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6篇

时间:2023-08-20 16:03:18 分类:心得体会

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挖掘出深藏的情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都需要积极参与作文的写作,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6篇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篇1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其中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的小学是没有图书馆的,没法向学生提供多余的课外读物。而农村小孩家庭生活的自然也早比较困难,大部分孩子也没有更多的钱去买那些对学习有用的书报杂志来看,更不要说像城里的孩子有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供他们学习所用。由此可知,农村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的匮乏,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的。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这炊。”没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没有丰富的词汇和心灵感受,学生要写作,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到农村学生写作难的现象,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少书读,无书读”的问题。那么,在农村那样相对恶劣的环境中,作为老师,我们应怎样全方位多途径的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作为老师,我们的接收信息的渠道无疑比学生多得多,我们可以并应该成为一个向学生传播信息的中间人,把我们平日有目的收集获取的信息,包括阅读的报纸,杂志,收听到的国内外的新闻时事,奇闻趣逸,通过朗读,讲述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倾听、接收、储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信息和材料,有了这些,学生写作时就会材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当然,光是积累还不够。俗话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这二句古诗都说明了读书对理解语文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从读中了解内容,读中鉴赏语言文字的非凡魅力,读中感悟作者伟大的精神世界,更要从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室里特地开设了一个“阅读栏”,把我平常在报纸杂志中读到的一些优美动人的文章剪贴下来,收集成一个个本子,或我自己觉得比较好的课外书,放在阅读栏里,让他们互相传阅,讨论,并养成阅读的习惯,在这传阅的过程中,既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心灵体验,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的灵感。

如果说,丰富的信息和阅读,使得学生有了写作的源泉,那么,多练笔多修改,才能真正产生一篇好的文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做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以为,作文教学的练习,好的方法莫过于要求学生:留心生活,细心感受。讲真话,吐真情。具体到农村学校,教师尽可能地抓住学生有话可说的契机,让学生多写多练。所以,除了学生平常自己的作文练笔,我的习惯做法是让学生写“假日文章”。因为农村学校的假日是比较多的,元旦、清明、农忙,五一五四黄金周,六一、中秋、十一,春节、元宵,每一个节日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过法有他们各自的心情,这就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实实在在说真话表真情的好机会。因此,在这些节假日之前,我都会预先提醒学生,叫他们要留心假日当天的所见所闻,他们自己是怎样过的,感觉怎样,开心或是沉闷,精彩或是无奈?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通常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是挺乐于接受的。

例如在我们这个地方,校内学生都是回族,他们最喜爱的节日就是过开斋节,在这期间,我就让他们写了有关开斋节的作文,学生完成的相当出色。有的把这一天自己上寺做礼拜、听阿訇讲人生哲理、伊斯兰的历史,母亲怎样招待客人等过程完整生动的描述出来;有的则选取一个场景,写家里妈妈炸油香,或家里请阿訇,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有的则通过查资料更多的了解开斋节的来历,将其写在作文里,使作文更有色彩;有的则用朴实的语言把这一天村民们如何宰鸡牛端果品呀,如何去上坟等农村传统的风俗一一描述出来。总的来说,大家写的内容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可贵的是都能做到留心生活、感受生活,讲真话、吐真情。

作文教学,本无定法。以上几点就是本人在几年的农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浅显的体会。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篇2

灿烂的阳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此时,我们正在向大家展示军训的成果。为期三天的军训,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它教会了我们很多。那整齐的步伐,那昂首挺胸的气势,那响亮的口号,无一不在展示我们军训的成果。是的,短短的三天军训,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稍息立正,更多的,它让我们接受了一次意志的沐浴精神的洗礼。

三天两夜的军训,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强的意志,那笔直的腰身挺起胸膛昂扬的气势,告诉我们那军人的飒爽英姿,那骄阳下伫立的身影,那汗水中神采奕奕的双眼,那支撑沉重身躯却依旧丝毫未动的双腿让我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他们将铁一般的纪律带到我们面前,教会我们什么是军人的风范,什么是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俗话说:团结的力量。那创造中和谐美丽的火花,统一而整洁的军装,那豪迈而整齐的步伐,伴随着嘹亮的口号,一排排一列列,是那样的赏心悦目,振奋士气。“团结就是力量”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它授予我们人生的哲理,告诫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在军训中筑起了一座不倒的城墙,集体的荣誉感让我们将它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次军训的每一次活动,无一体现的不是我们这个连队二十六颗心的团结,这种力量就体现在我们胜利的那一刻,红色的双脸,高兴的欢呼声,这更让我们不禁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也许这断暂的三天微不足道,但是它却教会我们:自信、团结、独立。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篇3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甚至有的学生提起作文就感到为难,害怕。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从小抓起,做好铺垫和衔接。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所以,从这时起,语文老师就应该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意识,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能通顺地说一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围绕一个意思说几句相连的话,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三年级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

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是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新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当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现在只是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三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命题作文要结合现实生活,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话可说。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写作文,爱上写作文。

四、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活动,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五 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读课外书,,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就写不出好的作文,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学生把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加工和整理能力,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篇4

20xx年七天半天的中学军训生活就这么结束了,真的很累,每天除了训练几乎没什么时间,吃饭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人挤的要命,就像抢饭似的,那场面太恐怖了,每天早上5点起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得是,半夜两点多起来去站岗,这么黑1个人傻傻的坐着,每天累的跟什么似的,我们就盼着这军训能早点结束,想想我们一生又能有几次军训呢,想到最后还是应该珍惜一下吧,教官每天管的好严,觉得他们太不近人意了,军训时每天的朝夕相处,到离别时就难受了,毕竟这是永久的离别啊,一生中都不会再见了,想到这儿还是有那么点残酷,想想这七天半是那么近,忽然就在我的人生中永远消失了。

人生中的过客,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人,有好多都是这一生都不可能再见的人,以后,就没有他们的教育,没有他们的肯定,没有他们的鼓励,没有他们的陪伴,只有,他们教给我们的那份坚强和毅力,我们会带着这些,走下去的,想到这还是有那么点伤感的。

离开军营的前一天,我们已训练完毕,教官和我们一同坐下来拉歌。那天,我第一次注意到教官放松时的眼神,那眼神令我肃然起敬。他们已不再年轻,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我们的祖国。那眼神流露出的是无悔,是骄傲,是对我们这代人的期望。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篇5

八一建军节到了,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节日。我们和徐老师一起来到了北海舰队某部。迎接我们的军人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彪悍严肃,反而很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又不失严谨求实,严守纪律的军人风范。

进了大院,唯一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干净整洁”,绿化也非常好。道路上十分的干净,可能因为刚下完雨,小草、树叶都绿的出油了,再加上被修剪的非常美观的树木,在道路的两旁就如站着整齐的军姿的军人在欢迎我们一样。

我们先是来到了部队的餐厅。里面一样是延续了外面的“干净整洁”,凳子都推到了桌子里面,在桌子的中央放着豆腐乳,老干妈这些下饭的东西,但也是有数的,每桌三瓶。厨房里的色系是银色的,炊事人员将那些厨具、柜子擦的发亮。厨具什么的摆放的井井有条。之后我们又参观了会议室,宿舍。

会议室除了干净整洁,有许多奖状和奖杯外,最瞩目的就属墙壁上的一幅幅字画,让部队更增添了不少文学气息和中国风。

原来还沉浸在“我军训和学农的时候内务整理的真不错”的自我感觉良好中,但看过他们的内务才知道什么叫做金字塔的塔基和塔尖。叠的被子就像是用刀子修出来的豆腐块,床单和被子就如刚刚下完堆起来的雪一般。

参观了这一圈,聆听了队长的介绍和讲述,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军人们身上一丝不苟的习惯,严于律己的品质。他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尽管会有危险,却依然与最亲爱的亲人分开,依旧还是来到了部队。

洪水、爆炸、地震……这些危及人类的灾难永远都是军人们冲在最前线。所以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最伟大的人!这样的人,怎能不值得我们尊重、敬佩呢?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篇6

在语文这一学科中,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说法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作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我们的学生写出的作品毫无生命力,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人云亦云,大都是拾人牙慧,难有自己的创意。长久以往,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

如何改变学生的现状?我觉得相对学生的“旧”,我们可以从“新”入手。那么如何做到“新”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平时的几点做法:

(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感知生活,走进自然,以积累“新”的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材料如同做饭的米一样重要,没有材料就无从写作,而写作的材料最主要的来源是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一切写作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贴近生活,观察积累生活,才能为写好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得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拓展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头脑。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充实学生的头脑,根据现实中的条件,教师应从各种渠道教给学生知识,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仔细观察身边小到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大到社会风气、新鲜事物,为写作积累素材。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是对身边的事物观察不够。面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大家总是视而不见,从没认真去观察过各种事物,自然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如果你问学生:“你们听过花开的声音吗?仔细听过下雨的声音吗?认真观察过乡村的早晨吗------”,学生必定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一样。那好,这星期的作文就是认真观察一样我们这特有的事物,写一篇作文。结果,效果十分明显,富有新意的作品不少。

(二)、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学生“新”的精神。

思维定势的副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步人后尘,而“发人之所未发”呢?我认为,最必要的条件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新”的思维能力。

(1)求异思维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进框、不落套、不师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反映学校生活、师生情感的文章举不胜举,要想使文章打动读者的心,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或在结构上独创,不落窠臼,走出俗套;或在内容上出新,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或在语言表述上取胜,高人一筹。

(2)逆向思维常能令人耳目一新。对一些问题也可以从反面或对立面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反弹琵琶”。我们运用逆向思维就可以重新审视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熟语或警句,如“班门弄斧”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此人们一贯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鼓励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展示自己的实力,故提倡“弄斧必到班门”;再如“酒香也怕巷子深”;“忠言不必逆耳,良药未必苦口”; “走,并非上策”等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些逆向思维所得出的结论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三)、注重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新”之美。

新是展现个性、独树一帜、另辟蹊径,是突破旧的巢臼,达到一种新的境界,第一次和新颖性是它最突出的个性。那什么地方能体现新呢?我觉得莫过于在选材、结构、语言这三方面了。

(1)选材的新。

这是“新”的最重要的含义。只有题材不同于别人,才能独树一帜,才能体现它的第一次和新颖性。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以《母爱》为题,是不是只有雨中送伞和冒着大雨送自己去医院才能体现出来的呢?当然不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对自己的爱是蕴涵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母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母爱最直接的流露。从细节出发,才更能抓住中心,使文章生动感人,富有新意。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命运之神……

(2)结构的新。

选好题材,只是写作的开始,文章的好坏,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初一的学生写作时,大多采用“三段论”,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一段。这样的结构毫无新意,也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文章的结构很多,开头、中间、结尾,都应独具匠心,尽量不要落入旧的巢臼。应根据作文的题材,选择合适的结构。开头能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也能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能总起全文,也能渲染气氛。中间可以运用各种描写顺序,如顺序、插叙、倒叙、补叙等方法。结尾也很重要,往往起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或是采用散文化的笔调,让感情自然流露,于平淡中见真情。

(3)语言的新。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纵观好的文章,都各具自己的特色。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文字的匠心独运,对事物的形象描述,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都使文章别具一格。如在一篇作文中,有位同学写道:“旁边有位同学在等,等他妈妈送伞;我也在等,等雨何时能停。”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语言,使自己内心的孤单寂寞突现的纸上,带有一种说不出的忧伤。又如一位同学写家乡的山:“只见山、在左、在右、在前、在后、在脚下,在额顶。”……这些语言都很平常,却大大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问君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学生掌握方法,思维就不是一滩死水,作文也就“新”意盎然,水到渠成了!以上是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请老师雅正。谢谢!

《水与火的心得体会作文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