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是反思自己的文件,有助于我们改善自己的工作表现,优秀的心得体会是知识的传承,激发了我们前进的欲望,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篇1
20xx年初夏的一个周末,我踏上西行的列车,前往豫东平原的兰考县,开始了焦裕禄精神学习体验之旅。
“焦裕禄”这个名字,对我并不陌生。从儿时的“小人书”上、读书时的课本上、成年后的电影屏幕上,特别是学习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让我对焦裕禄亦怀着几份崇敬和爱戴。今天,亲身前往焦裕禄纪念园拜谒、瞻仰他,我心中增添无限的激动和敬仰。在焦裕禄烈士墓前,我同天津市宝坻区牛家牌镇的党员们一起鞠躬凭吊,重温入党誓词,心灵和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
这次通过实地参观焦裕禄纪念馆,近距离地了解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内心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同时我也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离开已经我们54年了,他的事迹至今为什么依然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想关键就在于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无私精神为我们赞颂,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今天的党员,仍然具有很强的鞭策作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仅475天,但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兰考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见贤思齐,反思自己,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我要继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时时刻刻用焦裕禄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焦裕禄为榜样,处处以身作则,时时率先垂范,认真履行职责,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断的学习,每天用阳光乐观的心去面对工作,真正做到:用心服务、用情服务、用智服务。
学习焦裕禄,就要像他那样做人,学习他服从大局不计得失的为公精神。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和组织的感恩之心,学习他对人民和同志的大爱之情,学习他夙夜为公不计得失的高尚品德。焦裕禄不仅是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楷模,从焦裕禄身上,我看到了满满的奋斗激情和“正能量”。他勤劳、善良,严格要求自己;他不辞辛劳,常常忍着病痛工作到深夜;他待群众如亲人,农历大年三十陪孤寡老人守岁;他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连不懂事的儿子看“白戏”,也要补上一毛多的票钱。在日常工作中,我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始终恪守一个“廉”字,时刻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做到清正廉洁、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始终用“做人需要堂堂正正、做事更需清清白白”警醒自己,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学习焦裕禄,就要像他那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同群众患难与共的优秀品质深深感染了我。“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雄心壮志,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愿意为兰考人民过上富裕生活出力流汗。“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的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生动地体现了焦裕禄对事业和责任的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就应当像焦裕禄那样,时刻不忘责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当前,公司正面临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发展目标的新时期,困难利好同在,挑战机遇并存。在公司加快业务转型,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攻坚时刻,我们决不能被困难吓倒,学习焦裕禄就要学习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立足岗位,扎实工作,聚焦重点,准确施策,积极投身到改革发展实践之中,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力争用智慧、靠实力、凭业绩去夺取各项管理工作跨上新台阶,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公司而奋斗。
在观看《焦裕禄事迹展览》的过程中,焦裕禄写的一篇日记内容,深深的打动着我,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夏天,还在冰天雪飘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力量”这也许就是对焦裕禄同志一生所走过道路最生动的写照。
看着纪念馆内一件件平凡的事迹、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句句普通的话语,我再一次感受到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更加发扬光大!
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们班同学跟随着老师去参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踏进景点大门,只见这里盛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一排排松树挺立着,白墙黑瓦的房子,显得雄伟庄严。
穿过挂满革命领导人书法作品的碑廊,我们来到了陈毅总司令的房间。我们进去后的第一感受就是:这里太简陋了。木头桌子上立着一根蜡烛,旁边只有一支毛笔,上面的毛掉了不少,用的是砚台,想要写字还要自己去磨墨。书桌旁摆着一把步枪和几颗手榴弹,脸盆里的毛巾和被子还没有折叠好,我想这肯定展现的是陈司令刚睡下就被惊醒,去参加战斗时的情景。
士兵们的房间更别提了。床单薄得像一张纸,上面还有大大小小的补丁。床单下塞着一层稻草充当床垫子,连枕头也没有。而床呢?用的是几块木板拼成的。夏天来虫子怎么办?床的上方挂张布。夜里有情报怎么办?煤油灯一点,拿起毛笔快点写。鬼子夜里进村怎么办?步枪放在床边,醒来就能杀敌。就是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可那些士兵一声抱怨也没喊,他们穿着破烂的草鞋,扛着简陋的武器,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战。
我们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厅,也就是整个指挥部的中心。这边的柱子上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大字,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人们要奋勇杀敌,早日将可恶的日本鬼子赶出我们的家园。一名士兵正在专注地听着电话里的内容,话筒里响着这样的内容:“塘马村的一个小队打掉了鬼子的一支小分队。”粟裕将军的脸上乐开了花。
最后我们到了炊事班。两名老乡挑来了四筐米,父子俩推来了一车红薯,小女孩拎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许多蔬菜,一位大伯正感激地与陈司令握着手。两位士兵看门外,不自觉地笑了,好像在说:“老乡们又来送菜了,下次我们多打几个日本鬼子来回报他们!”
参观完后,我决心要学习那些为祖国奉献的人,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答祖国,让中国更美好!
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篇3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增强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坚定思想政治信念,争做合格党员。上周六,我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奔赴第一届中共婺源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洙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体验红色精神,接受党性和革命传统再教育。我的体会主要有: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要把这次学习作为新起点,要学有所用,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提高学以致用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投入今后的工作中。
洙坑的红色精神是由艰苦奋斗等一系列精神构成的。具体内容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不仅是一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苦为乐、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更是一种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
它不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传家宝,而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作为基层的一名教师,要结合自己岗位的实际,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坚持和发扬时代需要的艰苦创业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还同时要面对相当困乏的物质生活,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及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围绕在他们周边的共产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老百姓早日当家作主,过上美好生活,以及如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怀揣乐观向上、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去改变环境、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怀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
而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磨砺自己,继续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知难而上、奋勇前行的精神,让人生无悔。
同时也认识到在当今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以“红色精神”来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以此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发扬我们的红色精神。
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篇4
说到西安,最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大雁塔?兵马俑?羊肉泡馍?我最先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因为我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就是西安事变,那个时候年龄还比较小,学完课文,也不知道西安在什么地方?但是从那个时候就特别地敬佩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来西安,长大了,一定要当兵,要做像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似的人物。今天来到西安,就急着要先去西安事变纪念馆。
现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就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总将军公馆,他们的公馆都是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小楼。室内展出的张、杨将军的生平、史迹,从这些展品,足以表明他们是一位坚毅、自信、深沉、乐观的铮铮铁汉。
几十年过去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成为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当年的一代风流,一个壮志未酬年轻爱国将军,在这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张、杨二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将记录在千古功业的史册,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一个上午,我一直在激动、惊叹的情感交融之中,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公馆拍照留念。只可惜西安事变纪念馆留言桌上的笔没有水了,我的留言,只在在电脑上写了。
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篇5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篇6
今天,我们参观了x革命烈士纪念堂,铮铮铁骨,万千英魂,诉不尽战争的残酷,道不清无尽的光荣。今天,我怀着对革命烈士崇高的敬意和真切的缅怀,参观了位于x八一大道的x革命烈士纪念堂。
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步入纪念堂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在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周佳塑他拿着一杆长枪笔直的挺立着,象征着革命烈士们的不屈不挠与强烈的斗志。
走进前厅,几十米长的烈士浮周雕也着实震撼着我的眼球,浮雕描绘的是一群革命先烈当初斗争的场面。整组浮周雕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浮雕正中间刻有气铜色委文字。看着墙壁上先烈们一个个年轻时期意气风发的面孔,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就如方志文同志说的"敌人只能欠下我们的头颅,但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守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啊!
“家慈五男二文留独子,先父三又维死为人民”,讲述的是曾延生同志一家人的故事。这位母亲养育着五个男孩和两个女孩,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早年夭折,剩下的三个男孩中曾延生夫妇和他弟弟曾炳生都为国牺牲,他的父亲曾彩芹也为革命三次入狱,惨死狱中只留下曾山同志一人,这副对联是对这个家庭一家满门忠烈的真实写照,在这真实的写照下,也彰显了x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的的卓越贡献。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重温了革命先烈,他们的典型事迹,让我看到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遍布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正是这些革命先烈,这些先进人物,他们的英勇奋战和无私奉献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这样安祥和多资多彩地生活,那都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回来的。
茅以升纪念馆心得体会篇7
红色7月,烈日炎炎,我和爸爸驾车来到了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开启了红色之旅,寻访一个特别的“红色足迹”——中央红色标语博物馆。
我原本对红军的印象,就是平时和外公一起看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影视剧了解的。外公和我说了好多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我对他们的有勇有谋从内心里特别地敬佩崇拜,觉得红军是一支英勇无敌的军队。但是,长辈说的这些过去的历史又似乎离我很遥远。直到今天爸爸带我走进了这博物馆,看到了墙上这些红色标语和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开国将领的肖像照,让我的眼前浮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爸爸一边带我参观,一边向我讲解标语的意思和它们的背景故事:1934年秋天,粟裕将军的红一军团指挥部与少共国际师(即红十五师)先后到马洪村上坪驻扎过三次,遗存有红军井、红军战壕、红军医院、红军学堂等旧址。在逢源堂等4座廖家古宅里,保存着较完整的红军标语及漫画、留言条有300多条,这里是苏维埃时期红军标语的“博物馆”。
我细心地阅览每一条标语,字体都不太一样,而且有些标语很清楚,有些很模糊。爸爸耐心和我说:马洪村上坪曾是个战略要地,除了红军三进山村,国民党、当地土匪也多次进村驻扎。村民为了保护红军标语,与国民党官兵和当地土匪斗智,巧妙地用厚纸张或白灰刷涂等措施遮盖,把红军写在墙壁上的标语保护起来,所以有些标语的字迹看起来不太清晰,也是村民们保护下来的宝贵遗迹。
在博物馆里,不仅仅有各种各样的红色标语,还有一首乐谱——《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我想让爸爸唱给我听,爸爸说他不会唱,但是他能教我唱少先队队歌,因为我们是少先队员,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就要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和我们一起参观的爸爸朋友是马洪村里的人,他听我和爸爸的对话,就在一旁哼唱起歌儿来:“剪不断的情,割不断的根。红军是咱忘不了的人。建农会,分田地,穷苦农民翻了身……”听说这首《红军是咱忘不了的亲人》,洪田镇马洪村的村民们都爱唱。当时红军在这里驻扎时,和当地的村民建立了很深的鱼水之情。他们说,红军为劳苦人民的解放流血牺牲,我们永远忘不了他们的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