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故居的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4-01-18 17:05:03 分类:心得体会

很多人都习惯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中的感受,所谓心得体会是我们将内心想法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文书,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观故居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8篇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1

经过了长达一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鲁迅故里。

就在入口处旁边有一堵墙十分引入注目,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还画了一条古街和鲁迅的上半身画像。只见鲁迅身着古装,一只手垂直,另一只手拿着香烟,双目炯炯有神。

鲁迅故里大致可分成四部分,有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和笔下风情园)、鲁迅纪念馆和鲁迅祖居。

我们先去参观了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家的大菜园,里面有桑葚树、皂荚树,覆盆子、石井栏,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在花坛旁还竖着一块写着“百草园”的大石头,很多人都在石头前面拍照。

接着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教室里最角落的那张桌椅是鲁迅的。那张桌子的右下角有一个“早”字,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先生批评了他,因此鲁迅刻上了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不能迟到。

然后,我们去了鲁迅祖居,所谓鲁迅祖居也就是鲁迅的老家。我们刚进院子,客厅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赶紧跑了过去,好奇的看来看去。往里走就是一间一间的房间,有公子房、小姐房、幼童房、绣房等,那里不但房间很多,而且每间都宽敞明亮。可想而知,当时鲁迅的家族是多么的显赫。

参观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那里主要就是向我们展示了鲁迅的家族背景、童年生活和他的作品。

四个景点都参观过了,我们又在热闹的古街上逛了逛,吃了一些臭豆腐,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多么快乐的鲁迅故里游呀!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2

6月2日上午,我院学生会200名干部代表在思政部老师的带领下,乘校车前往罗江镇张家沟,参观张爱萍将军故居。来到张爱萍将军故居,思政部主任首先跟各位同学讲了这次思想实践的重要意义,大家听解说员详细介绍了张爱萍将军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艰难的革命战争生涯,介绍了他对伟大祖国的巨大贡献和高尚的人生品德。

张爱萍将军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能征善战,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尊重科学,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品格高尚,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长期担任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始终艰苦朴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层调查研究,他总是强调节约,绝不允许铺张浪费。

张爱萍将军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这是我们学生干部学习的好榜样。他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能文能武,军政兼优,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他具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公道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

他坚持求真务实,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严谨细致,雷厉风行。他顾全大局,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识才,敢于用才,勇于护才,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听完解说员的介绍后,接着我们观看了张爱萍将军的故居。张爱萍将军的故居,座落在青山环抱的罗江古镇旁,高大古朴的三合大院,全是古式木屋结构,显得十分高雅,静寂。院内两棵桂花树郁郁葱葱,景色迷人。正堂屋上方有原军委总参谋长迟浩田亲笔书写的“达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我们缓缓步入张爱萍将军的旧居,观看室内陈设。正堂屋内左右侧各摆放了两把旧式木椅。左右两间是张爱萍将军的卧室,里面各摆有一张旧式古朴的木床,非常简洁。

这座高雅古朴的三合大院旧居可以看出,张爱萍将军就出生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家乡人民对他充满着无限崇敬,无限怀念的心情。这次参观张爱萍旧居,也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

虽然学生会干部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务,但是却要求我们要对全校同学和老师负责,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像张爱萍将军一样,兢兢业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怕困难,任劳任怨。在院系各部门的工作开展中,要团结同学,以集体荣誉为重,不利用自己的职务搞特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取广大同学们的意见,代表广大同学的利益,向上级反映实际情况,为同学、为老师办实事。

张爱萍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我们今天纪念张爱萍将军,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以大局为重,大公无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更要学习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张爱萍将军的丰功伟绩。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3

这次冬令营我们要前往绍兴,去“访问”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鲁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学激动地叫了起来。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车还为停稳,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蜂拥而下。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来这里认识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踏着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走进了既富丽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那么豪华……我瞻望着墙上鲁迅先生锐利的眼神,听着导游的介绍: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在这里,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在这里,我知道了鲁迅童年有个小伙伴叫闰土,他在这里告诉了鲁迅很多的新知识;在这里,我看见了“百草园”,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藤,一棵桑树,一棵皂角树,一片菜园,虽然还“覆盖”着残剩无几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场景,出现了鲁迅和那些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离开百草园,我们走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拱桥,四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先生的书房,教室。我们立刻涌向了里面,一张大讲桌上躺着一把陈旧的戒尺,周围6张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书桌述说着岁月的痕迹。鲁迅先生的书桌在哪儿,我伸着脖子想看看那个“早”字,可惜,导游说为了保护它,拍成了照片给大家看。望着“早”字,听着鲁迅先生为了给他父亲治病买药而药店当铺来回跑,为了告诫自己不再迟到而在书桌上刻下的“早”字,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艰辛的生活呀,可他依然努力学习着!想想自己那是多么的幸福……

走出鲁迅故居,我们品尝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绍兴的臭豆腐,我们忽忽悠悠漫游着。

最后“咔嚓”一声,在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也随着大家一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朗诵离开了鲁迅故居。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禹皇帝的纪念馆,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上了车。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4

文/赵小走

淄博淄川蒲家庄,蒲松龄故居就掩映在一片明清风格的古老民居中,暮春暖阳照耀下,显得静谧而悠远。我们一行到达的时候,蒲松龄,这位300多年前的文学家就在门厅中等待着,他目光深邃,面容冷峻,透过漫长的时空看着后世和来人。

故居坐北朝南,青砖灰瓦,是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跟随导游走进院中,见里边山石竹松,水桥亭榭,透着幽静古朴。房屋共有四进,二进院中三间茅顶堂屋,正对门悬挂着蒲松龄唯一传世的画像,这是他74岁时应儿子的请求留下的,画中他身着官服,面色戚静。导游说,这里就是聊斋,是蒲松龄的诞生地,也是《聊斋志异》的诞生地。画像两边陈列着床椅桌凳,床上挂着布帐铺着被褥,靠窗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以及茶壶手炉,这些都是他在同邑西铺村毕家坐馆时用过的原物。

西厢房的玻璃橱中,展览着蒲松龄的手稿真迹,手稿边角破损,纸色泛黄,但他工整娟秀的小楷清晰可见。从他的墓中出土的四枚印章、粗陋的石砚台、铜制的香炉和竹管旱烟袋,在无言地讲叙着主人的故事。东厢房摆放着古今中外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有最早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铸雪斋抄本,有1765年的青柯亭刻本,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共491篇的全本。

后进房屋中供放有蒲氏家谱、中外蒲学研究家的各种成果、当代名人为蒲松龄题写的字画。其中,郭沫若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疟入木三分”、老舍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被镌刻成碑,竖立在院中凉亭下。

我回到聊斋院中,久久伫立在汉白玉的蒲松龄塑像下。这个塑像是壮年的蒲松龄在掩卷思索。塑像旁边,桧柏、石榴、爬墙虎在竞相吐绿,月门上手臂粗的青藤爬满花墙。绿色中,康乾年间的蒲松龄走出书本,走到我的心里来。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创作了与《红楼梦》一文一白、一短一长,成为文学史上两座高峰之一的《聊斋志异》(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语)。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中,父亲蒲槃本是读书人,在科举上很不得志,于是弃农经商,积累了些家财,但到蒲松龄弱冠时,家境已经衰落了。他一生热衷功名,虽寒窗苦读,却始终没考上举人,只靠当幕僚做塾师维持生计,终生郁郁不得志。

蒲松龄的一生是悲惨的,从懂事始,贫穷就纠缠了他一生。婚后分家,“居唯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假伯兄一白板扉,聊分内外”(蒲松龄语)他曾撰《送穷神》一文,“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你不去,偏把我的门儿进。穷神穷神,我央你离开我的门,我不怪你弃旧迎新。”即便是如此哀求苦告,穷神还是于他不弃不离。晚年他贫病交加,时常出无瘦驴,食无肉味,在凄凉中含悲逝去。眼前这偌大的所谓“故居”当然不是蒲松龄的真实所有,而是后人为了纪念的建造。

圣人云君子固穷,仅仅是缺衣少食的贫困,还不是蒲松龄这位儒家门人的大悲处,真正悲痛的应该是他不得伸展的医世拯人的抱负。相信他读书之始,受到的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他悬梁刺股,奋战考帏,就是想效法圣贤,立德立功,这从他的另一个字“剑臣”就可以推见。少时他文名拔萃于诸生,家人也寄予他振兴门楣的厚望。19岁时应童子试,当时主考的大诗人施润章,见他文章自成一体、别开生面,十分喜欢,就批他为县、府、道三个第一。这使他踌躇满志,觉得蟾宫折桂、鲤跳龙门是唾手可得,谁知成也是施,败也是施,是施的这次“误导”让他“偏离”当时以八股文取仕的主流。在后来的大考中,蒲松龄童生考到老,竟无一中,终身名落在孙山之外。命运就这样将他高高托到山巅,又重重地摔向谷底。

可以想见,这对他的打击是何等的沉重,为此他吟出“世上相逢惟按剑,明珠此夜向谁投”的诗句来抒发他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胸中块垒了。

可蒲松龄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幸运的是他没有当官做老爷,所以才能身处社会底层,汲取民间营养,为后人捧送这么一部鞭挞封建科举、讥刺腐朽官僚、为民众鼓呼的《聊斋志异》。我们还可以继续设想,假如他早年得偿夙愿,进入官场,以他“性厚朴,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仰俯”的孤介秉性,又岂能得宠于朝廷,见容于同僚?即便能长久当官,则他如何还能施茶柳泉,搜集奇异,以成《聊斋》这一千古奇书?再假如,他在完成《聊斋》的中年后做官,因有了财力等条件,则极可能当世而不是实际的死后30年将书刊行于世,果真如此,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年代,其人其书命运实在让人不敢乐观。

有西谚说,命运把一扇门关上时,又把另一扇门打开。我们虽不能说贫困才成就了蒲松龄的文业,但可以肯定的是,贫困确实襄助了他的文业。

遥想当年,蒲松龄昏灯冷案,孤影聊斋,怀才不遇的郁闷,寄人篱下的孤独,寒风一样的侵袭着满腹不合时宜的他,于是他握一只生花之笔,怀一颗悯世之心,凭一个侠剑之胆,放开神奇的想象,冥想着院外的一花一树、一兔一狐皆幻化成人,前来给他慰籍,抒他胸臆。

遥想当年,蒲松龄于寒暑假期,农事稍闲时,在紧靠官道的柳泉边,汲水烹茶,飨待过客,搜集各地风土人情,换取各种奇闻异事,回家后记载整理,遂成《墙头记》、《姊妹易嫁》等至今长演不衰的戏曲。

可以说,是多舛的命运给了他想象的空间和写作的动力。他的物资世界是匮乏的,但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是蒲松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狐狸崇拜,使人们自今还保持着对行善的向往,对为恶的憎惕。

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多如过江之鲫,有多少名字湮灭在历史尘埃中?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当朝一品,各部大吏,过时又能有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华宇美姬,锦衣玉食,追求生理快感的碌碌众生,随着肉体的腐烂尽化为泥土,而穷困潦倒、忧郁孤愤的蒲松龄却凭借一部《聊斋》矗立在史书里,光耀在人心中。

我凝视着蒲松龄的塑像,慢慢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幻化成一个个美丽的少女,风中摇曳的丁香树变成畅笑的婴宁,门边盛开的月季花变成痴情的香玉,还有青风、阿绣、胭脂、娇娜、聂小倩……蒲老先生,有这麽多柔情、聪慧的花妖狐女陪伴左右,有万千聊斋迷摩肩接踵的虔诚拜谒,在历史的天空中你应该捻须而笑吧。

我在心里深深地给他鞠躬。

门外小摊上,我买了一个瓷做的红狐狸。我想把它摆在书房中,并希望在孤独疲惫的子夜,它化成一个温柔的少女,给我红袖添香。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2024@163.com

电话:13853164811 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5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

一个声音高叫??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我深知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里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这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是叶挺将军在狱中留下的诗《囚歌》,这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语文课本读到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对叶将军坚强不屈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首诗在我脑海里仍记忆犹新。

去年夏天,我有机会来到惠州惠阳区秋长镇,离叶挺故居只有四、五公里,我决定去参观。

驱车大约十来分钟,来到叶挺故居景点不远处寻找车位停车。车位紧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竟然要三十元,没办法,这是景点门前。

叶挺故居是不售门票的,免费供游人参观。因在疫情期间,需要佩戴口罩,扫码进园。

沿着林阴道往前走,穿过一条小溪流,那里有一口水塘,对面的山脚下有一片砖瓦房,那便是叶挺故居。房屋边的山坡上有一片龙眼树,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从外面看故居,并不显得有多陈旧,故居保存完好,已修缮一新。进门一看房樑,屋中的家具,才显示故居已有些年头。看到屋里的摆设,我倍感亲切,因为在我小的时候,老家几乎每家都有这样的家具,八仙桌、水桶、扁担、石磨、砻、床、蚊帐等等,何其相似。看了这些东西,幼年的生活画面又浮现脑海中。故居旁有一新建的房屋,则展示着叶挺将军广州起义、南昌起义的画面,还有在烽火岁月时的物件,配合昏暗的灯光,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观完叶挺故居,已是下午五点多了,我心潮澎湃。看着马路穿梭的车流,看着挂满笑容的行人,看着远处高楼林立繁华的城市,我在想,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体会到先烈烽火岁月的艰辛。每一处伟人的故居都是一爱国主义大课堂,使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参观故居,了解那段抗战的历史,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6

鲁迅故居包括三个地方:鲁迅家的老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鲁迅的老宅,哇,鲁迅家还真大呀,我想鲁迅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了吧,家居面积很大,摆设也很气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红木的,很结实也很名贵。穿过大厅来到正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这里很宽敞,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有两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鲁迅家的长辈坐的吧。穿过客厅再往后走就是鲁迅家的卧室了,卧室分了很多等级,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结构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带脚踏的,外面有帘子。再往后走有书房、卫生间和厨房。听导游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里最初结识闰土的,我能想象得到当年两个小伙伴相见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

再往后走就是百草园了,听妈妈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会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将百草园描写成了一个乐园。其实映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墙壁上刻满了字,据说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写稿,上面到处是修改的痕迹。当年鲁迅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我还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出了鲁迅家,在街对面我们来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老师。三味书屋的正面有一个匾额,写着“三味书屋”三个大字,下面是一幅画,一只肥硕的鹿 伏在古树下,据说是讲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福禄寿”的意思。鲁迅的书桌在西北角,当年鲁迅刻在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有时间大家也到绍兴来看看鲁迅的故居吧!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7

早上吃完自助餐后,爸爸开着车把我们送到了鲁迅故里,我们跨进大门,看见了鲁迅爷爷那庞大的石雕矗立在大门口,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先来了到了第一景点:鲁迅祖居,我们怀着着急的心情走了进去,听旁边的导游小姐介绍道:“鲁迅的祖父是个做官的,所以鲁迅的家境在当代还算是比较好,怪不得看上去他们的餐桌,家具都用的是上好的木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我们又跟随导游小姐去了鲁迅的故居我们参观了书屋,卧室和他们家的德寿堂和思仁堂,······

它们家有一个后院,名叫“百草园”,那里是鲁迅幼童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地方,听妈妈说,儿时的鲁迅在这里留下了快乐的时光。在“百草园”的中央,有一口井,据说鲁迅小时候非常调皮,常在井口上跳上跳下。

不远就是鲁迅的纪念馆,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鲁迅爷爷的雕像,下面标着1881—1936年,屈指算来,鲁迅爷爷的寿命才五十五岁。通过纪念馆的资料,图画显示,我得知鲁迅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其中有一段话,每天鲁迅在学习中要做到三到,这三到分别是: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他给自己订的学习方法。在纪念馆里,展示了鲁迅爷爷生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有很多我都读不懂。我稍微能理解的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在广阔的天地里》:“我生在都市的大家庭,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看到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我读完这段话后,隐约的感觉到,当年的鲁迅虽然出生富裕的家庭,但思想上没有一丝瞧不起穷苦农民,并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幼时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听导游说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裂在四面,,我看到鲁迅的那一张书桌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的。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已经到了中午12点,通过了参观鲁迅故里,我今天认识到鲁迅爷爷是一位多么伟大了不起的人,甚至在世界上都闻名远扬。我敬佩你—来自绍兴的鲁迅爷爷。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篇8

中秋节第二天,前往位于北京阜成门的鲁迅故居参观并学习。踏入院子,走过大堂,爬上二楼的的展厅,迎面就看到鲁迅这句关于“路”的名言,这样的名言警句,在当代也不过时,为无数年轻人指引着人生方向。

展厅共有两层,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陈列着鲁迅不同时期的物品、作品手稿、信件、以及收藏的书籍等。这封信是鲁迅写给胡适的,当时两人还有文学方面的交流和探讨。至于相互“拉黑”,那是1925年之后的事。

这是当时发表的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至此鲁迅正式开启了创作之路。

鲁迅是真正扎根于国民当中的作家,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如他这幅肖像下方配的文字,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他当时忧国忧民的心境。

鲁迅先生文采斐然自不必说,在当时的文化圈里地位也很高,除了自己每日辛苦写作外,还不遗余力地扶持当时的青年作家。

萧红的《生死场》正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的。

鲁迅于1913年10月1日从京师图书馆借出明吴宽丛书堂钞本《嵇康集》,开始抄录校理,至1931年誊清,复于11月校以涵芬楼影印宋本《六臣注文选》,终于辑成《嵇康集》善本。鲁迅非常重视这份古籍整理成果,数次致意这个辑校本的重要意义与印行的必要性,学术价值非常之高。

展厅里还陈列着五四时期的报刊,看上去极具年代感,与现代的报纸几乎完全不同。

这是鲁迅早年听章太炎《说文解字》课程的听讲笔记,如此工整的笔记,不愧为学霸。

早年鲁迅的藏书《徐霞客游记》。

在与弟弟周作人决裂之前,两兄弟的感情相当深厚,从周作人的日记中便可看出。至于他们后来到底为什么闹的老死不相往来,至今没人说得清楚。

值得乐的是,当时鲁迅和许广平已经在一起了,但在信的开头依然叫她“广平兄”。两人正是定居上海后,鲁迅有时会离开一段时间,那时再给她写信时,已经开始叫她“小刺猬”了。

鲁迅翻译的作品。

这种没有任何title,仅有名字的名片,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这是鲁迅在上海时期用过的笔名,事实上鲁迅曾用笔名多达一百多个。主要原因是他的文章太过针砭时弊、抨击黑暗 、具有强烈战斗性 ,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不得不打一枪换一个地。

不同时期的鲁迅肖像,各个具备真正的文人风骨。

这是将近一百年前,鲁迅亲手种的白丁香,院子里共有两棵白丁香树。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可惜并不是他在《秋夜》里写的那两棵枣树。

最后,来看看鲁迅的卧室和工作室,看上去跟我在五环边上租的不到10平的房子差不多大小呢,甚至,我的床比他的床还大。自然,鲁迅精神至今光芒万丈,无人可及,我辈后人只能追寻他足迹,以启示自身,做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文化、有利于社会的“大写”的人。

《观故居的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