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猫的教案模板5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和工具,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文猫的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文猫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人们把地球称为绿色星球,地球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地球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它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学生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学生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课文猫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便、种、空”,理解“居然”“体面”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2.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对孩子们的要求。
3.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培养学生懂得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
2.了解作者“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点出课题
1.出示苹果、石榴、桃子的图片,以引为“朋友”打招呼的方式
2.出示花生的图片,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质疑作者“落华生”笔名来历,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读两组词语:(1)辨字形爱慕(幕、墓、暮)茅亭(矛)指导书写“矛”;
(2)辨字音便(piánbiàn)
空(kōngkòng)
种(zhǒngzhòng)
2.读两段话,把多音字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我们家的后园的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a考察“便、空、种”的读音;检验是否掌握多音字在句中的正确读音,预设“播种”一词中“种”的读音出错。
b抓住“居然”一词品读。体会“居然”一词的用法,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收获花生”的喜悦之情。
c想一想:课文第一自然段围绕着“花生”写了什么事情?(种花生、收花生)板书。
?设计意图:有几个多音字不易读准确,尤其“种”在“播种”一词中的读音,所以教师要适当的指导。另外,利用多音字的检查情况自然导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为下面学习“详略得当”写法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剩下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还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吃花生、议花生。教师板书。
3、课文详细写了有关“花生”的哪件事情?为什么?(详细写了“议花生”,突出重点)板书: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四、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读一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父亲与“我们”议花生的对话。
议一议小组内交流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1)小组表演朗读。
(2)出示“父亲的话”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a父亲说“花生”什么“最可贵”?体会作者用“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作比较
b你认为花生的可贵是什么?“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出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点出“借物喻人”写法,板书。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对比读。
3.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a理解“体面”一词:什么是“体面”?“讲体面”不好吗?
b理解“只讲体面”——不可取
c不能“只讲体面”,要做“有用的人”怎样就是有用?举例: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d指导朗读句子。
e课件展示我们身边如“落花生”般的人们,升华学生情感,加深课文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品读、交流。使学生学会阅读,就是学会从文本中提取正确的意思。倾听文本,细读文本,真诚的与文本进行交流,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感悟情感
1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
2作业: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父亲的话”的含义,了解作者如“落花生”一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课文开始时对作者笔名来历的质疑的解答。】
课文猫的教案篇3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听写生字词,集体订正。
二、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除了高傲之外,还可以用什么词语?(骄傲)有没有喜欢的意思?(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有些小气;架子大;“高傲”是什么意思?)
4.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鹅的叫声,音调________郑重,似厉声________。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________;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________大叫(从这四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研读、交流。
如:
(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3)作者是怎样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堂里的堂倌一样。)
3.回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头颈、叫声、步态、吃相。)
五、体会情感。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白鹅
头颈
叫声
步态
吃相
高傲有趣
教学反思:
通过初读,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在动作中理解了词语“左顾右盼”,初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接着我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真读文体会,并写下感受,达到了预设目标。
课文猫的教案篇4
走进春天,读懂春天
——学会春的描写
sdqystcdx
课前活动:在古诗中探访春天——齐读齐颂春的赞美诗
春草 春花 春风 春雨 迎春
学习目标:1、美读、品读课文,体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2、领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陶冶情操,热爱春天。
教学思路:理清写思路→品味佳妙语言→学会描写方法→展示新创作
一、课题的导入(3)
1、刚才同学们很有韵味地诵读了描写春的古诗词,老师也被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意境深深地打动。而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对《春》绚丽多彩的描绘一点也不亚于哪些古诗,这节课同学们和我,还有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春》天,让我们共同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美景。
2、树立学习目标,讲明学习思路。
3、了解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他是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一生著书很多,著名散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预习检查(2)
1、读准下列字音:朗润 酝酿 宛转 黄晕
水涨起来了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散在草丛里
2、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理清写作思路:(5)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给每段标上序号。文章的思路是:盼春→绘春→赞春(板书:盼、春、赞),读后分分看,你能找到相关内容的起止段吗?(用“/”标示出)
2、文章的重点是对春天的描绘——绘春,你能说说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3、学法指导:读课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板书:草、花、风、雨、人)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品味语言(20)
文章以诗一样的语言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细腻而丰富地描写,其中有很多精妙之处,我们大家一起来品评。
讨论方式:分学习小组讨论。
一组:春草 二组:春花 三组:春风 四组:春雨 五组:迎春 六组:赞春
友情提示:对语言的品味欣赏是多角度的,可从修辞的角度、词句的精妙之处、描写的角度(
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描写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也可以从自己的阅受来欣赏
学法指导:细心品读——独立思考——圈点勾画——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⑴ 学生品读交流,教师点拨。 ⑵ 师生互动交流,评点妙处。
五、品读收获——描写的方法(5)
通过同学们对上文中景物描写的品读,你肯定有不少收获,你能说说作文时景物描写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吗?
1、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2、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出结论。
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②多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③调动多种感官的感受来描写。④动的景和静的景结合着来写。⑤描写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展示与创新
我们学写了这么多描写景物的方法,相信同学们有了不少的收获,请从下面的题中任意选择一道,发挥你的想象力,来完它。
① 仔细观看“春图”,根据你所学到的有关描写得知识,来写几句描写春的美句。
② 可以写意一幅关于朱自清《春》的画,并配上课文中的几句话。
③ 也可以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语,尽量用一些修辞方法。
组织学生选作上面的题,并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点。
七、附自主学习材料
春草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从地理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品评提示:
①你认为第一段该怎样去读,你能说说读了这几段的内心感受吗?
②“刚睡醒的样子”是什么样子,这写出了春的什么样子?
③文中加点的词,妙在何处?
④你能体会出“ ”句子人们的心情马?
美读文段
品评: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品评提示:
①哪几句是描写花的颜色的,写出了花的哪些特点?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
②哪几句是描写花香的?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
③文中划线句子,有了什么修辞,写出了野花的什么特点?
④文中加点的“闹”字妙在何处?
美读文段
品评:
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品评提示:
①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②你能说说读了这行文字的内心感受吗?你内心的感受是由哪些春景引发的?
美读文段
品评:
春雨晚景图:
雨是最寻常的,以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了灯,一点点晕黄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又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怀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品评提示:
①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
②作者描写的“江南晚景”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两个词来概括一下。
③“江南晚景”中哪些是动的景,哪些是静的景?读者几句的时候用什么语气比较好?
美读文段
品评:
迎春图: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品评提示:
①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作者那种精神面貌?
美读文段
品评:
赞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由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品评提示;:
①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你肯定能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娃 娃——新生的,富有生命力;
小姑娘——娇美的,无限得美好;
青 年——有力的,给人以活力;
齐读文段
品评:
课文猫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以及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格的感受指导。
教学过程:
一、忆“避”,明品格(复习第一幕)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幕的内容。
2、蔺相如见到廉颇后的表现(用一个字概括):避(板书)
3、说说蔺相如“避”的原因?(板书:顾全大局)
二、阅读第二幕
1.场景引读。
(1)学生读。
(2)“蔺相如在客厅踱步。”
踱步:慢步行走。踱步时,蔺相如在思考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时刻为国着想的品格,为下文的阅读、理解作铺垫
(3)“韩勃匆匆走上”。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韩勃为什么匆匆?(廉将军来了!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4)想象:廉颇突然来访,如果你是韩勃,你会怎么想?
廉颇突然来访,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想?
(5)廉颇突然来访,蔺相如什么表现?(奇怪)
为什么奇怪?(廉将军来访、廉将军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引导学生猜测廉颇此行的目的,结合“奇怪”一词,让学生知道蔺相如对廉颇此行目的也不知情,为下文感受蔺相如的人物品格做个铺垫
2.“快请廉将军进来!”
(1)廉颇是来干什么的?蔺相如知道吗?
(2)平时,看到廉颇就避让的蔺相如,在不明其来因的情况下,为什么叫快请廉颇进来?
想象:如果你是一个老百姓,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秦国在赵国的奸细,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赵国的大臣,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做?
(3)小结:快请廉将军进来!“快”中可见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设计意图: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并不是单单表现在和廉颇的关系上。对于任何细节,蔺相如考虑到的都是赵国的利益。廉颇赤膊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邸来请罪,不知情的人会以为廉颇又是来捣乱的。因此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抓住一个“快”字,让学生想象赵国的老百姓、秦国在赵国的奸细、赵国的大臣看到这一幕的想法、做法。(赵国的老百姓看到廉颇的样子会认为廉颇有失体统,同时这也会给赵国的脸上抹黑,这是对赵国不利的;秦国的奸细看到这一幕后,会以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更加恶化了,会赶紧回去报告,让秦来攻打赵国,那样赵国就更危险了;赵国的大臣看到这一幕后,看到赵国的大将和上卿不和,会以为他们都要打起来了,会认为赵国快完了,甚至会离开赵国,这对赵国更是不利的)让学生知道“快”请廉颇进来的急迫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蔺相如顾全大局品格的认识。
3.“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1)韩勃领廉颇上来了,蔺相如怎么做的呢?
(2)“迎上去”:以前蔺相如见到廉颇是“避”,现在却是“迎”,可见蔺相如不是真的怕廉颇!
设计意图:用“迎”与前文的“避”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整体性,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3)看到迎上来的蔺相如,廉颇是怎么做的呢?
廉颇赶忙跪下来!(①廉颇跪下来的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了,来向蔺相如请罪的②“赶忙”一词可见廉颇认错的真诚!)
廉颇的错在哪儿?(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不理解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4)廉颇的错误大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惩罚廉颇呢?
(5)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6)小结:面对处处刁难自己的廉颇,蔺相如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用双手扶起他,还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可见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不计前嫌、既往不咎、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设计意图:错误的改正过程应包括: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三个层次。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谈廉颇错在哪儿,再读廉颇承认错误的句子,扣住“赶忙”一词感受廉颇的光明磊落、知错就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复述了廉颇的错误,认识到了廉颇的错误之后,再引导学生读蔺相如的做法的句子,抓住“快”“双手扶”“过去的事”来体会蔺相如的任务品格。
4.“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1)廉颇明白蔺相如的心思了,蔺相如高兴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2)课件出示: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3)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分析人物品格。
快:真的高兴。
几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何是几杯?
(4)想象:假如他们开心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
如果你是一个老百姓,看到蔺相如和廉颇喝醉了,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秦国在赵国的奸细,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赵国的大臣,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5)蔺相如在高兴之余,仍不忘大局,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啊!
设计意图:设计中,紧紧抓住“快”“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来感受蔺相如在廉颇负荆请罪,认识了他的良苦用心后的开心。同时利用“几杯”一词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果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后的结果,体会蔺相如在高兴之时,也不忘为国着想的高贵品格。
三、总结人物品格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人物品格。
1、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
2、蔺相如:深明大义、不计前嫌、既往不咎、宽容大度。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品格。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第二幕)
(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避
蔺相如 →→→→→→→→ 廉颇
(顾全大局) 快 知 爽
(不 畏 惧) 迎 错 直
(不计前嫌) 快 就 磊
(既往不咎) 快 改 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感觉这样的教学策略效果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