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心得最新7篇
写好一篇心得体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的,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心得体会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北京游心得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京游心得篇1
2024北京冬奥会结束了,北京是目前唯一一座双奥之城,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倍感骄傲。16天的时间里关于冬奥会的信息一直都在关注,我国这一次冬奥会做到了历史性的突破,所有的运动员都是好样的。
看闭幕式,又一次被中国式浪漫所折服,当柳树枝条出现时,当送别的歌声响起时,折柳送别一下子就把离别之情烘托出来了,这是东方的浪漫。
当无数条红丝带汇集到鸟巢,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全世界的国家和人民在此刻汇集在一起,美美与共,当烟花打出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时候,这一次我们再一次突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闭幕式的五环展现,是用的2008年开幕式的五环展示,那么的空灵梦幻美好那么的美,在那一刻冰雪五环和梦幻五环交织在一起,双奥之城的特征又一次凸显,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最后梦幻五环和雪花火炬台重合一起时,那个镜头就像是无数的星星闪耀在火炬旁边,当无数发光的雪花飘散出鸟巢,就像无数的火苗散了出去,冬奥会的火炬台让我想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这一刻令我想到今天看到关于冬奥会闭幕式猜测的一个评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这一次的冬奥会无不体现出来,人民为主,人类命运共同体,节能环保,大道至简,文化自信,我们再一次向世界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关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答卷。
开幕式的主火炬和闭幕式的梦幻五环把我眼睛整湿了两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24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但是人类对于体育对于和平永不落幕,我期待下一次的体育盛会,期待人类越来越好。
北京游心得篇2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非不能为也,盖因不去为也。比如,失去双臂以后还能夺得游泳金牌;没有一条腿,仍然能够参加正常人的奥运会并且获得不错的名次;双目失明,同样能在绿茵场上驰骋;连生活自理都十分困难,却是运动场上的骄子。他们没有菲尔普斯那样辉煌,也没有博尔特那样闻名于世,但当他们出现在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时,所有人都不禁为之动容。也许,我们还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身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们心里。通过他们,我们突然对人生以及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你想做,你努力去做,就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
残奥会就是这样在赛场之外让我们收获很多。扪心自问,比起他们,我们拥有健全的身躯,但或许少了永不放弃的努力。
就像一句著名的广告词说的那样,世间“一切皆有可能”,其关键就是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做,能不能付出超出常人的汗水和决心。
无论是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在报纸上,残奥会就是这样走进我们的视野,给了所有人一个全新的感受。这些天,身边的人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谈起残疾人运动员,谈起残奥会,每个人都露出肃然起敬的神情,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对过往的生活进行一番心灵的拷问。
这就是残奥会与奥运会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的道理。
北京游心得篇3
北京冬奥会既是一个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一扇亮丽的“中国窗口”。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冬奥会全部场馆实现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首次大规模采用更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冰……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北京冬奥会不仅实现了在东方大国普及冰雪运动的宏大愿景,也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办奥模式树立了新标杆。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不仅考验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且也承载着满足群众健康生活、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使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它的顺利筹办不仅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也点燃了我们建设体育强国的万丈豪情;它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最美集锦”,也是展现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舞台。
疫情之下,“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新奥林匹克精神正超越国界,在全世界深入人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我们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各项任务,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向全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为奥林匹克运动事业作出新贡献,在世界舞台唱响“中国好声音”。
北京游心得篇4
军训固然是苦的,但有时候苦着苦着也成为了一种经历,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占据着一个充满意义的位置。这是我人生当中最后一次学校军训,以往的中学军训到了现在记忆已经淡了一些了,现在再步入大学军训之后,发现军训确实是一件很锻炼人的事情,在这次军训当中,我不仅在意志方面更加的坚定了,在生活中也改变了很多。这次军训为我带来了双丰收,也给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很好的门,为我的大学也做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这次军训里,我认为最痛苦的就是站军姿了,不管是哪一次军训,我都觉得站军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太阳下要一动不动的站着,不管怎么难受都不能动,身体也不能倾斜,更不能倒下。在这个过程当中,锻炼的最多的也就是我们的意志了。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站了半个小时,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每次教官倒计时的时候,就是我最难熬的时候。听到还有五分钟、三分钟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开始暴躁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教官提醒我们时间,锻炼的也是我们的心态,要临危不乱,要坚守阵地,就要经历诱惑,磨砺内心。
站军姿也给了我一个好的整体形象,在军训那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走起路来都端庄了不少。有了一些军人的气息,背部挺直,步伐从容,我整个人也变得自信了一些。我想,或许这些就是军训所给我们带来的珍贵礼物吧。我们现在身份确实是一名学生,不像教官他们一样是作为一名军人,但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肩负的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带着抱负和理想勇闯下去,不管前方路途多么坎坷,都应该走向更好的那一方,不畏将来和过往,勇闯无敌。
这次军训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悟,其中之一就是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在步入大学之后就开始迷失了,以前在选专业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但一旦步入了正轨,时间多次冲刷之后,大家会失去原本的那一份执念,也会少了一些誓言。就像我们在军训当中一样,虽然已开始充满了期待,但是渐渐的也开始厌倦起来了,因为在这期间必定是辛苦和累的。但在末端我们又感到非常不舍和难过。或许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总要经历离舍,才懂得珍贵。因此往后的大学时光,我会好好珍惜,从容不迫的走好每一天的路程。
北京游心得篇5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脱畅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做基础研究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反对而改变你的兴趣”;
“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近日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丁肇中以《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为题,与“塞满”会场每个角落的学子们分享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心得。
“多数服从少数”
很多人听说过丁肇中“火箭发射”般的学术奇迹:26岁拿博士学位,31岁任教授,38岁发现“j粒子”,40岁获诺贝尔奖……他在实验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但据他讲述,28岁那年,在事业画卷刚刚展开的时候,丁肇中放弃了在美国大学的大好前景,跑到德国新建的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正负电子对撞实验。
埋首8个月后,实验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是正确的。
这一结果在1966年“rochester”会议(现为ichep国际会议)上宣布。在这次会议上,他以“不听专家话”开始,却以结识诸多未来路上一直紧密合作的挚友完满收官。
而这,只是丁肇中“多数服从少数”勇闯科研之路的开始。
之后的70年代,丁肇中从事有关光子和重光子的一系列实验,依然是“无一被看好”的状态:“在理论物理学家眼中,高质量的重光子物理意义不大;在实验物理学家心中,没有人能完成如此困难的实验。”
但他说,信心是自己给的。
英国《曼彻斯特报》曾把1974年称为“丁肇中年”:重光子新物质的发现,似乎给“干旱”了好几年的物理学界降下了难得的甘霖,一时间,科学界生机焕发。
利用“创新实验”实现“不可能”
“相当于北京正在下一场大雨,每秒有100亿滴雨,需要找到其中一个红色的雨滴。”以十分应景的比喻,丁肇中解释了当年“从e+e-信号中找新的重光子”所需要的背景分辨率究竟有多高。
在“此前所有关于重光子的实验均无确切结果”的“不毛之地”,丁肇中做出了“在更高能量的加速器上做一个最精密的探测器”的创新实验布局。
这张似乎只能用“更”和“最”形容的未知“图纸”,自然约等于很多团队眼中的“不可能”,丁肇中和他的团队因此在欧洲核子中心和费米实验室相继吃到闭门羹。后来,经过努力,这个蓝图才最终绘就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关提案中。
“这里是粒子探测器,这里是磁铁……其实我这套实验设计原理都是从desy的实验中发展而来……”丁肇中指着幻灯片上自己接近50年前设计的实验图纸,如同介绍珍藏多年的心爱宝物。
“对于物理实验者来说,设计精密的、多重测量的仪器至关重要。”对于这件事,丁肇中一直提醒广大科研人员要身体力行。
多年来,在丁肇中的带领下,不少国科大研究人员深入参与了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数据分析工作。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Ⅲ实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这些高能物理大科学装置,同样有他们的贡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远离地面,在太空中探测的原因。”在回答一位学生关于ams探测反氦的问题时,丁肇中重申了利用“创新实验”抵达“不可能”的期盼。
“宇宙是最广阔的实验室”
“目前在higgs粒子之后,标准模型中的粒子已经全部被找到。您觉得在这个大家庭中,会不会还能再找到新成员?”
丁肇中直言:“我不敢多说。”
“我的想象是没有意义的。”丁肇中用几次重大科学发现仍未完全揭示更深层物理规律的科学史趣闻,娓娓讲述自己作为科学家的坚守和诚恳:“任何物理学家推测将来都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不敢多说……”
“宇宙是最广阔的实验室,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很有限的。”谈到对宇宙认知的无限深入,谈到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直通2030年的发展规划,谈到备受关注的对撞机发展未来,丁肇中诚恳的语气中难掩科学家的“雄心”:“ams所有的观测结果将带来对宇宙的全新认识,它也将不断扩展、颠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他们有想象力,他们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作出重要贡献……”报告停在最后一页幻灯片,在场学子不约而同举起手机,仿佛在“接住”老一辈科学大家递过的“接力棒”。
“不管是不是这个专业,能否听懂所有的专业语汇,与科学家面对面,感受名家风采最为珍贵。”看着会场内的火爆场面,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刘向峰倍感欣慰,“获得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感悟到透过故事传递出的学术理想和人生规划。”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2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北京游心得篇6
“北京!”当国际奥委会主席__发出不太标准的读音时,神州大地翘首以待的亿万中国人再次沸腾了!如同_年前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时一样,中国人民在这一刻都沉浸在忘我的兴奋状态之中。北京,成为世界上首次能主办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会议结束后,北京市市长王安顺面对央视记者采访,道出五个关键词——高兴、感谢、、敬意、欢迎。
奥运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竞技比赛,而是一种用永远不变的信念。作为一名初中生,也许我们还不能像体育健将那样为祖国拿金牌,也没有机会亲临赛场,参与奥运会的服务与接待工作,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样可以为奥运出一份力!
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小使者。冬奥会来临之时,我们用文明点缀城市的每个角落,伸出礼仪的双手迎接八方来客,这样才能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向导。别的国家的人民光临北京看奥运,是我们全国人民的骄傲!作为“小主人”的我们,应该说有礼貌有修养的话,应该用千百倍的热情为客人们服务。比如:做个翻译员,帮外国朋友指路等等,一定能让外国朋友感受到我们中国人的热情,让国际友人回味舒缓的感觉,文明的味道。我们要做一个个的环保小卫士。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绿色的中国盼奥运”的梦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随手捡起垃圾,让我们的城市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让外国朋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和张家口流连忘返。
不再等待,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伸出双臂,迎接我们的冬奥会!
北京游心得篇7
在北京2024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现场观众和嘉宾都收到了一本精致美观的手册。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夏小奇带领团队设计的北京2024年冬残奥会闭幕式手册,首次添加盲文的设计,彰显出北京冬残奥会的温暖。
北京冬奥、冬残奥开闭幕式手册
翻开手册,页面上不规则排列的“小蓝点”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以盲文为设计灵感来源的流程序号。”夏小奇说,冬残奥会上,视力障碍运动员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团队在闭幕式手册中首次加入了盲文的设计。“由于印刷时间、制作工艺等原因,手册最终未能呈现出盲文的击凸效果。”尽管留有遗憾,但团队依旧希望通过盲文的设计向观众传达对视障者的关注、关爱和关怀,体现暖意。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节目单三折页内页
“我们延续了冬日暖阳的设计主题,用胭脂粉与冰雪蓝两种色彩营造温暖氛围。”夏小奇说,冰雪蓝呈现冰雪运动的空灵与清澈,胭脂粉象征温柔、希望、包容与乐观。此外,云水蓝、丹紫红、宝石蓝、柠檬黄等明亮色彩作为辅色加入,让暖意更加浓郁、饱满和明媚。“这也代表了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残疾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不息的生命力,也怀揣着对更美好生活、更包容世界的不懈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的融合,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成为手册的亮点。在各代表团旗帜入场与向志愿者致谢环节的页面中,放射性的线条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绽放的花。“观众可能看不出花朵的品种,这正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夏小奇解释,花朵的图形既是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也是志愿者默守岗位的身影。在爱的感召环节的页面设计中,橄榄枝的枝蔓顽强地向前伸展,寓意爱与和平。夏小奇说,希望手册能够永恒记录这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