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心得体会5篇
体会就是抒发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书面材料,会写心得体会是当下社会中一定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唐诗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唐诗的心得体会篇1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本书,最喜欢的当然是《唐诗三百首》了。他虽然没有童话书读起来饶有;没有科幻书读起来那样惊险刺激;没有书那样精彩;却蕴含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来了。如果曾经大受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是我读起来,由于语言与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还是会觉得有些语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
唐诗的心得体会篇2
从小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爱上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读散文,看小说,赏宋词。然而,我最爱不释手的还是那本《唐诗三百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领略到她的魅力。
我常常感受每首诗真挚的情感。每当看到妈妈为我操劳时,我就会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学毕业了,同学们要分别了,我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期待与他们重逢。
阅读《唐诗三百首》,我发现领略诗人的诗句也是一种享受。我学会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一拿起它,我也可以化身王维,享受一会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我更深知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难于上青天。每当下雨时,我便感受到杜甫对春雨的喜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当听到美妙的乐曲,我会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
唐诗的心得体会篇3
假期闲余,随手翻阅了一本宋词。
翻开《宋词三百首》,则为其中的细腻真挚所吸引,而不能自拔。
诧异于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载。
试想穿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古人吟咏着同样的诗歌,感受着同样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
忽然想起一句话“其实时间是静止的,流动的是我们自己”,似乎有悟。
品读宋词,感觉他们真情涌动,真切如一缕缕微风,从古代飘到当今,而且还要继续飘到未来;它们又象涓涓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间断。
心情好的时候,我喜欢读词。
喜欢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欢和苏轼一起“把酒问青天”,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喜欢读词。
柳永的轻轻诉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我深有同感;苏轼那断肠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凉沧桑,我听后,会和他一起忧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愁”,仿佛感染了我的“愁”。
让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无论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总有两件事我很喜欢做:一是能感动自己的,再则是能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份感动的。
所以读细腻的宋词成了我所喜欢做的事,因为古人饱蘸感情的文章总能拂动心弦。
我喜欢苏轼,他的豪迈是一种几番大起大落后的彻悟;我还喜欢李清照,她的词脱俗而清新,委婉而细腻……每每读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总会觉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当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不先求解释而光看字面,就能体会到琵琶声的清脆婉转;读曹植的《洛神赋》时,单簧管读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不用细想这句话的解释,也同样能体会到那种轻尘出俏的脱俗;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更会被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言所折服……
读古诗在我看来是一种享受。
品宋词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读一个人。
我喜欢那种从不知所云到有所领悟的境界。
的确,我钟爱着宋词,但也有个小小建议:不要太过于钻研它们的情感,会让你走向“林黛玉”呀。
但仍要说:“我爱宋词!”
唐诗的心得体会篇4
?蒋勋说唐诗》作者为蒋勋。早在高一时,语文老师便推荐过此书。然而快高三了,我才翻开此书。
除了第一讲概述唐朝及其文化,第二讲赏析了《春江花月夜》外,其余几讲都是围绕某一位诗人展开。当然,《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是围绕着张若虚展开的。不过第二章主要讲的还是本诗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连用五个意象。在诗中也可以看出,五个意象之间,各有一个隐藏的“逗号”,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两个或多个意象连起来。这便是尊重五个主题的独立性。有次也可以看出其实唐诗,也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命个体也包括了有生命活动的,比如“花”,也有没有实际生命活动的,例如“春”。
在《春江花月夜》里有这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历史的追问。蒋勋作者觉得这是哲学上的追问,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这便是对遥远时间的追溯,甚至可以说是质问。这跟现在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也极为相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天问》在呐喊地问一个又一个自然现象。古人在由衷地,发出科学,或者说是哲学问题。
唐诗,也很开放,似乎没有多拘束。我很想问,白居易究竟有没有看见过杨贵妃从温泉里出来的样子,或者说在《长恨歌》里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是不是他的想象。此后,就很少出现如此的描写了。这也是对唐代美学的一种反应吧。
所以读唐诗,可以看到唐朝的许多许多。
写现在看起来是“情诗”的李商隐,在这一讲里,有一个标题,叫“晚唐的生命情调”,听着挺伤感的,因为又到了一个朝代的尽头。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内心是如何的?看起来有些豁达,毕竟心有灵犀的人还是有的,看起来又有点伤感,心有灵犀之人,究竟在何处呢?李商隐用多情女子的口吻写下,看起来心事重重。古人的内心,无论男女,尤其是诗人,其实都是很细腻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也是这种生命状态吗?
不过在此也不得不说,依我愚见,古诗中题材过少,以爱情,亲情,思乡,边塞,被贬官之后的所见所感为多。精神生活在唐朝,也没那么充实啊。
唐诗的心得体会篇5
在读《蒋勋说唐诗》之前,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是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坚持”的准备,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练直白,引经据典的评论,滑稽幽默的语言吸引,甚至舍不得合上,一口气看完了才罢休。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期间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服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讲解,令我对这首本认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种气概。《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率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味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安史之乱期间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良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磨难和无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切地领会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旧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落日”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在讲堂上,我通过学习诗的形式,格律,平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学习一首诗,而在这本书中,我随着作者细细感受每一首诗的精神,全然没有讲堂上把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的全无意境,而仿佛有种沉浸在文学的空气中的愉悦和轻松。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期间不同的风气,政治,公共的思惟习惯,从而也使我良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异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惟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如许的战乱期间,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而作者则率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