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6篇
心得是结合实际的经历所写的感受性文章,我们需要在心得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篇1
深圳位于广东中南沿海地区,东接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北靠东莞、惠州,南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全市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是从深圳市境内划出的狭长地带,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深圳市常住人口405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官方语言为普通话。深圳的亚热带海洋气候适宜常年旅游,夏长冬短,年平均温度22.4度,最高温度36度,最低温度1.4度,雨水充足,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海滨城市。深圳市花勒杜鹃,市树为荔枝树,深圳多大鹏鸟,又名鹏城。
深圳是我国重要对外口岸之一拥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简便的出入境手续,目前对外国人已经实行144小时免签证待遇。海陆空交通便利,国际机场开辟了近百条航线,现已跻身我国四大繁忙空港之列:蛇口港、赤湾港、盐田港的海运可达世界各国、广九、京九铁路机贯穿其中,广深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深圳的旅游业迅速发展,除历史名胜古迹外,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新建景点,景区接连涌现,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青青世界、欢乐谷、水上乐园、海洋世界、“明思克”号等都颇具规模,名闻遐迩。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如今已经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雄资屹立于中国的南海之滨。现已先后建成了风格各异的近60处旅游景点、景区,近百家星级酒店,数以千计不同档次,各具特色的购物及娱乐场所,使深圳旅游硬件设施的密度和档次都跻身于全国前列,1998年,深圳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深圳旅游已成为旅游大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望未来,深圳旅游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深圳将成为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中国旅游胜地。
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篇2
深圳,这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她是历史,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一个时代的脉搏。
她是梦想,40年来,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在这个城市里落地、开花。
她是传奇,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
她更是家,40年间,她见证了无数打拼者的相遇、相知和相守。
这其中,也有很多外国人,来到这座城市,写下了他们的深圳故事。
13年前,一位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小伙盖瑞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了广东深圳。那时的他没有想过会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待这么久,更没有想到这里会变成自己的家。
刚到深圳时,他对这座城市里的人最深的印象是努力。
所有人都很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在别的城市从未见过。这种精神,很特别。
我感觉每天我也要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
盖瑞说,也许就是这股子好学爱拼的劲头,让他喜欢上了深圳,也爱上了这里的生活氛围。
情定深圳
2008年,盖瑞结识了自己一生的挚爱,来深圳打拼的湖南姑娘宋妮。盖瑞和她组成了家庭,一起养育了两个混血宝宝。
在深圳,我遇见了我的妻子。她和所有来深圳的人一样,带着一股拼劲,我很爱她。
盖瑞说,妻子宋妮让自己更加了解深圳和中国,也让自己跟这座城市的感情越来越深。
妻子让我更加爱这座城市,我开始融入这座城市,没想过要离开。
永远的新鲜感
盖瑞告诉记者,自己初来深圳时,街上的外国人并不多见,街上的外国餐馆也没几家。如今自己家阳台外面那些高楼,在10多年前是不存在的。
外国餐馆变多了,街上的外国人变多了,摩天大楼也越来越多。
深圳永远在变,变得更好。在深圳生活了这么多年,盖瑞说这座城市始终能给他一种新鲜感,因为这座城市永远在进步。每次从美国探望父母回来,他总能发现这座城市的新变化。
一个星期没在深圳,回来时,我家门口可能又多一个工地,准备盖新楼了。
我刚来深圳时,这里只有3条地铁。现在都有8条了。
刚来深圳时,盖瑞是一名商业顾问,为中国和美国的公司提供商业咨询服务。现在,他主要从事自媒体工作。
深圳在变化,我也要改变。不断进步、学习。跟上潮流,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我想做点事因为他需要我
2018年,盖瑞通过朋友结识了一位重度烧伤的中国小朋友梁晋。由于伤势严重,梁晋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手术费用高昂,梁晋的家庭无力负担。盖瑞得知这件事之后,开始和朋友为梁晋进行多次募捐活动。
我想做点事,因为他需要我。
2020年,为了能长期帮助梁晋,盖瑞利用自己多年网站制作的专业优势,开发了一款支持七种语言的外卖平台。用户在该平台订餐后,2%的餐费会被拿来捐助给慈善机构。如今,与这个平台合作的餐厅已有70余家。
饭总是要吃的。举手之劳而已,在点外卖的不经意间做一件好事。
我从来没有想通过这个赚钱,目前这个平台基本是不赚钱的。但我也不想放弃,因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越变越好的家
我变老了,从小伙子变成大叔了。深圳变得更漂亮了。唯一没变的,是我对家的爱,而这里就是我的家。
盖瑞说,他发现这座移民城市慢慢变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家。
以前,春节时候的深圳很冷清,公交车上,我可能是唯一的乘客,因为大家都回老家过年了。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深圳安家,盖瑞感觉深圳的春节越来越热闹。
深圳不再仅仅是一个充满工作机会的谋生之所,它是家,我的家,大家的家。
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篇3
“深圳南油集团刚成立时要拍资料,我就把经济特区成立初期的南山、蛇口都拍了个遍,当时拍的资料都感觉没什么用,那时候也没地方可以展览,当时拍的工地、房子都很乱,不像一幅画。”1997年的陈宗浩发现之前拍的照片有些都泛黄了,在思考,这些资料泛黄了,留在手中不就坏了吗?他马上联系了博物馆、档案馆,这些旧照片被收藏。
1998年开始,陈宗浩又把整个深圳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的城市景观再重新拍了一遍。他发现,当年深圳最荒凉的地方,现在已经发展成最好的地方。
深圳变化的当然不仅仅是街景,而是在于方方面面。
曾洁说,这些年让她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着投资的项目一点点成长。“我们主要负责天使轮,后续不少项目被新的资本注入,到最后上市。”曾洁认为,比起部分内陆城市,深圳的创投环境更好,因为更注重长线思维,这也为深圳一批又一批互联网、科技项目带来成长空间。
不过,深圳的创投市场也曾伴随市场大起大落。曾洁回忆,2015年初,资本市场异常火爆,当时一个团队,就凭一个简单的o2o概念,敢和公司要2000万元融资,但是到了2015年下半年,这一项目要价缩水到100万元。彼时,由于整个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一批创业企业从一开始要非常不合理的高估值,到后面泡沫非常快破裂了,很多兄弟机构也遭受不小损失。
曾洁说,现在反思看,深圳比较成熟的产业链,给予了这些项目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但是2015年后,更多投资机构明白,作为投资机构,首先要做好风控。
2016年,张莹莹开始创业。她说,自己从小对残疾人感同身受,创业方向也是运用自己专业心理学来帮助残障人士解决就业。她回忆,最开始,他们是在城中村里租办公室,条件艰苦,甚至夏天都舍不得开空调。
不过,所做的事情让张莹莹和小伙伴们坚定了信心。“有个女孩子因车祸致残,需要带尿袋生活,她几年时间都把自己关在家里。在我们辅导下,她现在真的走出来了,还在深圳找了一家物业公司的工作。”张莹莹回忆。随着事业不断扩大,当地政府也为张莹莹和小伙伴们提供了办公场地。
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篇4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篇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深圳的快速掘起,对中国的思想观念和经济起到了较大促动,那么深圳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学习了《深圳十大观念》,通过学习对自己的思想触动很大。每一个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每一个观念的传播,都伴随着自觉的口口相传。工作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更可以在身边发现一个个真实的深圳故事,也许并不惊天动地,却可以在大家的心中激起共鸣——那是属于深圳人的生动故事、属于这座的温暖片段,点点滴滴,汇聚成海,让我们看到了观念的蓬勃力量。
从两方面领悟十大观念:一方面,牢记使命,勇于实践,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不断增优势,走出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创造了世人称道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创新观念,引领实践,培育了一批适应改革开放、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观念,喊出了时代强音,振奋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斗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它折射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和效率优先这两个核心理念,成为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特区成立早期深圳精神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是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旗帜鲜明地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就是减少争论,多干实事,堵哓舌者之利口,壮实干家之声色,呼应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主题。
敢为天下先1992年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把邓小平视察深圳期间重要讲话中的观点、主张结合深圳改革开放的实际,分别以猴年八评和八论敢闯的社论形式连续发表。敢为天下先、先走一步、敢闯敢试等观念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深圳自我激励、勇做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坚定信念。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2005年3月,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提出深圳未来的发展仍然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要发展优势、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
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从2000年开始,深圳市每年11月举办读书月。在这座城市的最中心位置,屹立的是世界一流的书城和图书馆。热爱读书,让我们这个城市更加文明,更加时尚。深圳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一个城市对于失败的态度,更能体会到这个城市的力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深圳精神、深圳力量的体现。鼓励和宽容无疑将再造一个激情燃烧的改革年代。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也就是对人本身的价值的尊重。2000年11月首届深圳读书月期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根本目的的理念。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源于古印度谚语的话,早已成为深圳义工的独特理念,深圳人耳熟能详。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是深圳申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一句口号,后来广为传播,契合了深圳人具有世界眼光的追求。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简单质朴的口号散发着浓浓的草根味道,表达着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内心一种深深的对归属感的呼唤,也代表着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独特气质。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行动,就难以完成好区委、区政府赋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者的特殊使命。没有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问题的一一解决;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东川新发展。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没有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思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是要坚决革除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陈旧思想,坚决克服万事不求人、样样自己干的落后思想,消除封闭、两眼向内、画地为牢的狭隘观念,认真解决小打小闹、条块分割、自成体系、恶性竞争等问题,以世界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更好地把发展与开放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从国内外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学深圳精神心得体会篇6
从一个南海之滨不为人知的小渔村,到跃升经济总量居亚洲前五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40年来,深圳从一张白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敲响土地拍卖第一锤、第一次打破大锅饭、首创前海模式;第一家外资银行落户深圳、创办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诞生的新中国很多第一,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革故鼎新,发展的动力源于创。深圳特区40年来取得的成绩无不说明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未来,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等是一个非常大的蓝海,各行各业将产生根本性的变革。深圳将创新发展视作魂,以立法保障和规划引导为基础,全力打造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格局。质量是价值追求的起点,只有精益求精、以精立业、以质为优,才能在有限的空间、资源、要素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脚踏实地,美好未来要接着干。在深圳人的心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多说无益,实干圆梦。深圳首创了1000多项改革举措,奏响了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深圳是一座慢不下来的城市,走在深圳街头,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实写照。未来的美好深圳要接着实干,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实干。
有人说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张白纸,未来可能会色彩斑斓,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