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职工事迹5篇
通过事迹的传播,我们能够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事迹材料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和理念,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念,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最美职工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美职工事迹篇1
她在1984年5月进入交通部门,先后在武夷山公路分局、浦城公路分局、延平公路分局、南平市公路局工作,2020年8月调入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从事文秘工作至今。参加工作三十一年来,一直秉承着勤奋、热情、负责的工作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普遍好评。她,就是南平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办公室科员小兰,一位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人。
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小兰生长在一个平凡朴实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养路工人,在养路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一直到六十五岁才退休,是出了名的劳模。她的童年在养路道班渡过,从小耳濡目染养路工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辛苦劳作,养成了她勤劳朴实、踏实务实的良好品格,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更使她明白了,什么叫做奉献。1984年,她带着父亲对道班的那份眷恋,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也加入了养路工人的队伍。之后,在成为交通人的三十多年里,她一直都对自己高要求、对工作品质高要求。她利用工作之余,自修了本科,考取了中级职称。因工作需要,她调过不少单位,先后干过出纳、搞过人事、当过路政员、坐过办公室写过材料,但是无论调到哪里,在哪个岗位工作,她都本着"只干不说,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的心态,做到尽职尽责,不事张扬,无私奉献,始终如一地像黄牛般那样默默耕耘,深得大家的好评,连续多年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熟悉小兰的人都有感觉,她是一个低调的女性,话不多,但工作起来却是个"拼命三郎",同事最敬佩的就是她恪尽职守的工作责任心。"要干就要干好",这是她的工作准则,虽然工作任务繁多,经常加班加点,但她毫无怨言,总是力求把每项工作做到最好,因为认真对待工作早就成了她的习惯。
2020年,小兰调入南平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办公室工作,由于人手不足,办公室文字工作仅小兰一人。"那时单位刚成立不久,需要办公室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2020至2020年对于小兰来说十分繁忙,即便是休息天,她也常常在加班中度过。
一个周六,她接到支队长的电话,被告知需要撰写一份关于交通执法改革的汇报材料,周一时便要上交至市交通局。时间紧迫,所需材料又要加工整理,然而当天,小兰就把写好的材料交给支队领导审阅。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她少有抱怨,觉得"在岗位上就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这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平时的工作中,小兰不仅负责撰写各种汇报材料、总结、计划,还要处理公文,起草文件,做好信息收集及报送工作。她对工作的严要求,在她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不把工作做完就不安心的"怪毛病",接到工作任务时,她在能够立刻完成的情况下绝不拖沓,如果不能马上处理,她也记挂在心里,争取尽快做好。文秘综合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兰做到了静心,更诠释了尽心。
默默奉献精益求精办公室的综合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指导性,想要干好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清晰的思路,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还应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一次,小兰负责"打黑"专报的文字撰写,在修改过程中,她发现把"查处车辆"写成了"检查车辆",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对此她印象深刻,所幸自己及时做了修改,否则出现在报纸上后果不堪设想。"工作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因为一个词一个字的差别都会造成他人的误解。"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细心的小兰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于出自她手的文字,必定阅读至少三遍以上,以保证文字资料的准确性。
在市交通执法支队工作不同于小兰之前所在的单位,为及时了解并掌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动态,面对之前从未涉及的业务领域,小兰利用空余时间加紧学习,翻看各种政策文件,查阅法律法规,参考相关书籍,向部门的同事询问、请教。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同事的称赞。
关爱同事热情相助2020年,支队办公室迎来了一批新人,在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前,小兰既是他们工作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知心姐姐。
新人们刚进单位,对许多工作不熟悉,小兰不急不躁,从最基础的开始教,简单的`通知、报告该如何写,怎样做好会议记录,即使有些同事学得慢些,她仍旧耐心讲解,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有一次,单位举行内部会议,新人在会议记录中只写了几行字却没有抓住重点,发现问题的小兰并未责怪,而是把方法教给同事,并鼓励他多试几次。在小兰的指导下,年轻的新人进步迅速。她的同事说:"晓兰姐不仅在工作上指导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也愿意找她谈心,大家都喜欢晓兰姐。"
在许多同事眼里,小兰亲切和善,在他人需要时,她总是热心地伸出援手。"我想,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所以在我有能力时我愿意尽可能地提供帮助,这样我也很开心。"以上只是撷取了小兰同志众多平凡故事中的几个小片段。唯以小,才以真;唯以微,才足道。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交通工作者,三十多年来,她把大量精力和智慧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交通事业,尽管岗位在变,年龄在变,但是她对事业的追求没有变,对工作的进取劲头没有减,无论是在什么岗位,做她应做之事,尽她应尽之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
最美职工事迹篇2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通过收听收看每天的新闻报道学习到了医护人员在一线抗“疫”时的不惧艰辛,看到了公安民警在各道口的坚定值守,外卖小哥为城市运转的点点付出,以及每一个普通的人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的种.种努力。
同为中国90后青年,虽然不能亲上前线,我想我们能做的也有许许多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社区进行志愿,为一方的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者在家中认真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为将来国家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贡献力量时做好准备。而其实,我们每个人要做的都很简单,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身为一名大学生,在疫情面前,减少出门,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疫情无情,人间又爱!在这场疫情中有无数的平凡人让我们泪目,有人为吃不惯米饭的援鄂医疗队送去10万个大馒头、有人为酒店医护人员送去最新鲜的蔬菜、有人为医护人员送去爱心午餐、有人捐出自己费劲周折买来的口罩、有人专门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无数平凡人用自己的力量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国难当头,举全国之力共克时艰是每个中华儿女在国难面前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春天已经来到,冰雪渐渐融化。我相信,我们一定很快便能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相信,疫情终会结束,经历过战“疫”的中华儿女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
最美职工事迹篇3
您很累,但还在努力的工作;您很苦,但从来不向我们诉说。您虽然是大千世界中一个渺小的角色,但是,如果没有您,我们就只能生活在一个臭气冲天的环境里,地球将变成一个荒凉的星球……
啊,我向您致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能在大街小巷上看见您的忙碌的身影,您穿着橙黄色的工作服,推着绿色的垃圾车,挥动着破旧的扫把,在默默地工作着。
啊,我向您致敬!虽然您扮演着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您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在春节的时候,我们都回家吃年夜饭了,而您呢,依然还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打扫着卫生。您虽然想念着您的亲人,但您还在努力地清理每家每户的门前卫生;您一定很焦急,想快点下班,但您还是尽力把保洁工作做到最好啊。有了您无私的'奉献,我们才能在清新的环境中迎接崭新的一年!
啊,我向您致敬!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大觉,而您却在凌晨4点顶着寒风在街道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房里享受着空调冷气,您却在骄阳下清洁卫生,汗水都湿透了您的衣衫。在倾盆大雨里,您披着雨衣,仍然坚持工作……
如果能让环卫工人放一天假,让按摩师给您捶一下背,让您泡一下那劳累的双脚,让您用护手霜滋润一下您那长满老茧的双手,那该多好啊!
环卫工人,您是我心中最可敬的人,我向您致敬!我向您致敬!我向您——致敬!
最美职工事迹篇4
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五月,在这春天的季节,是一场雷鸣后大雨来临,南飞的大雁跋山涉水归家的日子;是杏花开遍山野“她在丛中笑”的烂漫季节;是冬麦扬穗农民挥汗荷锄,辛勤耕耘的好光景。
蛙鸣虫叫,鱼跃雀散,初春的旷野已是喧声鼎沸了。扶摇而上的风筝拥入碧空的怀抱,地上的人们舒展着筋骨攒足了劲。不知不觉中,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向我们走来——在春意盎然的五月。
五月是孩子们的天堂,抛掉厚重的棉衣棉帽,跑到田野里尽情的撒欢儿,用柳笛唱一支春天的歌;五月是青年人的日子,春潮涌动的时节,执子之手,与子同行,撷下春天里的玫瑰点缀爱的天空;五月是老年人的节日,踏着一路路春光,和着一串串鸟鸣,到刚刚解冻的湖面垂钓人生……五月,全体人民的日子——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水一样流走的是日子,记忆被时间流逝得日益斑驳,人们却没有遗忘这一幕,“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他们英勇壮举的特别纪念。
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万丈高楼;是劳动,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劳动,使浩翰的荒原变成了亩亩良田。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在充满真情的五月,紧握你因劳动而开满茧花的手,送上我最真心的祝福,聆听你劳动的赞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一种人生;“凭栏处,潇潇雨歇”是一种人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人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也是一种人生。种种人生,劳动如咖啡里的方糖,把我们的人生调得有滋有味;劳动如路旁的一帧风景,把我们的人生装扮得亮丽多彩。
五月,真情五月。在楼外高楼,在亭外长亭,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豪情万丈,血气方刚的唱一首大江东去,把全世界劳动者的心愿送给远方,送给明天。让我们为明天喝彩,为五月高歌,为劳动者击掌!
最美职工事迹篇5
8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新冠肺炎有点狡猾。”这似乎是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一种共识。
新冠肺炎的治疗无章可循,临床上更是没有特效药物可用,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月3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月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23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31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肺炎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肺炎。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500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