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的心得体会8篇
通过心得体会的写作,我们可以很好的记录自己的感悟,心得体会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炼的智慧,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人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1
刚开学时经同事介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有关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几年前就学习了许多,今晚再一看,感觉也没什么可读之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书,它都有读的价值,既借之,则读之。
当我读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平时,从中读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读并且也很让我佩服的一句话,不是福禄培尔说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罗说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不重视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反复地把这句话读了几遍,的确让我振奋。因为谈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当前学生家长(这里指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都丢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虽然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却也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只顾挣钱。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哪里知道孩子们在他们面前和在爷爷奶奶面前的影响和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学坏行为直接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巴普罗也有一句话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他的这句话具有片面性,他是这样认为的:“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为儿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他在这句话中只讲了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在儿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一个男生名叫xx,在上几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然而这两年由于父母离婚,双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问孩子的事,把一个孩子丢在亲戚家。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陶”,已经染上了一些恶习。父母不在跟前,作为亲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严,倒至这孩子经常逃学,即使来到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学习,不是上课捣乱就是找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对他无招可用,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这难道不与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因此,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则,就是一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2
?人的教育》为我们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福禄贝尔在对待家庭与教学科目时,认为“教学即生活”,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课程与教育目的问题上,福禄贝尔有一段话至今仍发人深思,他说:“幼儿时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确定,如幼儿绘画并不是为未来成为画家做准备,教幼儿音乐并非以将来成为音乐家为目的,这些活动仍然为发展幼儿时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个体需食物来补充营养一般。我们要帮助儿童真正过着完美的儿童期,为达到这个目的,即使儿童的学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两年来完成,还要比误导他们的人生目标要好一些。”
福禄培尔关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的“自动”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这种“自动”发展是个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通过内部表现于外部和外部表现于内部的两个阶段实现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动”发展的教育原则,还在于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但福禄培尔并没有因此使儿童的发展绝对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福禄培尔研究了儿童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少年期和学生期。在他看来,不同的教育手段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谓教育,就是在孩子这张“白纸”上进行描绘。描绘的次数多了,这张白纸上的内容也就越丰富。随着内容的丰富,想要再次描绘,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方法和手段必须调整。这样,才能在画纸上,描绘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画面。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没有其他活动物体存在时,不能让幼儿独自呆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会使身体虚弱,也是产生心理上娇嫩和脆弱。幼儿的卧床从早期起不应过于柔软,也不能用羽毛的枕头。而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儿童的食物应该尽量简单,以能够维持儿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达到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教幼儿站立和步行时,我们不应当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会自己发现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儿童过分的保护,并不能让他们最好的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他们心理的锻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读,这次我只对书中内容作大致得了解,也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后我还将花更多的时间去仔细研读。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3
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七成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处统计,北京市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仅为12%。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带孩子,这是不少城市家庭中的常见现象。虽然爷爷奶奶带孩子让爸爸妈妈似乎省心又安心,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爸爸妈妈才发现操心的事情又来了。
由于隔代教育,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因为孩子的问题,又导致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隔代教育趋于和谐?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您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说,你也是我带大的,不也挺好的;孩子会说,哎呀,我该听谁的?
类似这样的情景剧,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上演着,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的父母同老人们或多或少会有不和谐的地方。
卢勤认为,家里有老人是孩子们的幸福,也是儿女和儿孙的幸福。一家老少三代,看法不同,处事方式不同,产生矛盾很正常。
有一些家庭,原来父母都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工作了,但孩子还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带着。这些孩子稍微大点就会被带到城里来,不是自己带的孩子,可能跟父母的感情就差点,对爷爷奶奶就多了一份留恋。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个规律,谁带的孩子谁护着。如果说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爷爷奶奶最不爱听的就是父母的挑剔,你只要一说孩子有什么毛病,爷爷奶奶就会生气,认为是说他们呢。如果是爸爸妈妈带的孩子,自己说行,但是爷爷奶奶一说,就不高兴了。我的孩子我教育,你还说三道四,你的方法不可以,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孩子对于大人之间的矛盾也感到很苦恼很无奈。
“现在,可能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多于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怎么能够一致起来,共同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才是矛盾的焦点。”
角色颠倒体验责任
杨家亮是五年级的学生,在过节时,他和爸爸在家里,为了学习的事情上演了一场“撕书”大战。
那天中午,我想要出去玩,奶奶怎么拦也拦不住。我在外边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六点多我回家了,而在我回来之前,爸爸已经回来了。一进门,奶奶小声对我说,你爸回来了。我就做好了两种心理准备:一个是挨打的准备,另外一个就是赶快写作业的准备。
一见到爸爸,他就跟我嚷嚷,然后就把我的书给撕了。他撕书的时候我就躲起来了,奶奶挡在门外,不让我爸爸进去。
在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的节目现场,杨家亮的爸爸也来了,他很苦恼:“在家庭教育当中,我总感觉自己是个敌人,对孩子来讲,我是敌人,对于老人来讲,我还是敌人。孩子在防范我,因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纠正。当我纠正的时候,他就跟我发生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要回避你;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肯定要保护孩子,说我怎么这么唠叨,说我对孩子太严厉,她接受不了。有时我也很无助。”
杨家亮的爸爸也承认,发生撕书事件,如果没有孩子奶奶的出现,撕书事件只能继续,后果将如何,自己也不清楚,“我也不想那么做,但事情走到了这一步,没有办法,控制不了,撕书我也挺后悔的”。
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卢勤开出了处方:委托。“可以将爷爷奶奶拜托给孩子,让孩子去照顾爷爷奶奶。”
有件事会给大家启发。原来有一位爸爸,他的妻子身体不好,而他自己又要到外地去上任。临走前,他告诉儿子:“我要到外地去工作,一年都不会回来,照顾妈妈的任务我就拜托给你了。请你每天晚上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罐再睡觉。”儿子满口答应了。
一年后,当这位爸爸回来后,妻子告诉他,自从他走后,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子对我可关心了。”
把关心和被关心颠倒了一下,关系立刻发生了变化,从让妈妈关心儿子,变成儿子关心妈妈,一旦孩子找到了一个他关心的对象,他的责任意识就有了。
其实,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让孩子关心老人,不要把孩子交给老人,这孩子就交给您照顾了,老人的心理负担重了,有时会着急上火,这也影响他们的健康,倒不如将老人交给孩子,让他们来照顾老人。
老人有快乐的心态,爸爸有快乐的阳光,孩子就有非常温馨的家。做儿女的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不是老人的责任。
另外,孩子让爷爷奶奶带,父母回来也别老挑孩子的毛病,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两面性。
发挥正面力量
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的霍爷爷,也阐述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在他看来,老人并不是累赘,隔代教育应该成为孩子教育的一种正面力量。老人们在上班时候没有能力帮着带孩子,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有条件帮助孩子,大家都有这种能力。
在鼓励认可孩子优点的同时,作为老人,应该看到孩子的缺点,并严厉地指出来,因为包庇孩子的缺点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他们。
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有一个原则: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以前,他也试过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某个孩子,结果孩子的心理就承受不了。现在,所有孩子的缺点一律不在家人面前提,更不在外人面前提。
他给每个孙子孙女都建立了一个“功过簿”,将孩子的优点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受到表扬了,记录下来,做了好事了,记录下来,有什么缺点,同样也记录下来,做错事情了,也不能豁免,统统记录下来。
通过这样的方法,孩子们慢慢会改掉缺点,在自己的“功过簿”上用实际行动写下更多更好的内容。
老人要真正学会鼓励,在鼓励的基础上有艺术地批评孩子,隔代教育能成为一股正面、积极的力量!
从事多年儿童教育的《父母必读》主编杜迪芳也表示,在隔代教育问题上,父母应该做到三点:第一,不要把社会角色带回到家中。比如在社会上你是什么领导,或者你掌管着一些什么东西,或者自己有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把这些情形迁移到家庭里,可能会造成一些冲突。第二,父母不要过分依赖孩子的爷爷奶奶,过度依赖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人们常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父母不尽责任,将其推给老人,既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家庭的成熟。第三,统一家庭价值观。作为父母,结婚后,其实是在延续着各自家里原来的文化。有时候,看起来是对孩子问题的冲突,可能都会反映到自己原来家庭里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双方多接纳对方的文化,包容对方的价值观,这样冲突也会减少。
衡量利弊
现在的父母都非常繁忙,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大,就业机会少,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工作能把它干下去,就要付出很大努力。孩子确实有时没人管。孩子回家一推门,屋里冷冷清清的,一点儿人气儿都没有,孩子孤独的心就会越发孤独。如果家里有老人,当父母繁忙的时候,老人就能成为孩子的一个伙伴。这个最大的优势。
劣势就是很多父母把孩子扔给老人就什么都不管了。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和爷爷奶奶的感情深厚,而同父母的感情比较远,将来长大后,容易和父母产生情感的隔阂。因此,爸爸妈妈要多和孩子在一起,老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另外,老人对孩子的品德比较注意,但爸爸妈妈比较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品德方面比较忽视。这点父母应该多向老人学习。但老人带孩子,容易溺爱,因为他们养孩子的时候,经济条件没有现在优越,内心有种愧疚感,希望在孙子辈上补偿,会加倍宠爱自己隔辈的孩子。替孩子收拾书包、帮孩子叠被子、送孩子上学、给孩子做事情……时间一长,孩子就会缺乏责任感。因此老人带孩子时,绝对不能溺爱,而应当严格要求孩子。有规矩的孩子将来就会有好习惯,走向社会就可以生存。
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应当掂量好利弊,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4
学习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我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对新观点新思潮接受快,因而受其的影响也最大。但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对是非、美丑、善恶等观点或社会思潮的辨析缺乏理性的认识。部分家庭对子女疏于管教,再加上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在校学生违法违纪的现象在学校内也不断出现。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学校这一学期迎难而上,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依法治教、以德育人;在德育征途中勇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德育模式即学校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倡导多元化;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整体德育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作为老师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同时,还要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使儿童避免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有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说教。另外,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格,难度就会更高一些。正视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就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违背了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5
我因对交通法规的认识不足,加上对部分市区路况不熟悉,导致在驾驶过程中出现违章行为而未能及时察觉,导致扣分积累了9分,并进行了再培训。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的惭愧和后悔,并在此做出深刻检讨。同时也非常感谢交警部门对我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不仅使我更加牢固的掌握了交通法规的知识,而且对我思想认识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在耳听目睹了那么多因违章驾驶导致的车祸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后,我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严格按照交通法规的规定进行驾驶的重要性,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交警部门对交通秩序进行管理的良苦用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做一名合格的驾驶员。
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的学习,对道路交通事故易发的原因、特征和造成的严重后果都有了详细的了解,一幅幅惨痛的画面,一桩桩血的教训,深深地触动了我,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车祸猛于虎”,充分认识到了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都是道路交通的参与者,我们应该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做到行车、行路安全。特别是车辆行驶在各种道路上,路况复杂,必须注意行车安全,确保自身和别人的生命安全。这次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看到了人间的生离死别,看到了一个个美好的家庭就这样消失。我的思想又一次被深深的触动。分析一桩桩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违章行驶,而导致车毁人亡。特别是没有经过驾驶技能的培训学习,便开车上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会手忙脚乱,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就会成为必然;另外,超速行驶,也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有些驾驶人员素质偏低,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故意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驾驶车辆横冲直闯。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驾驶人员不应有的行为。血的教训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在今后的驾驶培训学习中,我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掌握好驾驶技能,认真学习好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驾驶人员。最后,希望我们所有的驾驶人员都能多一份小心,多一份警惕,这样就会多一份安全,少一份悲痛!
通过本次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我的思想意识和觉悟都得到巨大的提高,对交通安全有了更为深刻到位的理解。我深深地认识到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严格自觉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机动车驾驶员最基本的义务,也是保障国家、人民以及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必要行为。下面就安全行车工作,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道路交通安全,不仅关系着过往车辆行人的有序行车,同时也关系到每一个道路交通构成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得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遵守道路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珍爱生命,安全出行”的真正意义。
学习过程中繁文缛节般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免让人心生倦意,但是学习了交通安全事故案例之后,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件和惨不忍睹的苦果徘徊在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这些事故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忽视思想作风建设、忽略道路交通安全而引发的,事故的后果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在学习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的现场,我深刻体会到道路交通安全就存在于我们道路驾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里,稍有懈怠都有可能酿出恶果,毕竟“车祸猛于虎”。
在今后的驾车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不疲劳开车,不违章行驶
在不行车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便工作时精力充沛,不打瞌睡。开车感到疲劳时,要停在安全的地方休息一会。
二、要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三、要做到平时多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发现身体不适不开车,随时保清醒头脑,不开勉强车。
四、要中速行车,谨慎驾驶。
“驾车如驾虎”,驾车上路,不能有丝毫马虎,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只要一上车,就要全神贯注,中速行驶,遵守交通规则,心态平稳,确保行车安全。做到有心事不开车、心情燥烦不开车。
五、要搞好车辆日常检查维护,杜绝病车上路。
行车时要注意做好车辆的“一日三检”工作,杜绝故障车上路,有问题及时修理,不抱侥幸心理开有问题的车辆。
六、要认真参加安全学习,时刻绷紧安全弦
作为一名司机,最根本的是要保证行车安全。因而,只有在安全学习上一丝不苟,积累行车经验,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安全教育会不但要参加,而且要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会中认真听,会后反复琢磨,虚心向别的驾驶员学习,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驾驶水平。
生死一秒间,眨眼两重天。交通安全关乎生命,生命没有彩排。车祸,让许许多多温暖的家庭支离破碎,让幸福在车祸中断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车祸中转瞬即逝,许许多多肇事司机在一失足间铸就了千古恨。触目惊心的数字,成千上万的亲人就在车祸的转眼间中沉浸在悲痛之中。
当想象他们丧失亲人时那悲痛欲绝的情景,谁还会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无处不在?为了不再让亲友生离死别的场面再一次出现,不让交通事故无情地吞噬我们无辜的生命。我一定严格遵守各项交通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法律,时刻以清醒的头脑掌握好手中的方向盘,控制好脚下飞旋的车轮,守好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不开霸王车、不违规超车会车、不无证驾驶、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超载、超速,避免心存侥幸而给自己和他人留下终生的痛苦和遗憾。
在血的教训的照映下,生命如此地脆弱,如此地不堪一击。多一份小心,多一份关心,就会少一份灾难,少一份失望。珍惜生命,从我做起。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6
在近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素质。
现今社会中,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迟到就不让进教室,做错事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认为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生笑脸相迎,差生横眉冷眼等等,这样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良好的师德表现,我认为需作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在新课程新课标下认真备课,上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教好课,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3、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怎样,自己就先要做到。教育过程中,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情感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不再犯,这一过程需一定的方法,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尚未摸索到较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总之,我会努力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拥有高素质师德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7
看完《插班生林可树》后,我的脑海里就跳出了这句话:教育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林可树行为偏差的造成,是因为有一个不懂教育的母亲(家庭)。在教育方面是个门外汉,也可以说是个无心人。林可树对学习的厌倦,更是因为镇小老师的放弃,身在教育之门,却没有教育之心,也是无心人。
幸运的是,林可树碰到了一个教育有心之人:杨聪老师。他细细观察林可树的一举一动,深刻探究造成林可树厌学、冲动、好斗的原因与根本,有的放矢地去引导与纠正林可树的偏差行为与习惯,努力培养林可数的自尊心与上进心。终于有一天,林可树的脸上也绽开了阳光般的微笑,期待与老师的再次相见。那久违的笑容,那真心的召唤,是对杨老师最好的犒赏,也是对这个有心教育事业的教师又一次肯定。
我最心动于杨老师在文章最后的几句话:我曾经也是学生,也渴望着老师的沟通、理解、鼓励、宽容和赏识……教育,就是让把我曾经需要的给学生!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愿意和学生换位思考。让自己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症结,然后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让林可树在心理上接纳老师,愿意和老师沟通,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一点点地改变自己固化的行为。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如此用心地记录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跟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和林可树互动起来,热乎起来,最终感化了已然自卑的林可树,让这个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学校的美好,学习的美好,享受到久违的成功与喜悦。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串又一串闪光的智慧果:
“当学生还不愿意同你对话,不愿同你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时,尤其在接受、信任、悦纳你之前,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再怎么为他着想,再怎么批评教育,都可能是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让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
“我的目的是让他从交流的本身之中体会到我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让他能够感觉到,他在我眼中是值得我为他说这么多花的。”
“我们应该考虑到,处理孩子世界里的一些矛盾,有时候不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不便用世俗的规则去解决的。”
“如果教师没有用心花时间把‘外在的理’通过一些教育的方法和生活的细节内化为问题生的‘内在的理’,那么,问题生的‘心门’就没法被打开,教师自认为‘为他好’的种种言行,反倒让问题生毫无感觉,甚至他还可能认为是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他坏’。”
“我知道,退而求其次,适当地变通处理问题生的一些问题,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死死板板的,看似严格要求,看似一视同仁,反倒无助于问题生的转化。”
“习惯把学生往好处想的意愿会对问题生形成良性的正面的互动默化。心理学也表明,把学生往坏处想,常常会把问题生难得的好苗头给掐断,而把学生往好处想,也有可能把问题生的坏水渐渐蒸发掉。人性是相通的,每个人都需要的人对他展示积极向上的期待,这更是学生成长,尤其是问题生转化的另一种阳光。”
……
这些富有哲理的话,一次又一次激起了我的共鸣,感同身受。这些富有思想的话,也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教师,只有在教育上做个有心人,才能真正地去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地为孩子们铺好路,打好基石。有心的老师们,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教育人的心得体会篇8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群众路线需要小事上下功夫,做到“一不二要三坚持”才能真正“为民、务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一、不小视小事
自古就有“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说,小错误如不及时改正,就会因小失大抱憾终生。小事往往因其“小”,而易被忽视,也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关键。无数的事实证明,细节决定成败:一颗马蹄钉子让查理失去了一个王国,一块小小的隔热瓦让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夺去7名科学家的性命,成也细节,败也细节,无论做人、做事、做工作,小到个人,大至国家都要注重细节。工作中也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体现为民、务实,才能让群众满意,让群众信任。工作中一个微笑、一杯热水、主动招呼、一句话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不可小视。“小事”可成“成大事”,亦可“乱大事”,“小事”能体现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一种责任感、一种智慧、一种心胸。就是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要从办事速度、服务态度等细节上下功夫,每件小事情上都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判断标准,这样才能“为民、务实、清廉”。
二、要学习,才能做好小事
20xx年12月23日xx王**因卸下回压阀造成井喷导致243人中毒死亡,这些血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小事情”看似简单,却内涵“大学问”,处置不当或可“乱大事”。这就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工作相应的业务能力学透吃透,才能提高思想正能量,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业务能力,也才能干好工作。不仅如此,工作中还要向群众学习,才能真正了解群众,与群众沟通才能建立群众基础,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不仅要专业而且要全面,除了吃透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各类案例、电脑办公、接访礼仪等,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几句“拉家常”这些礼仪上的“小事”却很有必要,也很有学问。总之,通过学习才能看透拿准每件事,才能办好每件小事。
三、坚持做好每件小事
群众路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润物细无声”。然而,做好一件小事容易,要坚持做好千万件小事汇流成海就难,“滴水穿石”才能做成大事,这就贵在坚持,坚持从小事做起就必须改变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浅尝辄止的毛病,踏实的把每件小事落实好,树立好细节意识,从坚持 “不迟到早退”、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微笑服务”等平时工作中的这些小事开始,在坚持上下功夫,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累积起来的每件小事总能“滴水穿石”。
古人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要有所作为,要获得硕大的胜利果实,就要小事做起,把每个小胜利汇集起来,走向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