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5篇
观后感的书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电影的影像语言和艺术手法,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的回忆,是对那段观影时光的珍贵纪念,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篇1
2020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这个冬天,梅花依然宁静地开放;这个冬天,蓝天依旧明净如洗;这个冬天的武汉却非常艰难,全国人民却非常艰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谨遵医嘱,静静地待在家中。我们为武汉忧心忡忡,我们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兴,为武汉的人们牵肠挂肚。
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明白他们是为了谁。他们也许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他们也许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们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是那样鲜明;不计生死,不求回报,默默坚守的他们,守护着健康,保卫着生命。
普通的我们无法到达正面战场与病毒作战,我们只能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不出门,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祝愿他们平安早日凯旋。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情。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最美逆行者!致敬抗击疫情的每一个人!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篇2
刚刚过去的2016年,不只是红军长征题材纪录片集中推出并引人瞩目,一部片名《人间世》的10集医疗题材纪录片自播出以来,同样引起不小的轰动,豆瓣评分甚至高达罕见的9.6分。2016年底,该片更是接连荣获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导演”和“最佳系列纪录片”,及第六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等多项荣誉。作为该片总导演、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公共政策报道总监的周全,日前以“在医院,我们解读社会”为主题,阐述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和经过。
在《人间世》播出之前,2014年7月起,北京卫视一档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就早与观众见面。同样把摄像机镜头延伸至医院的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等处,同样选取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医疗资源和高难病例,同样记录当事人的极致故事和医学奇迹,大致同样的播出时间(《人间世》从2016年6月11日开始,每周六晚间20点35分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首播;《生命缘》于2014年7月26日在北京卫视首播,时间为每周六晚间21点08分),不同的是《人间世》跟拍两年后,一次性播出10集,而《生命缘》至今每周都有播出,持续性更强。但是,相比之下,很显然《人间世》的影响力更大。“用外科手术般的深度和锐度进入社会焦点问题;用影像的真实和震撼追问医学和人性的极限。《人间世》脱胎于新闻记者的敏感和锋锐,融合了纪录片的冷静和反思,真正零距离与生命共呼吸、同悲喜。它的诞生为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注入了润滑剂,也成为了2016年最接近现象级级别的话题级大作。”日前,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把最具分量的“评委会大奖”授予《人间世》,其颁奖词如此郑重写道。
深度调查类新闻纪录片
相较于《生命缘》,《人间世》可谓后来者居上。该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通过纪实跟踪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医院里发生的真实故事,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抉择,人性化展现医患关系,属于深度调查类新闻纪录片。“当时我在新闻中心工作,社会上医患矛盾严重。”《人间世》总导演周全介绍说,此前他也做过不少医疗题材的新闻报道,还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当故事发生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能不能有勇气记录这些故事?”周全认为,《人间世》是一部具有强烈主观表达的新闻纪录片,“医学之内的故事,医学之外的思考,原来按深度报道在做,最后以纪录片的形式播放。”
“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能不能勇敢地把一些敏感话题拿出来讨论?”在周全看来,做新闻应该有主观的表达,单纯的记录不太可能,“我们不能拍成医学片”。就这样,周全和他的团队用两年时间,采用体制内与体制外人员合作的方式,4名主创、8名现场导演,全部50人的拍摄规模,历经9个月的前期调研和采访,拍摄了上千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成片近8个小时,分《救命》《理解》《团圆》《告别》等10集播出。特别是开播第一集《救命》就直面失败医疗案例,使观者十分震动。“我们勇于展现医学的不完美,勇于展现人性的不完美,理性地进行生死问答,与医患建立信任。”周全认为,这是他们拍摄此片的几个突破。“中国人没有正确的死亡观和疾病观,也缺乏这方面的深度思考。”在周全看来,《人间世》就是想一点点地通过这种思考,“从讲述一个个医学故事,到探讨生死问题。”
“想做一个混合体,改变新闻报道的语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探讨生死问题,不要过度的生硬的表达。”周全说,《人间世》中“世”很重要,他主张“入世”,而不是“出世”,《人间世》希望呈现人间世态百相,而不只是医院本身。该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每集聚焦一个主题,讲述若干个小故事,故事主角包括急救车救护员、主治医生、病患家属等等。“无预设人物,无预设故事,无预设表达的‘三无作品’。”周全强调说,《人间世》特别注意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不污名化医生,前提是不污名化患者,“要进行善意的表达,记者不能无动于衷,要有人情味,既要尊重拍摄对象的主观表达,也要尊重自己的主观表达。”周全把《人间世》概括为:精彩的故事,真实的生态,独立的观察,善意的表达,态度的呈现。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周全看来,医院里的每一秒都处于突发状态,可以有预设的主题,但不会有预设的故事、人物和问题。“拍摄团队先铺开来拍,在医院拍摄三个月,拍完之后先把素材过一遍,感受它们的品质、味道,然后再从素材中提炼出每一期的主题。”不同于电视专题片常见的主题先行,《人间世》的主题多是在拍摄中逐步提炼出来的。《人间世》有4名主创(核心编导),有点像分集导演或分集制片人,负责文稿的形成以及片子的最终剪辑包装。这4名主创各带两路编导,每个编导再配备两个摄像。所有素材选择在医院蹲点式拍摄获得,每天不停地记录。“拍摄难度大,现场镜头转换等,要求灵活性高。好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周全表示,这次拍摄也是他们第一次与体制外人员合作,对方的技术是过硬的。
“每个人都有对医生、患者的刻板印象,做《人间世》就是想去除这些刻板印象。”周全觉得,当在拍摄中具体了解一个人后,看到的更多是“灰”度,而不是绝对的“黑”和“白”二元对立。“通过大体量的篇幅,充分展现丰富多彩的‘灰’度。”周全认为,他们特别善于处理和拿捏这方面的分寸,“展现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人性的复杂,把观众带入思考的情境,而不是告诉他思考的结果。”与此同时,《人间世》可能不如一些医疗题材电视剧的画面拍得精致,“粗糙的力度,精致的情绪”,周全如此阐释该片“糙”与“精”的关系,“要的就是这种反差”。
一般来说,拍摄医疗纪实题材节目,跟医院、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难度颇大,即使拍摄了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难以播出。《人间世》的策划制作,除了上海市卫计委的介入,更多的是进行“沉浸式报道”的结果。“沉浸式报道不是一种报道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信任换空间,不可替换地贴近拍摄对象,同时采取医生、患者、媒体全面的视角。当然,也是个时间成本问题。”周全举例说,拍摄者要跟医生上下班一样,伴随式地进入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建立一种印象,释放足够多的善意。“可以进入他们的生活,但不能干涉他们的生活。最后,要揣测对方的诉求,与自己的拍摄诉求相结合。”此外,周全认为,“沉浸式报道”的目的也含有把主创人员的心态打磨得平静些。
每集播出之前,《人间世》都会在医院做提前点映活动,听取医学专家的建议。开拍前,更是充分利用医院的力量一起进行策划拍摄。“成立专家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对参与创作的人员进行职业医师培训。”周全说,《人间世》最初就没想要做成单纯医疗的纪录片,更关注的是疾病和医疗行为发生之后的人的故事。“把世界还原成一个人,把医院也还原成一个人,用人的喜怒哀乐让双方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周全希望《人间世》是一个观察类、人文类的片子。
“一到两年,可不可以出一个有影响力的片子?”当初,周全的领导这样对他说,同时给予他们团队宽松的创作环境。“好作品,需要好的机制。”周全认为。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篇3
自2024开年以来,同名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开启第三轮重播,并多次登上新闻联播,收视率创下央视近8年新高,前后吸引近5亿观众追捧好评,微博话题讨论量超过138亿,抖音话题播放量多达118亿,剧目相关话题频上热搜,不同年龄层、圈层的观众均被这部平民史诗作品深深打动。
有网友们表示:“看完电视剧后,又等来了话剧版《人世间》,想想都激动!”在发布会当天,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人世间》导演杨佳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电视剧《人世间》六小君子唐向阳、话剧《人世间》周秉昆饰演者苗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业演员、话剧《人世间》郑娟饰演者李小萌;国家一级演员、话剧《人世间》周父和周母饰演者孙星和李珍共同出席发布会现场。
此前,《人世间》电视剧播出后形成全民追剧热潮,成为2024年现象级爆款剧集。本次媒体见面会官方宣布,电视剧《人世间》“六小君子”唐向阳饰演者苗驰正式宣布加入话剧《人世间》并出演周秉昆这一角色,为本轮巡演带来新的血液与期待。谈及此次从电视剧跨次元参演话剧,苗驰表示:“很荣幸可以参与两个版本的《人世间》,周秉昆虽然是个小人物,但是有他坚持的信仰,我和周秉昆这个角色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希望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带给这个人物一些不一样的表达。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篇4
人世间这部剧有太多的了泪点,总是能击中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郑娟外表是那么柔软,可是却用自已的善良感化了周家人对她的偏见,她柔弱、自卑、渺小,她让我又敬佩又心疼,她内心是坚定的,平凡的生活磨练的她的意志,在她身上有一种韧性,有一颗坚韧向上的心。而她与秉坤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相互救赎……这也许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她们都为彼此考虑,不卑不亢,真诚善良,也许没有像秉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可是他们却在自已的小世界实现了自已的价值,他们的存在,让小世界发散了自已的光,也许我们都羡慕秉义那样的人生,可是我们大部分没有秉坤做的好……
自已最想成为的人是周老太太,她的睿智,她对人情世故的剖析,她的只言片语却可以一击即中,这样的女人既智慧又霸气,对内他可以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对外她是丈夫的得力助手,美貌与智慧并存,是每个女性都想成为的人
而自已不喜欢周荣那样子的人,她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以自我为中心,情商低,任性,不愿考虑他人感受,可是自已讨厌这样的人,可能也是因为自已身上也或多或少有那样的缺点,人骨子里讨厌自私自利的人,可是每个人都是都在心里有一寸土地是留给自私这样的种子的,周荣像是一面镜子,看看镜中的自已,若有所思。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篇5
以前有段时间爱看灾难片、恐怖片,喜欢那种上帝视角,冷眼旁观主角在灾难即将到来而不自知的天真,充满快感地看着他们遭受恐怖、变态经历折磨,偶尔也会被suddenshock吓到。
这类电影多半评分不高,阅过即忘,能留下印象的寥寥无几,更别提能引起什么深度思考,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可以称之为快餐式观影/下饭电影(是的恶心恐怖的电影我在吃饭时也看得下),此类影片的代表:《墓地邂逅1、2》、《车库惊魂》、《人皮客栈》、《林中小屋》、《遗传厄运》、《昆池岩》等等。
也许是恐怖片越来越无趣,也穿插着看起了历史、社会纪录片。
?人间世》追了两季,每一集都度秒如年,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中国医患关系、重病患者和急诊医生的日常。这个世界是你看到的那样,又似乎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看完两季,我的人生看似依旧平凡如一潭死水,但隐约能感受到,我的思考方式、我对医患关系的刻板印象、我对现实生活的挣扎与纠结,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女博士闫宏微患上三阴性乳腺癌晚期,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抗癌路上她坚持乐观,孩子是她拼命活下去的支撑,但故事并非总是happyending,从中国求医到美国再回到中国,她体内的癌细胞终究是没变聪明。2019年3月18日,闫宏微离世。
她的丈夫吴载斌今年疫情期间,在微博官宣和一位驰援武汉的护士相恋了。我不会去说不相信爱情了,毕竟妻子患癌,其中治疗、照料的艰辛也许任何人都无法切身体会。他的微博底下充斥着微微走了不到一年、微微瞎了眼遇上渣男等骂声,我觉得duck不必;但也很难去祝福他,只能说人有各自的选择和决定,这种选择和决定无需被他人左右。
但今天我不讲《人间世1、2》(明明已经讲了很多),而是想讲讲疫情期间它推出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01人间世
高中读柴静的《看见》,被其中描述非典的章节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所震撼。2002年广东出现非典,2003年非典扩散至全国,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天空中。
柴静在书里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不希望日后孩子问起自己妈妈,非典的时候你在干嘛时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因此选择做好记者的本分,走进非典病房,向社会大众客观呈现出非典疫情下,患者的真实状况。
2003年非典时,我7岁,疫情未曾蔓延到我那十八线小城市的家乡,我对非典的印象,仅限于大人们在交谈买不到板蓝根;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我24岁,亲历疫情,切实感受到社会中弥漫着的恐慌和警惕。
口罩一罩难求,假期一延再延,家家户户闭门谢客,过年几乎不出门不聚餐,每天关注着新闻上冰冷的确诊、死亡、治愈人数,看着全国各地医疗队逆行奔向红区武汉,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昔日繁华的江城一时像电影里的空城一样。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间世。
02人世间
在这样的人间世,所幸有一群人站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患者身前,与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死神抢人。
他们身穿白色战衣,头戴厚重的面罩,时而步履蹒跚,时而脚下生风。
隔离病房里,12床,一位81岁的老人。
医生好不容易控制住他体内的新冠病毒,但老人本身患有的糖尿病,却让他的整条右腿开始迅速坏疽。
医院没有做手术的条件,讨论再三,医生们决定护送12床到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手术。
好在转运过程无惊无险。
疫情之下,医生做一场手术的难度远远大于平时。防护衣、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面罩……手术前必需的重重防护措施,让医生置身于近乎缺氧的环境中。
3个小时,8名医生,截肢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术中,主刀医生不得不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停下来休息,到外面卸下重重防护,喘一口气,再接着一头扎进手术室。
结束手术后,医生全身都湿透了。
但并非所有的手术都能有好的结果。
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的缪医生,把急救比喻为开飞机。突然两个发动机全熄火了,飞机的高度在不断下降,而你要在飞机坠毁之前迫降成功。
突发情况考验的是医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相处时间最长的护士们,在这场疫情当中经历了太多难捱的生离死别。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有时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一位先生在病房里,心电图已经呈直线。护士为他整理遗物,却不经意瞥见他手机屏幕上,女儿发来的微信。
手机那一头的孩子不知道,她永远也收不到爸爸的回应了。
在这场灾难中,人们把医护人员称为救死扶伤的超人。但也别忘了,他们只是以医学知识为武器、以医疗技术为辅助,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外人眼中,他们是逆行的英雄;而在自己心里,也许对自己投身疫区有一点自豪,但更多时候认为这是职责所在。
03世间人
这次疫情之中,我姑且简单地把人群划分为「红区内的人」与「红区外的人」。
?红区外的人」,自然是你我这些没有近距离接触新冠的普通个人;而「红区内的人」,除了我们熟知的医护人员以外,还有运送物资的军人、坚守岗位的公务员、忙碌奔波的志愿者、快递员、外卖员等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
这场战争的胜利必须归功于他们。
人类最基本的良善和同理心,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最纯粹的展现。
上海援鄂的医疗队伍中,每位医生都会与武汉的当地的医生一起组成医疗队伍。在危险的操作面前,武汉的医生总是会挡在上海援鄂的医生前面。
扩皮(扩张皮下通道)时很容易有气溶胶产生,气溶胶里污染物、病毒很多。武汉医生说,扩皮的我来做,你先头侧过去,扩皮之后你再来置管。
武汉的医生给上海援鄂的医生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我看见他眼里有泪,有对武汉医生保护上海医生的感动,也有对共同战胜这场疫情的坚决。
红区里,除了医疗人员之外,还有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身影。
还有志愿者的身影。
援鄂医疗队结束任务启程回上海时,一位志愿者穿上皮卡丘的人偶,举着一块写着谢谢的纸牌,成为送行队伍里亮丽的风景线。
摘下头套的他,面对镜头有些许不习惯,腼腆地笑着,说起做志愿者的经历。
而直到采访结束,他也没有透露自己的名字。现场的小伙伴看他的朋友圈才知道,他们是武汉的一个志愿者团队。除了皮卡丘,他们还扮成海绵宝宝和哆啦a梦,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为医疗队表达感谢。
但《人间世》并非只挑温情的情节来讲,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不同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的所思所想。
病房里的一位老太太哭着说自己不想活了,并把自己的氧气导管拿掉了。护士很生气,感觉她在这种时候添乱。
也许有人会说这位护士态度不好、不该说这样的话伤人,但站在她的角度思考,一边是情绪不好的老太太等待安抚,一边是濒死的危急患者需要救护,此时让她去冷静下来安抚老太太的情绪,真的很难。
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不希望患者康复,也没有一个医护人员能在患者放弃希望时无动于衷。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常在新闻上听到一些90后这样的声音: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你们站在我身前;现在我长大了,换我来保护你们。17年前那批懵懂的孩子,已经成为有模有样的大人,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关头挺身出。时光交错,17年前的大人和17年后的大人身影重叠;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总有一群人逆风前行,为身后的人拨开云雾。
想起一句很俗但是真相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那些负重前行的人,褪去救死扶伤的身份,也不过是你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啊。
作为这场疫情之下无数平凡个体的我们,通过这场肆虐全球的灾难,至少应该铭记两点。一是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路漫漫,珍惜身边人;二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尽量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