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7篇
具有挑战性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总结和归纳,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篇2
?妈妈的账单》原文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得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商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彼得经常被派去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一天,妈妈发现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的母亲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收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想要的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时,突然发现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1、板书“060”
2、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3、(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算式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循导自学,整体感受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么学习这类课文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
3、自主学习。
4、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在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富有弹性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学习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提高学习效率。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交流问题。
2、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四、引导解读,品味真情
1、(出示小彼得的账单)读了小彼得的账单,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了解彼得开账单的原因、目的,理解词语“如愿以偿”并指导朗读)
2、品读妈妈的账单,体会情感: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账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结合自己的妈妈,想象一下十年来妈妈是怎样照顾小彼得的。
⑶计算妈妈十年来的报酬,体会母爱无价与无私。
3、图文结合,了解小彼得的转变,体会母爱的伟大:
⑴从小彼得的神态、动作与表情中体会他的“羞愧万分”。
⑵指导朗读。
4、领会“060”的含义:
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思想感情,将妈妈的账单蕴含的深刻情感步步推进,层层提升。
五、表达感受,抒发情感
作业超市:
我想对小彼得说:
我想对彼得的妈妈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使学生的现时感受和以往的积累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拓展延升
1、妈妈的账单让小彼得变懂事了,也让同学们变得更懂事了,让我们在心中永远铬记这份爱的账单。
2、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总结: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不断地增加,理解力不断地增强。这样,语言和情感就能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产生共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⑵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⑷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②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读出洞庭湖的朦胧美。(齐读)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③遥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翠)
读出和谐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④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这句诗妙在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读出喜爱、赞美之情。(齐读)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⑵小结全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5.五读,读熟----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z
1.欣赏有名的诗人为我国的名胜写下的经典名篇。
2.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选做)
板书:
望洞庭
观察湖月
山水
想象人景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0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教给日常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日常学习,共同进步。
二、指导思想
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日常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六个专题。它们依次是:走进春天;探索与发现;感受真情;儿童生活;生活哲理;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本册要求认231个字、写329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日常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日常学习方式的转变。
5、保持"综合日常学习"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日常学习目标
1、在语文日常学习中,体现6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31个字,会写329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日常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日常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日常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日常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写话能力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方向
继续进行作文片断的练习。
七、增优补差
为优等生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对差生加强日常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基础知识的日常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咏读古诗,引入情境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大家想读吗?
在音乐声中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咏读想象,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在你的心目中,荷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你喜欢吗?如果可以,想不想再欣赏欣赏?
(二)课件欣赏荷花
师: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欣赏到的荷花的美。
师:同学们的词语很丰富,句子也很美。说起看荷花最入迷的人要数叶圣陶爷爷了,他看着荷花时仿佛自己也变成荷花少女,而且在风中翩翩起舞!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
(三)欣赏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四)抓2,3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引导学生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
抓住“挨挨挤挤”,“碧绿”,体会荷叶的长势美和形态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2、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学习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师:课文中一共描写了荷花的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
3、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4、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学生自由谈,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5、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抓住“冒”字教学,给“冒”换个字,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6、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7、指导学生质疑。
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8、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这一课,通过读课文,初步感知荷花的美。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二)、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1、师:现在你们想欣赏一下荷花吗?那就随老师的摄像机镜头一起到荷花池边美美地欣赏一下那多姿多态的荷花。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设,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的时候,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发出赞叹,可以相互议论。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2、学生观察荷花视图。
3、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4、学生汇报。
(三)分析品味荷花之美
1、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么叶圣陶爷爷看
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的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3、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自己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赶快行动吧,(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4、学生相互交流
5、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
读给他们听一听,把人的感受告诉我们。
6、生:汇报
片断a冒
(1)师:我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吧!(使劲)
(2)师: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
(3)师:那还觉得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快)
(4)师:那你能读出快的感觉吗?
(5)师: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学生汇报(跳、探、钻)
(6)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
(7)师:叶圣陶爷爷在现场的话,他一定会为你们而骄傲的。课件展示荷花,冒出图片,学生观赏。
(8)师:同学们,这就是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呢?
(9)师: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片断b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1)、学生汇报:挨挨挤挤
(2)、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多)
(3)、生人来写a多b茂盛c当人来写
(4)、师: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公共汽车、火车站、超市等)片断c(半开、未开、全开)
(1)学生汇报(半开、未开、全开)
(2)展示课件,学生观察
(3)学生个别读、齐读。
7、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姿势,同学们,荷花池中的荷花还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8、师: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作者写出的荷花,才能有这么多的感受,作者写出的荷花太美,我就美美地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学生读)学生齐读第三段
9、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这一池荷花也太美了,看一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也像作者那样,被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笑脸。你们愿意变成一朵荷花吗?(愿意)
10、师: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故事。
11、展放课件,教师范读。
12、师:可爱的孩子们,可爱的荷花仙子们,能说说你们刚才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吗?
13、学生展开想象汇报。(翩翩起舞梦)
14、看课件,朗读表演
15、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作者刚才为什么自己是荷花,现在却不是荷花呢?)
16、是的,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现在我们美美地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17、学生齐读。
(四)、总结、课外延伸。
1、荷花开得很美,不过荷花是从河底的淤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她开的洁白、清雅、秀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她为题材,吟诗作画。小朋友,这么美的荷花你们不想把她画下来吗?这么美的文章,你们不想把它背下来吗?下课以后,自己试着画一画,背一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练习归纳段意。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瞧,它们是谁呢?(老师贴图片,老师相机板书陶罐和铁罐。)你们可别小看这两只罐子,他们还会说话呢?听,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2、学生表演。铁罐:你敢碰我吗?(铁罐两手叉腰,准备碰陶罐)陶罐:不敢。(陶罐一边摇手,一边后退)
3、(老师分开陶罐和铁罐)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陶罐和铁罐》。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来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3、学生发言。
4、师小结。(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5、谁来说说“奚落”是什么意思?(奚落: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铁罐凭什么来奚落陶罐?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认真读1—9自然段,分别把铁罐和陶罐说的话画记下来,并用心地读一读。
2、铁罐对陶罐说了些哪些话?(cai相机出示句子)
3、从铁罐讲的这些话来看,可以知道铁罐性格为人怎么样?(铁罐傲慢、无礼、狂妄、不友好等)
4、铁罐如此傲慢无理,气势汹汹,陶罐生气了吗?他是怎么回答铁罐的,把陶罐说的话读一读。
5、从陶罐讲的这些话来看,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为人呢?(陶罐谦虚有礼、对人和善、友好、不自卑)
6、是呀,陶罐和铁罐的态度和性格截然不同。下面老师请同学们邀请自己最要好的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分别要把铁罐傲慢、无理、气势汹汹,陶罐谦虚有理,和善友好的语气读出来,在读好的基础上还可以配上动作来表演。
7、自由练习。
8、指名上台戴头饰表演。
9、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10、同学们表演的真棒,真是惟妙惟肖。
11、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陶罐被铁罐碰成了碎片了吗?(没有)那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读快速朗读10—17自然段。
学习10—17自然段。
1、陶罐是什么样子?(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板书:永久)。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高兴、惊讶)为什么人们这么惊讶和高兴呢?(因为陶罐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从哪可以看出他们很惊讶、高兴?找出人们说的话,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读。
4、陶罐听到人们赞美他,他是怎么说的?
5、如果此时铁罐在旁边,他听到陶罐说的这番话,他会怎么想,会怎么说呢?
6、可铁罐听的到吗?铁罐到哪去了呢?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
7、什么是氧化?老师出示一根生锈的铁钉加以说明。(铁的表面遇到氧,慢慢地生锈,生锈的这一层就会脱落,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
8、假若很多年前,你就是国王御厨中的勺子、叉子、刀或者是御瓶,听到陶罐和铁罐在争吵,你会怎么样劝说铁罐呢?
9、同学们说得很有说服力,真是棒极了。请大家想一想,原来我们学过哪些课文,也说明了不要骄傲要取长补短的道理的?(《骄傲的孔雀》、《美丽的公鸡》、《骆驼和羊》等)
10、那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像铁罐这样的人吗?你又会对他怎么说呢?我们身边有像陶罐这样的人吗?请你说说看。
11、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老师希望有像铁罐这样的同学可要改正缺点,不要骄傲,不要讥笑别人,要懂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板书:
铁罐陶罐
骄傲自大谦虚不懦弱
氧化永久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教案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①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②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③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④全班交流。
⑤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②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③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