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包子心得6篇
真实的心得能够揭示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与感受,心得激励我们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形成更为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做包子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做包子心得篇1
昨天傍晚,我打好乒乓球回来有点饿。爸爸心血来潮,对我说:“我们做包子吧!爸爸给你露一手,我在网上学过!”
我有点惊讶:老爸什么时候变得心灵手巧?
爸爸说,做包子的第一步是把揉面。妈妈买来面粉,小苏打、酵母和鲜牛奶。妈妈倒了一杯鲜牛奶在30的水中热着。爸爸来揉粉。他先倒出大概2斤面粉,然后放入一勺小苏打,一勺酵母,充分搅拌均匀,然后边加糖水和牛奶,一边揉。爸使劲地揉着,一直揉到“三光”:手上不沾面粉,盆上不沾面粉,面团也变成光溜溜地一团。这样,揉面的工序才算完工。
第二步是发面。要让揉好的面团发酵,得准备一个热水袋,把原来揉好的面团装在盆里,用塑料袋扎好,和热水袋一起放到被窝里。过一个小时,那揉好的面团会发得像脸盆那么大。这个酵母真是太神奇了!爸爸用手指按了按面团,面凹下去的地方又弹了起来,说明这一步也成功了。
发好的面粉在做包子前还要揉搓。搓到很软为止,用劲拉都不太会断。这样可以开始做包子了。这时,妈妈正在准备馅,有猪肉的,咸菜的。我喜欢吃咸菜的,里面还放了鸡蛋,特别鲜。妈妈的馅准备好了,粉也搓得差不多了。
爸爸开始裹包子了。爸爸裹得好看极了,一只手掐,一只手不停地转,不一会儿,一个包子就成形了,白白胖胖地。看着还没烧熟的包子,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15分钟后,妈妈把包子放到蒸锅上去蒸。一开始烧,我就开始问妈妈:“妈妈,烧好没,我要吃!”
妈妈不知道要烧多少时间,就说:“吃,吃,就知道吃,还有多少时间问问老爸去!”
“老爸,什么时候可以烧好呀?”
“十五分钟,还早着呢,你再等会吧!”
十几分钟后,我打开锅,抓起一个最大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好吃,好吃。”
妈妈捡起我掉下的馅说:“慢点吃,慢点吃,小心噎着。”
爸爸做的包子真好吃。
做包子心得篇2
今年春节真是个非常特殊的春节,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都响应政府要求宅在家里没有外出。有一天早上妈妈提议做包子,我们都积极响应,爸爸便从超市买来面粉、酵母、猪肉以及一些调味料。
等原料都准备好了以后我们开始做包子了。首先,妈妈准备好5克酵母用250克30摄氏度的温水冲开,然后倒入500克的面粉中,接下来可是个体力活了,要把面粉不停地揉啊揉,直到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等面团揉好就完成了第一步,然后盖上盖子让面团醒半个小时。
在醒面团的同时,我们开始准备肉馅了,因为我们都喜欢吃肉包子,所以这个肉馅也是很重要的啦。爸爸把买来的猪肉洗净切成小块然后不停地用刀剁,等剁到成肉末了再加入盐、料酒、生抽、耗油等调味料再继续剁一会儿,最后加点葱花拌匀肉馅就做好了。
这个时候面也醒的差不多了,面团不停地在发酵膨胀,醒完的面团比之前大了几乎有一倍,真是神奇,像个刚生出来的大胖小子一样,圆圆胖胖的。妈妈把醒好的面团揉成一个大长条,再切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团,然后用擀面杖把小面团擀成薄薄的圆面皮,这样就可以开始包包子了。
拿起面皮把调好的肉馅放在中间,然后开始做一个一个的褶子把肉馅包在里面就做成一个包子了。一开始我怎么包也包不好,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用手指头一个一个慢慢的仔细地捏褶子,最后终于包成了一个包子,我高兴的说这个包子我做了记号了待会我自己吃。
等包子全部包好后就准备下锅蒸了,大蒸锅放好水把包子一个一个整齐地放在蒸架上然后开大火蒸。蒸了十来分钟后,白白胖胖的包子蒸好可以出炉了。我急忙把锅盖打开,包子的香味就飘了出来充满了整个房间,我夹起那个我自己做的包子呼呼吹两下,咬一口松松软软可真香啊,再咬一口鲜美的肉馅,这味道真的好极了,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包子!
做包子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使我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让我享受到了亲自做的美食,劳动真的能创造美好生活!
做包子心得篇3
今天是2019年的第一天,我和妈妈来到外婆家。一进门我就缠着外婆要和她一起做美味可口的特制大肉包。可是外婆说:“今天过节,就吃包子好么?”我连忙接话说:“特别好!我们爱吃包子!”外婆拿我没办法,就点头允了。
外婆立刻走进厨房拿来面粉、发酵粉和一壶水。首先要发酵面粉。在等待发酵的时间里,外婆开始准备馅料,馅料是特制的,馅料里有肉、香菇、黑木耳、黄芽菜、鸡蛋,还放了各味佐料。大约过了好一会儿,面粉发酵好了,外婆从盘里拿出一大块面团放在案板上开始揉面。外婆告诉我包包子和包饺子的方法差不多。外婆把面揉成一个光滑的长面团后,把它分成一个个均等大小的小面团,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始包包子了。
新年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亲手包包子。我赶紧把双手洗净,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块小面团,这些小面团软软的,有点粘手,像橡皮泥一样,可好玩了!外婆先教我擀面皮,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按一下,把它压扁,然后用擀面杖,转一下、擀一下,这样一个圆圆的面皮就擀好了。我把做好的面皮放在手上,用筷子夹了点特制馅料,跟着外婆的手势和节奏,一点一点把包子皮捏合。好不容易,我成功地包好了一个包子。虽然样子有点丑,动作也很笨拙,但是我很满意,毕竟是出自我手,我十分快乐。
由于时间关系,加之还不熟练,我一共包了三个大包子。此时,外婆已经烧开了水,把十几个包子放在蒸锅里,蒸了起来,不一会儿,香喷喷的包子出锅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自制的大包子,往嘴里一塞,包子在嘴里停顿了几分钟,回味着……我感到特别心满意足,因为我觉得自己做的包子格外的香,格外的美味!劳动是快乐的,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做包子心得篇4
快到家了,林生不禁加快了脚步。肚皮不适时机地 “咕噜噜”地叫起来,林生望着手里热气腾腾的包子,咽了一口唾沫,“一定要赶在包子变凉之前送给妈妈。”林生心里想着,继续马不停蹄地往家里赶。这时,几小时前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他脑海里……
李老师正在班上宣读着上次全区会考的成绩。毫无疑问,这次考试林生又是班上的第一名,而且是全区唯一的双科满分。听到这个成绩,林生高兴地想:“病床上的妈妈知道我的成绩一定会很高兴的。”不由的挺直了腰板。
课后放学后,李老师跟林生说:“你的家庭情况我了解,这学期的学费我已经帮你垫了,要你妈妈别着急。努力学习吧,孩子。”林生高兴地说:“谢谢您,老师!”说完,蹦蹦跳跳回家了。
回到家,林生把试卷交给妈妈。“妈妈!老师要我明天到县里参加表彰大会,还说要我上台领奖呢!”躺在病榻上的妈妈拿着试卷,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颤抖着手从包里摸出五毛钱给林生,说:“好孩子,拿去明天买点吃的午饭吧”。林生拿着那来之不易的五毛钱,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里。
第二天林生跟着李老师参加完表彰会,已经是中午。李老师还要到教育局办事,让林生先回去。林生路过集市,只见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林生想起自己口袋里的伍角钱,“买支冰棍吧,自己9岁了还没尝过……” 林生想。但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要不买一枝铅笔?算了,把那支接上一截树枝或许还能用,练字的时候用树枝就行了。”林生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突然,一阵香味吸引了林生。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家包子店,一个包子的价钱刚好是五毛钱。林生想到医生说要妈妈补充营养,可是妈妈好几天没有吃到像样的饭菜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包子,小心地捂在怀里,向回家的路走去……
走了一里路,林生感到肚子饿了,怀中包子的香味似乎越来越浓烈,不停的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好像在说:“快吃我呀,快吃我呀!”这时,林生听到一个声音在说:“吃吧,本来就是妈妈奖励自己的,为什么不吃一点儿呢?”“不!” 林生在心里对自己说:“妈妈为了送我读书都累病了,这个包子应该给妈妈吃!”便继续赶起路来。
又翻过了一座山,林生觉得唾沫一个劲的向上涌,手里的包子看起来是那么的诱人,那么的香滑松软。林生实在饿的受不了了,告诫自己说:“只尝一小口,就一小口。”便用嘴唇轻轻的抿下了米粒大的一小块皮,继续马不停蹄地赶路……
不知不觉翻过了三座山,林生终于来到了熟悉的乡间小路。他想:“不久我就可以到家了。”脚步也变的轻松起来。这时,他的肚子又不争气的“咕噜噜”的叫起来。林生真想一口咬下去,但又想起病床上的妈妈。便又抿了抿皮,咽了咽口水,用最快的速度朝家中跑去。
太阳落山的时候,林生终于回到了家。他大声喊:“妈妈快看,我给你带什么好东西来了!”妈妈一看儿子手中的包子。包子外面的一小层皮都被抿掉了,但里面的皮还是紧紧地包裹着馅,完好无损……
妈妈热泪盈眶,紧紧抱身旁的儿子。 “这是一个最香最好吃的包子,也是一个无论是谁都做不出来的最好的包子!”
做包子心得篇5
8月26日上午7时57分,今年63岁的杨祥利正在武汉市蔡甸区的大军山汽渡码头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他即将从这里的水域出发。“我有信心成为长江十连渡第一人!”他自信满满。
■ 此前曾完成“六连渡”
杨祥利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也是一名资深冬泳爱好者。“完成长江十连渡”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他已经认真准备了8年多的时间。
杨祥利从2014年开始挑战横渡长江,刚开始只能游几百米,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习,目前已经累计横渡长江1000多次。在长江救援志愿队中,还有一群像杨祥利这样的横渡长江爱好者,每年他们都会参加“渡江节”,平日里也经常渡江。据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介绍,在此次“长江十连渡”挑战之前,最高纪录保持者也是杨祥利,他曾在8月8日完成了一次“六连渡”,当时大概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
为何如此沉迷渡江?杨祥利说:“每一次横渡长江后,都会有一种获得胜利的感觉,那种心情只有渡江的人能体会到。”
■ 自己设定规则增加难度
为了增加“长江十连渡”的难度,杨祥利还为自己设定了一系列游渡规则:每次抵达岸边后,不可扶固定物休息或上岸走动,只能在岸边短暂整理泳装或喝水进食;除了随身携带漂流袋,装着衣物和食物外,不使用任何辅助游泳工具;游渡时间以11个小时为上限。
上午7时40分,杨祥利往漂流袋里装着干粮——几个包子馒头和一大壶水,他还专门携带一部手机记录游泳轨迹。他的亲友们也赶来观摩,为他加油打气:“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下午等待你的好消息!”8时整,他戴好泳帽、泳镜,在大军山汽渡码头附近水域以仰泳的姿势率先出发,没过一会儿身影就逐渐消失在江面中。对照他事先规划的路线图和他的实际游泳轨迹可以发现,他一路顺水而下以v字形渡江,线路上的每一次拐点都是一次靠岸,共计完成十次。
傍晚6时26分,在一群冬泳爱好者的见证下,杨祥利到达汉口江滩三峡石广场附近水域,至此他的“长江十连渡”顺利挑战成功。“其实我还有一些体力,打算接着挑战十一连渡,但想着为其他的泳者留下超越的空间。”杨祥利说。
■ 不提倡普通人去横渡
横渡长江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根据手机运动轨迹的记录,在“十连渡”中耗时最长的是第八渡,总共花费了82分钟。杨祥利回忆,当时自己正游到鹦鹉洲大桥附近的水域,那片区域里有一个较大的洄流,游进去之后很容易被水往后推,无法轻易游出来。“这么多年在江中游泳,哪里有洄流哪里有漩涡,我都一清二楚。”
“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们有着丰富的江泳经验,但普通群众一定不能轻易尝试。”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民警成顺告诉记者。
对于成功挑战“长江十连渡”,杨祥利显得格外平静:“我知道对于我来说难度并不大。”27日上午9时,他又如往常一样来到江边,简单做了准备工作后就和几个泳友一起跳入江中,开始了新的征途。
□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石丽青
来源: 长江日报
做包子心得篇6
暑假到了,奶奶在家里闲着没事儿干,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要做包子给大伙儿尝尝。
奶奶说,她看过做包子、做面包的师傅,所以她会做,也可以教我们做。我和弟弟一听,顿时欣喜若狂,眉飞色舞,缠着要奶奶教。奶奶笑呵呵地揭开一个大盆盖,一大团儿发面,白嫩嫩的,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一样,乖乖地躺在我们的面前。我伸出一根手指,捏捏它,软软的,还隆起一些小发泡,可爱极了!
开始做了。奶奶把发面搓成一条一条的“长蛇”,然后用小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双手沾些面粉,以免面团沾手,然后就可以拿起一块面团儿开始做了哦。首先,将手中的面团儿揉成一个小小的圆球,再用另一只手使劲儿压扁,压成一个小圆饼,然后压成一个薄薄的圆饼,再放进糖、泡菜或榨菜等馅儿,最后把四周的皮聚拢在中间,捏紧捏结实了,再扭成一个螺旋形,轻轻按下,一个胖胖的“大肚包”就这样“竣工”了。
我做完了几个自认为很满意的包子后,得意地望向弟弟,却发现弟弟正在摆弄着手里的一个似铰子却又非饺子的包子。嘿!不用问了,这肯定又是“怪怪公司”的“新产品”了。我放下手中那个才完成了一半的包子,拍拍手上的面粉,跑过去。“怎么才能变成包子呢?”弟弟小声嘟囔着,并不时用沾满面粉的手挠挠头,专心致志地望着手中的“饺包子”。突然,弟弟眼睛一亮,笑容渐渐浮上脸边,他大喊一声:“有了!”弟弟捏起“饺包子”的两头,往中间使劲儿聚紧,原来的“饺包子”竟然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包子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我的座位,三下五除二地完成了那半个包子的制作,然后拿起一块刚切下来的面团儿,用小刀平均切成四块,每一小块都被我搓成了细条条儿,我把这些细条条儿一个挨一个地把它们在包子的中腰部分围了一圈儿,嘿!还真像一艘宇宙飞船啊!那就取名叫“嫦娥十五号”,为什么是“十五号”呢?因为今天是十五号呀。
面团儿没了,“怪怪公司”的“新产品”该下锅了,等它们睡一觉醒来,自己就成胖墩儿了。
包子熟了,我们聚在一起,吃着“饺包子”和“嫦娥十五号”,心中有说不出的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