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小康社会心得体会5篇
在日常生活中写体会是能够帮助我们记录自己感受的,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小康社会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书——《百年追梦 全面小康》。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我国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里面有许多为了实现目标而拼搏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件就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了。
24岁的李保国,是一位大学老师,在他任职10余天后,他就相应学校的号召,开始了山区的开发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的居民脱贫奔小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当年,邢台市山区里自然灾害频繁,树木的存活率竟不到10%,李保国起早贪黑,制造手工炸药,炸平了山上的每一块乱石。有一次,他在爆破的时候,发现有一枚炸弹没有被引爆,便走出掩体,冒着生命危险拆除了引信,免除了一场“灾难”。事后,他说:“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河北的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并且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读完这则故事,我心里感慨万千:李保国为了他自己的事业,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富裕起来,为了圆国家百年富强的梦,整整奋斗了34年。因为心力交瘁而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坚持不懈,令我们称颂!
就如他的名字,“保国,保国,保家卫国”!在他的一生中,尽管“颠颠覆覆”,但他的信念一直是——“持之以恒,圆梦中华”。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不懈的人。我们小学生,更应该为了学习,为了达成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而不断奋斗,不断拼搏,不断追求。
最近,我在学骑自行车,虽然遇到许多“困难险阻”,内心里也有过纠结,可我终究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不懈地努力。因为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梦想就一定会实现。正如米南德所说,“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在此,我要向同学们说,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接过先辈的旗帜,真正成为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牢记着李保国的英雄事迹,让我们为学习而不断努力,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让我们牢记这励志圆梦,持之以恒的理想,让我们牢记着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中国梦。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一定会被实现!
2024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2
让“汶川精神”在“小康”路上绽放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说是转眼间,其实也漫长。那一场山河破碎、悲痛欲绝的浩劫——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2个年头了,当年地震中出生的孩子,都已经快小学毕业;当年的那些勇敢的孩子,如今已奔赴祖国各条战线,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12年来,我们从未曾忘却那惨不忍睹的场面,那举国,乃至举世出动的救援。地震中凝聚起的那种空前的“中国精神”意义之深远、作用之长久不言而喻。今天,在这片充满坎坷与希望的土地上,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脱贫攻坚正在进行。在这场战斗中,我们依然需要那不朽的“汶川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爱国”“奋斗”成了我们的热词。党史专家沙建孙在《难忘的启蒙》中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时,说老师们教导他: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把“爱祖国”放在了第一位。在汶川地震救援活动中,那一批批志愿者们,正是具有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才会那样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四川,并且全身心投入“战斗”。如今脱贫攻坚更需爱国情怀。把一片爱国之情演绎为脱贫攻坚的斗志,才会战无不胜。
是呀,将当年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怀运用到“为人民服务”之中,让伟大的“汶川精神”延续为脱贫攻坚的源动力,夺取这场战斗的全面胜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大灾有大爱”,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也是最值得推崇的美德。正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温暖了汶川同胞饱受创伤的身体和心灵,构建起一条条“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再大的困难在“爱”的面前都是那样得不堪一击。
在脱贫攻坚中,这份对百姓的爱心尤为重要。关心群众,让爱心流淌,攻坚就会事半功倍,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速度就更快。古人倡导“心底无私”,但只有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这种“无私”才会得以凸显。君不见,在救援中,无论官兵还是农民、学生,无论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精神武器,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得酣畅淋漓,谱写着一曲曲“大爱无疆”的颂歌,“爱党爱国爱民”的颂歌。
当然,也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怀揣私心,在“地震”中还想发国难财;也有的在扶贫工作中优亲厚友,甚至中饱私囊,失去了原则……这是与“无私奉献”截然相反的行为,势必成为脱贫攻坚的绊脚石。唯有做到“心底无私”,才在脱贫攻坚中撸得起袖子,甩得膀子,迈得开步子,走得出辉煌。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面临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来不得半点泄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汶川地震中展现的迎着困难上的坚定意志,当在脱贫攻坚中发扬光大。
灾难远去,精神永存;脱贫奔康,拔寨攻坚!我们悼念同胞,祭奠英雄,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汶川精神”,热爱祖国、传递爱心、无私奉献,并以高昂的、乐观的的精神风貌,投入到脱贫攻坚之中。还有一年,我们的脱贫攻坚就将取得全面胜利。在这关键之年,我们要针对扶贫脱贫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聚焦目标任务和精准要求,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确保按质按量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让伟大的“汶川精神”在“全面小康”的路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迎接新时代那一轮轮崭新的朝阳!
2024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3
指方向鼓干劲,夯实抓紧抓实抓细的工作作风
“通知一经发出,立即在同事们的朋友圈squo;刷屏squo;。对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而言,这无疑是一场squo;及时雨squo;。”湖北省咸宁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丁永涛说,通知聚焦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紧盯老问题和新表现,全面检视、靶向治疗,为进一步破除形式主义束缚、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斗争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
一顶帐篷、三个折叠床、一张桌子、一支测温枪、几只口罩、一个火盆,这是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簿竹箐村新店小组疫情防控执勤点的简易设施设备。
“尽管条件艰苦、天气寒冷,但每一位执勤人员热情饱满、认真值守。”河口县委书记杜应昆说,中办印发的这一通知极大鼓舞着基层党员干部愿作为、善作为、敢作为、有作为。河口县将坚持在疫情防控、开放发展、边境治理、脱贫攻坚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在工作一线提升干部(.1mi.net)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服务水平。
“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通知中这些表述和要求,令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青年社区党委书记高哲强印象深刻。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社区是很重要的阵地。”高哲强说,“这个通知让我们感到贴心、温暖,一定会为当前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
2024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为此,笔者认为,形式主义无疑是作风建设的“拦路虎”,只有挤掉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水分”,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往往如影随形,不克服“官本位”思想,不解决官僚主义问题,要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有的对基层“拍脑袋决策”,今天发通知安排工作,明天就要求报送典型经验材料,玩起了“稿来稿去”的“文字游戏”;有的对基层挥舞着“层层加压的大棒”,担心不施压办不成事、不加压办不好事,随意检查通报问责给基层加压立威;还有的把开会发文作为推进工作的“万能钥匙”,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调度会和现场会,层出不穷的白头文件、内部通知和工作提醒,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凡此种种,都是官僚主义在作祟。
要彻底挤掉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水分”,彻底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决策不科学、不合理、不合乎实际,是滋生形式主义的源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把调研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多到基层一线去调研,多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去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切实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性,决不能想当然地“拍脑袋决策”,任意给基层“加码加料”,增加基层工作负担。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多点重实干、实绩和实效的“真功夫”,尽量规避和减少那些重“形”而不重“效”的“花架子”。“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只有彻底挤掉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水分”,才能让担当实干在新时代蔚然成风。
2024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5
脱贫攻坚走到现在,剩下的将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决战必胜的信心,走稳走实脱贫的坚定步伐,确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脱贫的强大动力;着眼长远,全面统筹各方面的关系,注重在构建扶贫的体系化、长效化上着力,标本兼治地解决贫困问题;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让基层党组织释放出决战脱贫的“硬核”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注入强劲动力。
主动加压,强化脱贫“动力源”。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动力源”“主心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把脱贫压力全面延伸到末端,强化脱贫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牵引拉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逐步缩小相对贫困差距、绝对贫困难题;深化党的扶贫政策贯彻落实,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脱贫的集聚效应,让贫困群众人人享受党的政策红利和扶贫成果,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综合施策,打好脱贫“组合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既要确保扶贫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坚决啃下脱贫“硬骨头”,也要兼顾带动一般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一体联动推动脱贫攻坚落细落实;要从就业扶贫、社保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全方位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跟踪问效,拧紧脱贫“责任弦”。最后的贫困堡垒,绝非轻轻松松就能攻克的。各级党组织要突出效果导向,坚持一线督战,把脱贫主责层层压实到前沿阵地,对于履职尽责不力、工作作风不实、玩忽职守的党员干部,要从严追责问责;要聚焦脱贫攻坚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反查自身存在的症结和工作短板,做到对照问题找差距、对症施策抓提升,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推动责任在一线落实、难题在一线,让脱贫责任严起来、实起来,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