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以案为鉴心得体会5篇
千万不要小瞧优秀的心得体会所带给我们的积极作用,我们写体会不但可以记录自己的收获,还可以给读者带去积极向上的动力,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粮食以案为鉴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粮食以案为鉴心得体会篇1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题记
从小就学过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背这些古诗,只是觉得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并没有考虑它到底有什么含义。而现在,我长大了,也明白了节约粮食的重要。
看过一则新闻:20__年全球饥饿人数达9.25亿。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有个很常见的景象,在餐厅请客往往会有一大桌子的菜,可是很少有人吃光,甚至没有人打包,有些饭菜还没动便被送进了垃圾桶。在中国,还有另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总有新闻报道说某某地区发生灾难,粮食减产。或在贫困山区,有很多孩子不能吃饱饭,他们衣着邋塌,因为没有饭吃而又瘦又小。
中国用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着百分之二十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可是还有人不知粮食来之不易,随意糟蹋浪费。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刚刚满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资本浪费,也浪费不起,况且我们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浪费,真的不应该载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
夏学銮说:“就在发达地区孩子们为选择吃什么而苦恼的时候,很多西部地区的孩子,每餐只有一个菜可以吃。”中国每年浪费掉的粮食能养活2亿多人,如果我们把它们节约下来,西部地区的孩子就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而节约粮食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每餐少点一菜,不要为追求所谓的大方和面子而去浪费。尽管我们粮食总产量很高,但我们的人也很多啊,再多的粮食除以十四亿,分到每个人的,也只有一点。
在学校的餐厅里,总能看见一些同学把馒头的皮撕下来扔掉,吃不掉的饭菜就随手一放,甚至还有在餐厅里打闹,把馒头扔的到处都是,饭菜溅了满地,或许他们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在那些吃不到饭的人们眼中,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生产粮食,但我们完全可以节约粮食啊,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节约粮食并不难。只要你愿意做,完全可以做到。希望从现在起,我们节约每一粒粮食,为了贫困山区的人,也为了我们自己。
地渗透性好,存住了水分,地力更肥了,粮食亩产从900斤提升到了1100斤。”农场负责人隋延峰说,土地深松让农场盐碱地块比例从20%缩小到5%左右,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粮食以案为鉴心得体会篇2
巴彦淖尔位于“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千百年来,林在较量沙,水在滋养田,日升日落,繁衍生息。
把镜头拉长。中国版图上,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正是中国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攻坚克难之地。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芒种时节。《周礼》曰:“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座谈会事关“泽草”,亦是全局之计、国家之策。“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它为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近一半的三北地区,种下新的希望。
“一张蓝图”里的“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关乎长远。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看见多远的过去,才可能预见多远的未来。
生态问题,考验的是历史眼光。
调研,座谈,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5日,自北京抵达巴彦淖尔,先去乌梁素海,看水;再到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田。
6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看林;随后前往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看渠。
当日下午,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召开,来自三北地区6个省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参会。
一路上,目光所及,黄与绿交织着、也较量着。翱翔的鸟、盐碱地改良后长出的苗、扎根沙地坚韧挺拔的树,还有引黄灌溉渠织成的网……无不讲述着这块土地昨天经历的,和今天正在发生的。
一叶知秋。三北大地的每一天是古老的,也是崭新的。
古时沃野千里,草原肥美。
曾几何时,人口剧增、掠夺式开发的喧嚣声,气候变迁、沙尘漫天的呼啸声,渐渐多了。绿色褪去,黄色接踵席卷,土地沙化,沟壑纵横。
上世纪70年代,三北的模样,令人忧心。
“三北”工程开始实施的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只争朝夕的时代大潮下,党中央却极富战略定力和历史远见地将目光锁定至下个世纪的2050年,擘画了一个跨度73年的宏大工程。
这一工程,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的725个县,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
时间之长、地域之广、难度之巨、决心之坚,世界罕见!
“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沉甸甸的承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头扛着。
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立志于千秋伟业的大党,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魄力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久久为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时间的流淌里沉淀出大党大国的远见担当。
三北的模样变了,蓝天、碧水、绿地,触目可见、触手可感。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盘大棋”里的系统观念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这里,防沙治沙面临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等重重关卡。干旱少雨、生态灾难频发等,使防沙治沙难上加难。
锚定2050年,深耕2021-2030年。“一盘大棋”,运筹帷幄。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73年的宏阔规划已过半程,这10年,向沙漠深处挺进,注定关键,也必定“难啃”。
从地图上看,拔掉这几个深黄的点,就能串联起一段段青绿的线,“三北”工程也将因此贯通更加完整而厚重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系统观念,还体现在动态平衡的把握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的水利建设,在河套平原上印刻下如人体血脉般延展扩散的7级灌排体系。
从横贯平原的总干渠,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几掌宽的毛细沟渠,7级灌排体系之下,自然之力终能“为我所用”。
时间不会停滞,治理河套只有进行时。
在新华林场,杨树、旱柳、柽柳,有些树种需要更新。
叮嘱里,浸润着统筹平衡的哲思,延展着总揽全局的视野。
一字之添,却是系统观念的深刻诠释、“六个必须坚持”的理念精华。
此行考察的乌梁素海,就是明证。
接纳了河套地区九成以上农田排水的乌梁素海,曾经芦苇泛滥、黄藻密布,“病”得不轻。如今,未到岸边,已闻鸟语,行至湖畔,更见鱼翔。“塞外明珠”,再放异彩。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
上世纪70年代末,风沙危害严重,为了绿起来,有什么树就种什么树,往往十树七枯。现在,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精准防沙治沙。
“我们现在规划生态保护区,有的是经济发展区,有的是农耕区,林地草原都在规划,都要把它明确下来,这个过程中不要简单化,要考虑千差万别的情况,要辩证看待,因地制宜,统筹考虑。”
“三北”工程,东西绵延4400多公里,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考量,它的意义则更加宏阔。
理国如张瑟,从来都是弦弦相系、韵韵相叠。
这片天空下,国家战略灿若星辰。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基底,恰是生态。而“三北”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的主阵地。
世界维度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共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三北”工程无法估量的立体生态价值,成为“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底座。
“三北精神”里的久久为功
人与沙的角力,亦是漫漫征途。
黄沙与绿荫的抗衡,是空间的交锋,更是精神的对垒。
他们的身影,汇入三北大地,平凡而坚毅。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肩扛、手挖,在防沙治沙这个世界级难题前,三北人誓用白发换绿洲。无数双长满老茧的手、无数张晒得黝黑的脸,“一茬接着一茬,前赴后继地干”,久久为功,终将滴水穿石,终会黄沙染绿。
在新华林场,负责人指着沙地里成堆的小颗粒介绍说:“这叫‘苦豆子’,老农民一看,就知道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后可以在这里种庄稼了。”
治理江河是农耕文明的重任。在黄河南北改道的历程中孕育发展,河套灌区拥在阴山山脉的臂弯里,始于秦汉,“引河溉田,得自然之力”,汉“屯垦戍边”,唐“筑城固边”,清“雁行耕地”,再从清朝到民国,“走西口”的乡亲们垦田修渠,赓续着灌区繁茂。
因一度是没有闸门控制的自流引水,灌区“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下决心破解难题,建造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由此落成。新生共和国的千万建设者们,用低沉浑厚的号子声,汇聚成水利建设史上的大合唱。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多泥沙状态下自流测水的难题,他们已经研发解决了,“下一步还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治水不易,治沙亦难。韧的绵亘,还要配上闯的劲头、创的智慧。
宁夏,被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包围着。植物栽种在这里,风一刮,无影无踪。
也正是在这里,治沙人发明了“中国魔方”——麦草方格,锁住了水土,让植绿成为可能。
翻开三北地区的治沙手册,写满了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智慧:修梯田、修坝地、修水库,引水拉沙,锁边固沙,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
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披星戴月,战天斗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盐碱地、荒漠、沙漠沙地,搬走了“沙窝窝”,搬走了“穷窝窝”。“三北精神”因人而铸就,也改变了人。
田埂上,细问土地的流转承包是否惠农,盐碱地的改造模式能否复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也关系千家万户的“米袋子”。
沙地里,思索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否可以实现多元经济的共赢。荒漠化治理的产业化之路,是篇大文章。
“双循环”下的强国建设
时间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内蒙古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之称,17种矿产资源查明储量全国第一。是继续靠山吃山,还是另谋出路?
园区建设了十多年,入驻的16家半导体和光伏行业企业竞相跻身国内、国际第一梯队,这里也成为三北地区探索绿色转型发展、走创新之路的一个缩影。
当地负责能源产业发展的同志如数家珍:“预计到2025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电量翻两番以上。”
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用短短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之路的中国来说,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正当时。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新时代十年来,三北大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拓展着“增值”的新空间。
展厅内,成绩单摆了一排:
2019年首创发布12英寸光伏硅片,推动行业技术向前5至10年,光伏度电成本降低6.8%。
现在,正瞄准半导体单晶硅国产化进行科技攻关。
一手抓新能源产业,一手抓现代装备制造业,内蒙古的实践给人启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绿色,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到今天的时代课题,也是在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下的战略抉择。
新时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战略。
历史从不辜负搏击者、奋进者。
百年奋斗,是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中国胸怀天下。
绿色发展,中国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着眼的,不仅是美丽中国,还有人类共同的家园,期待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中国在开放合作中以创新引领发展,既造福自身,又惠及世界。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通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9日电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王昊男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0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粮食以案为鉴心得体会篇3
透过学习《食品安全法》,使我收获颇多:
一、食品质量要关注
为了提高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国家相应提高了食品标准,并实行市场准入制,要求在食品包装上证明产地、日期、执行标准、成分等等。所以,食品好与坏,有国家标准,完全能够鉴别。
因此说,我们在购买食品时,要在正规的商场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注意看保质期、成分、qs标志等,不要在校园门口、路边小摊里随意购买,更不能吃变质食品。只要我们时刻注意食品安全,就能保证身心健康,人人把好食品安全关,世界将会变得更完美。
二、食品安全在身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各式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不管什么样貌的,什么味道的都有,而且美观又好吃。可就是有些商家为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择手段,用一些劣质原材料,制造出许多不合格的产品,放了许多添加剂、合成色素,有的甚至有致癌物质,如:苏丹红、掉白块等等,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
在一些路边的小摊上,有许多的食品很不卫生。虽然,老远就能够闻到食品的香味,让人觉得很想吃,但是,在这些食品里,有许多“垃圾”配料。爸爸以前告诉我,这些小摊里的食品,有的用的油是地沟油,有的用的是变质食物,有的是“三无产品”,还有的细菌超标,甚至带有传染病菌,危害人体健康。
三、校园食品安全是第一
校园的食品安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健康教育。原先的体育课现已改成体育与健康课,并将营养、健康、食品卫生方面的知识纳入其中,透过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二是透过宣传教育活动,包括校园板报、校园网络、宣传栏,甚至闭路电视、广播等途径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的教育。三是开展主题活动。
新的《食品安全法》10月1日正式实施,一方面要坚持食品安全法治建设,将食品安全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尚德守法”教育,真正做到“三心”。
所谓“三心”即指一要有爱心。校园管理者和食堂经营者要像关心自己孩子健康和安全一样关心校园食品安全,保证校园食品安全。二是要有良心。校园相关人员务必要有起码的良心,要做到不糊弄人,不采购变质食品,时刻把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要有职责心。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务必严格遵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把关,这要求从业人员务必以高度的职责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粮食以案为鉴心得体会篇4
各位朋友们:
同学们,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粮食日”,我们国家将“世界粮食日”所在的一周定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确定的。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就是世界平均每四个人当中旧有一个中国人。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人口多耕地少,吃饭就成为我国的第一大问题。也许有的同学肯定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这里一日三餐讲究搭配,讲究营养价值,鸡鸭鱼肉已是平常人家的家常菜。但是只要你们去查一查资料,多看一些新闻媒介,你们就会知道,在我国的边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还有许多人在饿肚子,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何谈读书上学呢?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十四亿人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
也许有同学认为,节约几粒米没有多大用场,让我们一起来算笔帐:如果一个人一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4亿人可节约2186万斤,这么多米可以救济4000多灾民吃20xx年,可以给1000多名学生吃60年,所以节约粮食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但是,在我们的同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浪费粮食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每天早上在咱们校门口的垃圾箱内,有许多同学把吃剩的馒头、油条、面包丢在里面;在学校吃饭的同学,也经常把大碗大碗的`饭、菜倒在泔水桶内,这实在令人心痛。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粉的粮食,足够5000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
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会背古诗《锄禾》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可以从这首古诗中可以看出粮食的珍贵。据统计,一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多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的心血和汗水。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400公斤,刚才我说了还有少数盆困地区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肚子,而且我国耕地面积仍在逐渐减少,人口都在不断增加,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还是一个缺粮的国家,粮食是不能浪费的。
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要继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节粮宣传周”里,在以后的每一天,要开展爱粮惜粮,节约粮食的宣传活动,要求人人从自己做起,个个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
粮食以案为鉴心得体会篇5
白米饭之所以饱满有光泽,是因为有了汗水的灌溉。节约粮食是不辜负人们的辛勤劳作,是表达对劳动人民最大的敬意。
那些在炙热的阳光下躬种的农民,是他们用从脸颊上流落下来的汗水种出了摆放在我们餐桌上的饭菜。饭菜中飘出的香,是对农民的一种颂扬,同样是对我们的一种劝诫,节约粮食,赠与一香。
从小,老师就在学校里教导我们要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责任不分大小,只求珍惜每一粒米饭。
随着我长大,我很好的做到了节约粮食,但是看着家里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们完全就没有节约粮食的自觉。
他们吃一次饭,嘴巴上,手上,桌子上,地板上都满是残渣,他们不是在吃饭,而是在玩耍,拿着粮食玩耍。一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忍不住冲上前将他们眼前的饭碗拿开,然后教训他们,要他们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看着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会充满无奈,因为他们还不懂,不懂粮食的含义,不懂浪费可耻,不懂得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不过不懂没关系,既然我明白了节约粮食的含义,那么就由我最先来告诉他们怎么样去节约粮食,告诉他们浪费粮食意味着什么,意味的一种坏风气的形成,如果将来某一天人人都这样浪费粮食,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粮食短缺,最终受苦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我们国家粮食充足,但是地球这么大,经常在新闻上可以看到,哪里哪里在闹饥荒,又因为缺少粮食饿死的多少人,这些电视上的报道每每一让我看到,都会让我将节约粮食这四个字在心里默念一次。
我们要节约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