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读书心得5篇

时间:2025-01-27 09:05:14 分类:心得体会

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心得,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促进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实践与反思,我们的心得能够不断丰富和深化,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周国平读书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周国平读书心得5篇

周国平读书心得篇1

今天走进永正书店购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周国平论教育》,另一本是《改变教学的36部教育名著》。

很久没有读书了,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心情一下子宁静下来。切身感受到,读书是快乐的、充实的,也是必须的。无论多忙,都不应该不坚持读书。 该书第一辑讲教育理念,提出教育有七条箴言。

书中这样叙述: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教育的七条箴言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周国平先生的思考始终在指导着他自己的.生命实践,他的哲学思想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密切关注生命、人生、生活的实际。正如书的封页所述:"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也认识到所有的学问和科学最终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整部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共八个部分,周先生从教育的理念入手,直接深入到教育的实质之中追问教育的本质和人性的规律层面;而后从阅读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也就是生命向优秀发展的道路;进而在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责任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家庭环境、孩子的生命状况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哲学与语文教学这一部分里,重点谈到了生命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问题;第五部分生命教育和第六部分灵魂教育就更是把现今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教育图景;向教育提问则大胆地质问现今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教育讲演录叙述了他自己在教育领域内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抗争。通篇感觉周先生对教育的实质认识渗透,以哲学家的眼光直逼实质问题。

该书还论述了如何读永恒的书,读经典,怎么读。读周国平先生的文字,令人感觉到很宁静,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有很多收获。

周国平读书心得篇2

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可能是因为一点点的叛逆,王小波的杂文我倒是读过不少,但是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读过一本《守望的距离》。读那本书差不多是在10年前了,当时,我只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处。现在只能回想起书里讲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的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许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却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的好书。

10年以后的今天,我又读到了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这本书更贴合我的生活,也让我更有感触。书中说,智育就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记忆。这句话真是让我恨不得击节叫好。遥想起我当年的高考,那时是考大综合,要考9门课。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总之就是每天填鸭式教学。毕业了好多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梦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个教室里,那个位置上,面对一张完全看不懂的数学试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养出多少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我看来,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

周国平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他说,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更注重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选出“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现在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也许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弹性评价,多给学生几条路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学会思考。

周国平读书心得篇3

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周国平老师是位哲学家,书中的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周国平老师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他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周国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平老师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书中论到真正的读者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你要有一个信仰,不是最好的书不读,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进一步启迪你的心志。那时候你就不会看那些浅薄是书了。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经典书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世上的书如汪洋大海,你我终其一生只能品尝其中一瓢,不要跟着大众走,那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让自己和好书失之交臂。只有找大到书中知己,才会欲罢不能,锲而不舍。因为人就是她吃的东西。读书也是如此,度什么样的书籍,就决定你的精神领域变成什么。第三,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不可缺少,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周国平老师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似乎也是人们变得浮躁的一个原因,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书中还有关于“生命教育”、“灵魂教育”的精彩论述,以及一些教育讲演录,让我深受启示,回味久久。《周国平论教育》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专业书,较少针对具体的教育现场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告诉你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该怎么做,也许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但它又的确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读一读的好书。正因为不是教育家出生,所以作者论起教育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洒脱;因为是哲学家出生,所以文中少了锢于经验的肤浅,多了基于深刻的思辨,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周国平读书心得篇4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所以从我们跨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不断完善自己师德的征途上启程。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转载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奉献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周国平读书心得篇5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周国平读书心得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