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8篇
在不同的方位看待问题,一定能写出感受不同的心得体会,想要写好优质的心得体会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要认真分析事情的经过,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1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它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辅助”作用大于了脱贫的“扶助”效果。
但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对“教育扶贫”的理解失之偏颇,将“教育扶贫”形式化、表面化。为了追求短期政绩,给自己脸上贴金,往往采劝过节送礼、寒冬送衣、捐书捐物”的方式,让受赠者感恩,表面上能解燃眉之急,“立竿见影”,实则忽略了扶贫的根本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
为贯彻落实对小学生的“教育扶贫”,开学初,也农村贫困户按国家政策实行了免费,享受免书本和学费政策,“教育扶贫工程”的另一表现是对农村村建远程教育设备的投入和村建图书室的捐赠。远程教育设备的有效使用。但是,如果对投入的设备和捐赠的图书不能有效利用,而只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做做样子,这样的投入不只造成物质上的浪费,还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还有一些地方,对贫困地区学校投入大量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但由于学校教学人员的不足或学校硬件设施的缺乏,只能造成器材和资料的闲置。有的村小教学点专业教师缺乏,便由中心校指派教师“走教”;一些学校对不能正常入学的“三残儿童”实行“送教上门”,但对“走教”和“送教”的老师没有建立激励机制,教学人员只图完成任务,“走教”“送教”流于形式,校长在上级检查的时候“面子”有了,还可能被上级表扬“有创新”,但这样的“扶贫”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贫困,这样的“扶”不能很好的将“辅”贯穿于扶贫过程,所起作用是很小的。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要让专业人员对他们悉心辅导,让贫困者树立脱贫致富的意识,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它更不是面子工程,而要求我们真抓实干,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才能使贫“脱贫攻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2
“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贫困人口脱贫带来了冲击,给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带来挑战。面对这场时间紧、任务重、近尾声的脱贫攻坚战,要坚定信心不动尧咬定目标不放松,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松劲,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获得最终胜利。
绷紧“思想弦”不放松,提振精神树好“致富志”。“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穷不能志短,扶贫要先扶志。只有把好贫困户“思想关”,才能引导他们摆脱“贫困志”。只有把“致富志”树立好,才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扶志须攻心,要引导贫困户树立“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思想,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做足做深做透困难群众思想工作,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贫困户家中“坐一坐”,多与贫困户“唠一唠”,全面提升其进取心,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进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让“懒汉”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绷紧“政策弦”不放松,为民造福植好“福祉林”。“政策如果对我们的百姓好,就是真正的好,我们就坚持这个政策”。政策为行动提供有力保障。扶贫政策可以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少搞一些盆景”,把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春风拂遍贫困户的面颊,温暖人心。只有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才能真正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助力脱贫摘帽。扶上马送一程。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始终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在当前决胜的关键时期,既要把这些政策宣讲好、传递好,更要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凝心聚力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对不稳定户、边缘户及因疫情导致的特殊户针对性帮扶,让生活有保障、饮水安全、住房温暖、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有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骨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未脱贫的,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准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3
在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增强了我们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信只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就一定能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首2019年,我们取得的脱贫成绩令全世界瞩目和赞叹,这源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奋斗,源于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源于党中央的持续关怀。
展望2020年,我们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剩下的硬骨头要敢啃,剩下的硬钉子要敢拔,还没脱贫的要攻坚克难努力解决,脱了贫的要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在疫情的影响下,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如何保证高质量完成,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人民考卷。
实现今年脱贫攻坚目标,最紧迫的是通过建立机制、扩充渠道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员实现持续增收、稳定增收。因此,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的重大积极变化,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把防控工作重点放在防止新的外来病源输入上,全面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着力帮助农民工返岗就业,着力打通农副产品物流运输堵点,加大对种、养、加企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搞清贫困群众生产资料需求,做好扶贫产品的认定,推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稳定生产收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脱贫的影响,确保如期完成今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疫情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奋斗数年的脱贫攻坚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各级各地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团结的精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及时发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跟进帮扶措施,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通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抢回来,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短板弱项上冲刺清零,尽最大努力坚决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贫困人口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更应该积极制定政策,帮助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胜利就在眼前,我们要顶住最后的关键时刻持续精准发力,全面排查解决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的短板弱项,加大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力度,持续提升已脱贫退出村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已脱贫人口一个不返贫,非贫困人口一个不致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努力创造经得起检验的脱贫成果。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4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啃下这些“硬骨头”,还需保持慎终如始的态度,做到思想不松懈、力度不松劲、措施不松动,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思想不松懈,以一鼓作气的冲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担一篙松劲退千寻。战斗没有取得全胜,稍微松懈或放松警惕,就会导致阵地失守,甚至前功尽弃。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以大决战的状态、倒计时的节奏,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决战决胜,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力度不松劲,以一抓到底的韧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以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扶贫”的骄人成绩。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党员干部越要扛起政治责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全面推进剩余脱贫任务,打通脱贫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措施不松动,以一以贯之的干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重心不转移、频道不更换、措施不松动,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自觉把实现稳定脱贫、长期脱贫、高质量脱贫作为工作目标。要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时刻关注已脱贫群众和有返贫风险群众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就医就学等情况,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扶上马送一程,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与成色。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5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不能放松警惕,要在2019年的工作基础上,盯紧问题短板,明确工作目标,强化整改措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咬定目标、再接再厉、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
一是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手抓”,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疫情涉及面广,给贫困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的冲击很大,稳定就业对象不能及时返岗复工,非稳定就业对象被动待业在家,大多数生产车间当前还没有复工复产。同时,因受疫情影响,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一些重点工作推进缓慢。而产业和就业,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也是确保稳定脱贫、防返贫和提升脱贫质量的关键,是今年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和主攻方向,我们要全面落实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就业“十条意见”,千方百计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对贫困户的思想贫困问题要力争根除。精神贫困有时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要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撬动脱贫的杠杆,继续在贫困群众中继续倡导开展“治惰”“治懒”“治脏”“治赌”“治愚”的“五治”行动,深入推进“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行动,继续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在全乡各村推进禁燃、禁赌等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帮助群众树立“节约也是发展”理念、唤醒勤劳致富发展意愿,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采用以工代赈等方式参与项目实施,尤其要让农村里的懒汉有事干、忙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改变贫困面貌,创造幸福生活,斩断群众因懒变贫、因婚致贫、因宴返贫的“穷根”。
三是要严格工作要求。根据贫困户户情、脱贫需求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因素,重点围绕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增收措施、保障措施等内容,对计划进行实事求是的制订和调整。各工作队及后盾单位要迅速组织力量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创新开展“院落会”,开展扶贫政策宣传,落实落细落具体各项扶贫政策,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各结对帮扶责任人要持续推进“3+3、5+5”、“五个一”走访活动活动,详细了解各帮扶户的基本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帮扶措施,用心用情做好帮扶工作,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6
念好“标”字诀,精准对照目标,科学谋划敢担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层扶贫工作有一个“收入陷阱”,即很多人在入户走访时只关注到贫困户具体收入,却忽略了基础的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导致扶贫工作的“本末倒置”。目前距离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只剩9个月的时间,数年脱贫攻坚的战果就看今朝的奋斗和努力。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减贫数量,还要坚持全面脱贫的目标导向,对照全面脱贫的各项指标,精准查找问题,科学谋划措施,敢于担当责任,着力提高脱贫质量。
一是要准确查找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建立脱贫工作收尾台帐;
二是要精准谋划帮扶时间段,扎实推进脱贫“扫尾工程”;
三是要注重脱贫措施的可持续性,在文化扶贫领域持续深耕,夯实全面脱贫的精神基矗
念好“帮”字诀,多途径帮扶,精准解决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就是一片“试验田”,是基层工作思路最多、方法最新的一片领域,这里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渠道打开脱贫思路,多途径开展贫困帮扶。
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特点,打开脱贫工作思路,从道路交通、扶贫就业等各方面入手,分时间、分批次谋划长效帮扶路线。另一方面,要立足贫困户情况,多途径开展针对性帮扶,从住房、饮水、教育等方面“对症下药”,开展精准救助帮扶。
念好“分”字诀,精准分配时间,合理利用精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脱贫攻坚是长效工程,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我们也要学会科学安排“精力”,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到工作、学习和休息三个方面中。一是要利于空闲时间学习帮扶思路,增长帮扶才干,积累帮扶经验。二是要抓紧工作时间,勤下基层,多做总结,开拓脱贫攻坚道路。三是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勤保障工作,时刻保障让每一个清晨都能朝气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7
中国施行的扶贫政策,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带去希望,是穷苦人民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但扶贫工作的开展却不是口上说说心里想想就能成功的……
今日看到这样一篇报道。
“云南90后扶贫女干部车祸遇难,为工作曾两月走烂两双运动鞋”,我大为震惊,接着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把这篇报道看完。我了解到,这位女子名为王秋婷,作为扶贫工作者,她坚守着云南这座小村庄,时刻为当地人民着想。利用自身资源为蜂农扩大蜂蜜销路、坚持劝说辍学女孩重返校园、自费帮助村民购买日用品、崎岖的山路只有她走破的运动鞋知道她的痛和苦、白天到村民走访,晚上还要做信息整理、上报,工作忙碌,条件艰苦,但她一点都不抱怨,还在困难中活跃气氛,说点蜡烛工作也挺浪漫的……正如王秋婷自己说的.,扶贫队员就是冲在扶贫第一线的战士,如果退缩了,这个工作这个阵地就守不住了。
“情不愿的又老了一岁,许个小小的愿望,愿我的家人朋友都能健康平安,我能够多点时间回家看看”。这样渺小的愿望却难以实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6岁。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件事啊!
过去3年全国许多扶贫干部都因公殉职。东川汤丹镇干部吴国良,32岁生命定格在扶贫途中贫攻坚这条路;劝驻村扶贫干部张文举殉职扶贫一线;人民警察罗旭明在扶贫途中不幸因公殉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光和热带到中国偏僻的角落,搭建出村民们走向富裕的大桥,绘出了最美最永恒的中国蓝图!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篇8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