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6篇
为了增强个人的文字功底,我们首先要重视心得体会的写作,出色的心得体会,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篇1
告别厅内正前方,白晓卉遗像摆放在正中,照片中的她神采奕奕,音容笑貌宛在。“沉痛悼念白晓卉同志”九个大字高悬上方,下方镶嵌在菊花中的“永远怀念”道出了亲友对她的眷恋和不舍。
3月22日,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白晓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殡仪馆举行。
一大早,人们就从各地陆续赶来,聚集在告别厅前的广场上。大家胸佩白花,或低声细语,或默默拭泪,恋恋不舍地送白晓卉最后一程。人群中,有她生前的同事、同学、学生、朋友……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回忆的都是白晓卉生前的点点滴滴。
“白姐每每有新收获,她都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学生分享交流。”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主管技师邱旸红着眼眶说,今天很多同事要上班,没法全部过来送她,自己和几个同事作为代表来送白姐最后一程,“我们都管白姐叫‘大白’,她真的就是像‘大白’一样又温暖又贴心。我们想念她。”
还未开口,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医学中心董召刚的眼泪已流下。董召刚和白晓卉是老搭档,山东支援北京、新疆、河南核酸检测,二人曾并肩工作。因为抗疫工作琐事繁多,董召刚有时着急,年纪小一岁的白晓卉反而常常像知心大姐一样劝慰他,“这样一个温暖又热心的人,离开了,痛心。”
“七八年前母亲生病需要住院治疗,多亏白老师四处协调联系床位。”患者家属何先生说,白老师是个好人,自己代表全家前来吊唁,就是为了向白老师再次说声感谢,道个别。
“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白晓卉的故事打动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以不同方式寄托哀思。济南市民吴军9点半就赶到了殡仪馆,送上一束菊花。“白医生是为了守护百姓健康而离去的,作为被她守护的一分子,向她表示敬意。”吴军说。
10时许,一位快递员手捧鲜花来到告别厅外。原来,一位没留姓名的网友下单,为白晓卉医生送上一束花和一张手写“白医生,一路走好”的卡片。还有一位威海网友通过外卖平台向白晓卉送上一束郁金香,用文字告诉她“威海人民感恩您的付出和奉献”。
10时30分,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伴着低沉的哀乐,人们手持白花依次缓缓步入大厅。白晓卉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山东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孟冬献上白花,面色凝重。“白晓卉同志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她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他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我所学,尽我全力”,全院职工定以白晓卉为榜样,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献完花,曾是白晓卉学生、后又成为同事的徐璐璐,一次次回望。“几乎每天和她朝夕相处,现在看到办公室里她空出的位置,总觉得她又去支援了。”徐璐璐说,自己从白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希望白老师放心,自己会继承老师遗志,为检验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终将战胜疫情”。
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篇2
说起劳动,人们更多的印象应该就是那些干着体力活的人吧,甚至还有人嫌弃那些干着体力活工作的人,觉得他们如此廉价,但其实不以为然,自古以来,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是创造幸福家园的前提基础,没有农民伯伯的劳动,就没有你现在所拥有的美食,没有那些环卫工,就没有现在干净舒适的环境,没有那些对劳动无私奉献的人,就没有今天的先进时代,是劳动者创造了一切,是劳动者让我们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部分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中有着突出的业绩被称为劳模,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中突出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劳模精神,像劳模一样爱岗敬业、志存高远、立足本职。
劳模的先进事迹更加说明了要想成功,就要踏踏实实的干,而不是坐享其成,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学习劳模那种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精神的行动。劳动模范向广大劳动者展示了作为劳动者应该具备的风貌与品格,劳动模范就是广大劳动者的先进代表,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发扬劳模精神和学习劳模精神不是嘴上喊口号就行的,我们要付出实际行动,在个人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岗位上积极进取,立足本职,奋发图强的行动,以不懈的追求和一流的工作成绩回报社会。当然,在学习劳模精神之前,我们都应该要有一个平常心,面对世俗的诱惑要选择避而不见,工作上淡泊名利,用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心态去学习劳模精神。
每一个时代都有杰出的劳动模范,每一个劳模都有他过人之处的地方,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劳模,都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先进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岗位平凡,身份普通却有着突出的成绩的劳动者,他们用努力拼搏、不懈创新、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我们推动社会的前进,让这个社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篇3
近期,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相信在教育系统内部,每位教师对“张桂梅”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对张桂梅的先进事迹都能说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对张桂梅先进事迹进行学习,我都发现自己对她又认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篇4
中科院院士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元勋。1968年12月5日,他在飞机降落失事坠毁中牺牲。牺牲的时候,他把装有数据的皮包紧紧抱着,数据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核事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研究空气动力学驰名世界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最难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题目。1941年5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驰名世界。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毅然回国献身核事业
1955年,钱学森发来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1956年11月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任九院的副院长。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怀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怀每天一大早便赶到现场,了解装配工作进展和系统联试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研究处理。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研究边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
牺牲时仍紧抱绝密资料
1963年,科研队伍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那里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式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68年12月初, 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了玉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我国科研事业极为重要的资料。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在他牺牲不到两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篇5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__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观看张子权事迹心得体会篇6
张桂梅,一位63岁的老人,头发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脸上刻尽了沧桑与疲惫,但是她的坚定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她,为了让失学的女孩子重返课堂,几近乞讨的筹集资金,创办女子中学,只是为了改变“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
她,为了给贫困的孩子交学费,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生活费,甚至把妹妹寄给自己的路费悉数拿出。
她,为了挽救迷恋网络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张桂梅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张老师一生无儿无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张桂梅老师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架起了知识和山区女孩的梦想桥梁,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辛勤耕耘,爱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着张老师的报道,不仅潸然泪下,仿佛有一束光射进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当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职责和使命。仰望星空,静静思考,这豪言壮语的背后不正是教学生活中平凡的细节汇聚而成吗?
伟大出自平凡,我应该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辅导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才能担负教书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负踏上教师征程时立下的誓言。我应该向张
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红梅傲骨,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桂梅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大爱,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