。为让小鸡长得好,白天,他守在养鸡场里,挖虫子、喂饲料、打扫鸡场;晚上,他自学鸡群防病治病知识,钻研养鸡技术。奄奄一息的养鸡场在他的带领下,经过科学饲养和精心的管理,终于扭亏为盈,重新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
辐射乡邻助更多残疾朋友走上致富路
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兴农养鸡场已在赖文全的精心管理下逐渐壮大——从原来的两个养殖场发展到4个养殖场,养殖面积增加到4000余平方米,年出栏商品成鸡6万只,优质脱温鸡苗3万只,产值达300多万元。同时,养鸡场还安置了多名残疾人就业,为每个残疾人开出1200元以上的月工资。
赖文全还带动了周边50多户残疾人共同发展养鸡业,每户残疾人年增收5000元以上。由于兴农养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养出的鸡质量好、品质好,深受客户的好评,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
蓬勃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之梦,更让一直在创业守业途中徘徊的人们看到了更美好的前景。对于目前取得的成绩,赖文全并不满足,他正在积极规划,不断探索,力争打造一个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生态养鸡场,安置更多残疾人就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残疾朋友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致富能手事迹篇3
赵安荣,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14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14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
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
致富能手事迹篇4
“咯咯咯咯”,走进信丰县大塘埠镇沛东村石头珍禽养殖基地,网棚里一只只色彩鲜艳的山鸡活泼乱跳,自由觅食,这就是身患残疾的贫困户曾广磊创办的的山鸡养殖基地。听说笔者的到来,正在给山鸡喂食的曾广磊,手拄双拐从网棚里热情的迎了上来。
曾广磊虽然双腿残疾,但他凭借自己的双手,靠养殖山鸡敲开了一扇致富大门,被当地村民亲切的称为“鸡司令”,成为信丰残疾人中的佼佼者。他不仅自己在养殖道路上脱贫致富,还帮助贫困群众养殖山鸡、传授技术、解决销路,带领村民奔富路。
回乡开启养殖梦
1983年出生的曾广磊,由于家境贫困,1999年初中毕业后,他和大多数年轻一样,随同村里人南下广东务工,做过洗车工、制衣工、手袋工等事情。身为男儿,曾广磊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家里生活。谁料事与愿违,2004年父母离婚,屋漏偏逢连夜雨,2006年在上班途中,曾广磊发现双腿、腰部疼痛,也没有引起重视。
2007年,曾广磊的腿病加重,医院检查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走路都得撑拐杖,他只好辞去工作,专心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医生告诉他,这是“不死的癌症”,只能靠药物维持,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也全部花光了,还负债累累。曾广磊情绪十分低落,整天把自己锁在出租屋内,房门不出。
有一天,曾广磊在租屋内看电视,看到一则新闻,一名残疾人靠饲养山鸡走上了致富路。他想回到家里,自己肯定也会成为母亲的累赘,总是要想点办法赚点钱才行,于是曾广磊受到启发:“虽然腿不行,但我还有双手,我也可以像他一样搞养殖。”
当他把养殖山鸡的想法告诉母亲后,得到母亲的大力支持。2008年3月,曾广磊回到家中,说干就干,他向亲戚朋友借来几万元钱,租了当地村民一块地,从上海买回了250多只山鸡,在母亲的帮助下,搭起了网棚,办起了山鸡养殖场,开启山鸡养殖创业路。
勤奋好学勇创业
“虽然每天很辛苦,但看着网棚里的'山鸡一天天长大,心中充满了期待。”曾广磊回忆道,由于不懂养殖技术,当年250多只山鸡最后只剩下6只。
信心有了,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曾广磊首次投资便遭重创,但他没有气馁,又购买了一批鸡苗回来。吸取教训后,他认识到,搞养殖不能只靠一腔热情,还得科学养殖,他买来许多山鸡养殖方面的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一边认真学习养殖技术一边养殖,经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克服苦难,他养殖的山鸡成活率大大提高。“开始的时候,主要靠母亲挑着山鸡到各大圩镇打销路。”曾广磊说,当时销路并不乐观,他就上网发帖子。
“很多人实地查看后,都嫌弃山鸡的毛长的不够漂亮。”曾光磊说,信息发出后,虽然得到很多外地老板的关注,但是养的山鸡没有卖相,都打道回府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他发现山鸡凶猛、野性大,经常打架相互啄身上的鸡毛,找出了这关键原因后,曾广磊又上网查找资料,得知山鸡可戴上“鸡眼睛”这玩意儿,可防止山鸡相互打架,这样一来,养出来的山鸡毛顺、漂亮。
山鸡卖相问题解决后,为让山鸡的品质更好,曾广磊大胆探索养鸡新途径,在饲料上“返璞归真”,喂稻谷、米糠和青菜萝卜、红薯等杂粮,提高了鸡的品质,由此也引得经销商纷纷找上门来。曾广磊说,他的山鸡已远销广东、福建等地。
几年创业赚的钱,曾广磊全部用于还债、看病及基地投资,2014年,沐浴着精准扶贫的阳光雨露,他被列为贫困户。“不仅能享受三年免息贷款,而且每年还能领取5000元的产业奖补。”曾广磊说,扶贫政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面对养殖山鸡市场行业的良好前景,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曾广磊成功脱贫。目前,他的养殖基地有商品鸡存栏5000多只,去年,山鸡养殖年出栏2万只,纯收入达十几万元。如今,他对自己的事业十分有信心,今年还注册了石头珍禽养殖基地营业执照。
致富不忘帮乡邻
“特别要感谢曾大哥的帮忙,免费教养殖技术,在他的帮助下,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山鸡养殖场,销路都靠他。”残疾人李斌说,曾广磊为人善良,做事苦干实干、踏实勤恳,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山鸡养殖事业会越做越好,大家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个人富是小富,大家富才是真富,曾广磊自己富还要带上乡邻富。近几年来,在曾广磊的带动下,大塘埠镇沛东村已经有4位残疾人跟着他养殖山鸡。
“因为自己也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的难处,希望每个像我一样的人,都有一技之长,多一条生活的出路”。曾广磊说,自己深有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走上致富路。
曾广磊不仅帮助残疾人创办山鸡养殖基地,免费教他们养殖技术,还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聘请了7个当地村民,在他的基地务工,让贫困户通过务工也“鼓”起钱袋子。今年30多岁的廖红梅,是曾广磊长期聘请在养殖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她说:“在这里务工每个月有1500元的工资,离家特别近,既能减轻家里经济负担,还能够照顾家庭。”
如今,曾广磊成为了信丰众多回乡创业者的榜样,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谈起今后的打算,他说,现在乡村振兴的话题很热,产业兴旺是乡村真正振兴的保障,作为一名普通的村民,他的梦想是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走好养殖品种多样化,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就业。
致富能手事迹篇5
张玉平,男,1963年出生,1987年参加工作,失业前在牟平轻工机械有限公司工作。
1996年,张玉平因患病导致双目失明,无法继续从事原工作。双目失明对张玉平打击很大,丢了工作,生活失去了来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度想离开这个世界。后来在家人和朋友的劝说和开导下,在残疾人创业典型事迹的感召下,他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1996年,他踏上了去西安求技学习的征程,到西安盲人按摩医院学习按摩推拿技术。
1998年,学习了2年按摩推拿技术的张玉平,按摩推拿技术有了很大长进,并取得了按摩推拿技师证书。因为工作和技术出众,他被西安盲人按摩医院留用。
中国推拿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这种疗法已经流传很久。它简单有效,而且极少创伤,目前不少人被颈肩腰腿疼痛、内妇疾病或儿科疾病所折磨,因惧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手术的疼痛而不愿采用药物或手术,或手术药物也不能解除病痛。看到被颈肩腰腿疼病折磨得患者,更增强了他掌握一流推拿技术的决心。平时,他虚心向老中医学习,与老中医切磋技术,掌握了不少推拿技法。2年后,他的按摩推拿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找他按摩推拿的人络绎不绝,声誉很高。
1999年年底,学有所成的他,谢绝了西安盲人按摩医院的挽留,毅然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开始了他人生的创业奋斗历程。
2000年年初,他租用亲戚的草铺,在牟平区牟山路开了一家按摩推拿店。刚开始,店里冷冷清清,无人问津,残酷的现实,让他有了关门的念头。但他又不甘心。心想:这推拿按摩技术就这样白学了?是不是自己的技法不好?还是收费过高?他开始反思,不能让学到手的技术,就这样没有用武之地。他试着免费为有颈肩腰腿疼的熟人和朋友推拿,经过他的推拿按摩,都说效果不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的推拿按摩店一下火了。这样4年来,他克服了常人都难以克服的困难,生意越来越好。创业成功后,不忘回报社会,他用学到的知识,又培训了2名学员。
致富能手事迹篇6
“我失去了双腿的活力,但我还有双手,同样可以和别人一样,创造美好的生活,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是一位农村养殖户的信念,只不过,他是一位的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但正是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弱者,以超人的意志创造出了令人称赞的事业。
在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杨垱镇官厅村一座颇具规模的养殖基地里,猪叫声此起彼伏,原来是户主马超正在卖猪,看着一头头猪被赶上了车,马超帅气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马超,1987年出生,是枣阳市杨垱镇官厅村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无法行走,属于二级残疾。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好胜欲望,从小上学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为了证明自己也能自理,他从小就坚持自己拄拐行走,练就了超强的上肢力量。
成年后,马超一直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快递、马路歌手、小型家庭作坊……但均未能如愿。2007年,他在亲戚、朋友的强烈反对下,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养殖的行业。困难确实是太大的,资金问题、场地协调、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他面前,但他深信,自己的肩头能抗千斤重担。他去了村委会,申请帮助协调村民调换土地;他去了残联,去了政府,申请协助办理贷款;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养殖场终于建成了,看着猪舍里的一只只小猪,马超信心满满的上路了。他虽然做足了理论功课,但现实的残酷性还是让他有点手足无措。初期的基地只有马超和父母在运作,日常的卫生保养、猪食加工、疫苗注射、母猪生产等工序虽不复杂,但由于自身行动不便,这些活基本上都落到父母的身上,这时候马超才感觉到了自己的失算,他没想到自己的选择给父母增加了如此大的压力,多少次,看着父母疲累的身躯,他提出了放弃,可父母一句句“不累”让他更加内疚,他自己主动承担基地的部分体力工作,慢、累,可有父母的陪伴和坚持,他内心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他发誓一定要成功,要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老天似乎并不想让马超很快如愿。自身的困难可以靠强大的意志力去战胜,可猪群里的疾病确实无法用拳头解决了。2013年前后,在马超养殖基地步步好转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看着壮硕的猪一头头倒下,他却只能无奈的看着,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希望一个个破灭。
2015年,经过几年的蛰伏和磨炼,马超和他的养殖基地再次起航了,这一次的他,变得成熟了,沉稳了。他逐渐引进了自动产床、自动供水系统、玉米粉碎机等设备,并且潜心专研了猪的预防知识,
已充分掌握了养殖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并且引进了品种优良的黑猪,基地在他的经营下,越来越平稳,基地的效益也愈发的好转。马超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近年来,市残联的领导很关心马超的养殖基地,得知他有心扩大规模,按照国家政策,积极帮他联系了土地管理局和政府部门,帮他协调基地选址和贷款事宜,极大的解决了马超的难题。扩建后的基地更加现代化了,此时的马超已经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猪行家。随着他养殖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己家人力量已经无法保证基地的运作,加上父母年事已高,马超早就萌生了聘用辅工的`念头,2018年来,马超先后联系了多名和自己一样身体有缺陷的朋友,希望能给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目前和马超养殖基地有务工协议的人有13人居多。而且随着养殖市场行情的好转,马超的养殖基地的效益也越来愈好,他也适时的给工人们涨些工资,每每谈到这些,他总是感慨的说:“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国家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关怀,要感谢政策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帮扶,我现在有能力了也应该更多的帮助残疾人群体,回报对社会,希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都能在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业。”
2020年已经是马超从事养殖行业的第13个年头了,这段时间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市残联和土地管理局,他又开始为他的养殖基地扩展事宜奔波了。
致富能手事迹篇7
野鸡又名雉鸡,是集肉用、蛋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名贵野味珍禽。虽然是一项很有前景的致富项目,但在我县,还没有大规模养殖野鸡的养殖户,张丹丹怎么就发现了养殖野鸡这条致富路的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下。
在我县古恰镇仓粮村有一户人家,院子挺大,但都被一张张大网扣住了。走进去一看,满院子里跑的都是鸡雏,细看还和普通的肉鸡或蛋鸡的鸡雏不同。据这家女主人张丹丹介绍,这些都是她养的野鸡,有八百多只,野鸡不像驯化了的家鸡,飞行的能力还没退化,但放在笼子里养,野鸡的羽毛又长不好,所以只能在院子里扣上网防止野鸡飞走,又能达到散养的目的。
说干就干,张丹丹从网上查找资料,翻看养殖野鸡的专业书籍。和父亲一起研究养殖的一些技巧,注意事项,并把院子和屋子都重新按照野鸡养殖的要求修整一番。在今年六月份,购进了第一批野鸡雏,但是因为缺乏大规模养殖的经验,损失了不少。
第一批五百只鸡雏的损失,给张丹丹非常大,她也一度想到放弃,但是她是个重承诺的人,小女子却又一颗君子之心。第二批五百只鸡雏她硬是咬着牙给取回来了。
即使张丹丹知道,喂一些饲料,野鸡雏长得会快一些,体质会强一些,她的损失也会少一些,而且野鸡的体型也会均匀一些,卖的时候,价格也会高一些;但是张丹丹,没有,她坚持绿色养殖,尽最大可能保持野鸡肉和蛋的天然口感。
在张丹丹的养殖场里,我们发现公鸡比母鸡多。原来,野鸡无论从外观还是肉质方面,公鸡都比母鸡受欢迎,公鸡全身的羽毛特别漂亮,,非常光滑,体型还较大,而母鸡全身就一个颜色,个头也特别小。但是,公鸡好斗,稍不注意就会将母鸡或体型小一些的野鸡啄伤,造成严重损失。所以,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张丹丹就给野鸡带上了 “眼镜”。
由于我县还没有完善的野鸡销售市场,而且张丹丹的家就在大广高速边上,所以她打算在野鸡出栏以后都是销往外地。同时,她也想在我县打开一种独特的销售方式。
当记者问张丹丹有什么长远打算时,她说没有太远的,就是打算明年把鸡舍盖起来,再一点点的,把家里的四晌的林地圈起来,在林子里也扣上大网,搞林下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