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4-05-21 09:08:04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一份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写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课心得体会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课心得体会优秀8篇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

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君子,要爱学习,乐交友,做有修养的人。现在人们依然保持这种追求,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教导我们,要循循渐进,终身学习,还告诉我们学思结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孔子叙述了自己的一生,这三十八个字成为多数人都要达到的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教导我们,当正义和财富发生冲突时,要坚守道义正义。君子不是不爱财,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现在,有多少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判刑,他们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员,他们虽说,学识渊博,单绝对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颇有盛名,但在学了《论语》中的一点儿之后,我才正真意识到孔子的伟大,他绝对担的起圣人的称号。正因为有孔子他们这样的人存在,我们才能被称为“礼仪之邦”之一,我们的民族得以延续才有了文化纽带。《论语》这本书的语句已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那一串串话语早已成了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性格基因。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2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3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4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5

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条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愿作这只孤独的小船,随着碧波荡漾在沉静的大海中,宠辱不惊,朝着前方行驶,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高中时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明理。我们已不是懵懂的小孩,我们学会了孤独,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化解。我们接触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体会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心智也更加成熟。回想从前每日所思所想,不禁好笑。一个从未经历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乳臭小儿,整天沉浸在自己所设定的悲伤情境中,为各种琐事烦心,现在看来,不过是些无病呻吟、自怜自哀的笑话罢了。如今的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体贴那些是非冷暖,我想,这并不是虚伪,而是更加温亲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如今的我们,再也没有了一个人的不知所措。我们慢慢沉溺于一个人的世界,学会了面对繁华喧嚣过后的清冷,学会了忍受孤独与寂寞,就像那只孤独的小船,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如今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对人情冷暖的过多伤感。我们慢慢习惯于客套和僵硬,却仍保持那颗温暖的心,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值得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认知社会,感悟世界,将那些琐碎、无所谓、负面的东西过滤。

如今的我们,更加感激生命的伟大,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更加向往未知的世界。随时光流逝,看着身边的生老病死,我们不禁感动于生命的神奇,感慨于生命的脆弱。于是,我们在努力着,努力让自己的生命不留遗憾。我们在向往着,向往未知的国度、不同的文化,向往世界的无边与奥妙。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停运转,生命在不停消逝,我们也在不停成长。被岁月拔节,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淡然,学会了怀着一颗敬畏天地、敬畏生命的心,在这个迷蒙慌乱的时代里,为自己的未来奔腾!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6

?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以修身。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对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解开我们现代人的心结吗?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呢?

孔夫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有兄弟,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他说: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就要学会承认。但有些事情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比如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虚有礼。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要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这就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现代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种遗憾,在现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放得很大很大,也可以放得很小很小,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和素养。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论语》给我们现代人的,永远是最简单、最普通、最生动的道理。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论语》,认识它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7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头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欢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肯定是好人,而好人肯定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根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屡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特别惭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成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从今日开头,我肯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才智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论语课心得体会篇8

?论语》本身就是关于“仁”的。“仁”也是论语的最高追求。要实现这一追求就必须遵循“礼”。“礼”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则。因此,《论语》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深深体会的。首先,《论语》使我懂得做人要有志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要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朝闻道,夕可死矣。”学会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做人不要骄傲:“泰而不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做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人要有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事则要“三思而后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还要注意到分寸,时刻记住“过犹不及”。对待学习则要珍惜时间,端正态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不能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同时,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要尽心尽力,要诚实守信(为人谋忠,与朋友交信),要对朋友的错误行为予以劝告:“忠告而善告之,不可则止。”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者而改之;见贤思齐。”与他人处理关系时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并且还要秉承中庸之道:“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愈。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对于财物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以上的论语中提到的话,很多都是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的,可以说是我努力的方向。对我而言,读《论语》最大的,最确切的体会有两点:一是关于语言与行动,一是关于持之以恒。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的弱项。

孔子认为说话不要太绝对(言不可若有其几也),不要讲大话,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没有办成的事情不要张扬,即:“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我通常则是事情没有做成就先把话说了。这有两种后果,一是说的话会成为一种激励,二是其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柄,事情没有做成的话就会成为光说不练的典型。要做成事情就必须脚踏实地,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持之有恒。如孔子所说: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我又是很浮躁的,做事情不能够持之以恒。所以,《论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今后要少说多做,踏踏实实。这可能很困难,会“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但至少我要尝试地去改变,正如孔子所说:过,勿惮改。没有尝试,怎么知道呢?希望会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的人生哲学很深,特别是中庸之道。有些东西自己没有相关经验的话,很难体会。对我来讲,有很多东西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

《论语课心得体会优秀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