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的科学教案优秀8篇
想要写出优质的教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写一份教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冰的科学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冰的科学教案篇1
设计意图:设计水是孩子生活中最常见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水,而“水”中也蕴
藏了许多的知识。“抓住孩子周围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是《纲要》中所要求的,也是最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本次活动。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
1、“水”的字卡、两个玻璃缸、米、水、盆、小桶、小筐、玩具。
2、每组一份白糖、盐、果珍。
3、人手一条毛巾、半杯水、吸管。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以字宝宝“水”引出活动主题。
提问:“水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寻找水的秘密。
2、(1)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教师出示装有水和米的玻璃缸进行演示,引导幼儿发现水是无色、透明的。
(2)第二个秘密:水是会流动的。
第一步:教师用带有小洞的小筐装水,引导幼儿发现水是流动的。
第二步:请幼儿玩玩具,自己动手操作并感受水的流动。
(3)第三个秘密:有些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请幼儿选择糖、盐或果珍放入杯中并搅拌,引导幼儿发现它们在水中是可以被溶解。
3、教师总结水的三个秘密。
4、教师提问:“水”的作用?并渗透环保教育和品德教育,让幼儿从小懂得保护水和节约用水。
冰的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冰的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环境准备:体育区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
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站稳 ?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再次提出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就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
4、 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延伸活动:
区角里投放纸张。瓶子。盒子等其它材料,让孩子尝试实践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冰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兴趣观察风和云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
2、初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各个不同的部位,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和风的大小,并体验风和人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有关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有关天气的图片
1、图片上你看到有哪些风?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到户外找一找风在哪里;
(1)用眼睛找风,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如小草在摆动,树叶在摇动,衣服在飘动
(2)用自己的身体 找风:如头发飘动起来,脸上有点凉。用自己的耳朵招风:区别不同的风声。
二、讨论: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风,害怕什么样的风?
三、和 风爷爷做朋友
1、老师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
2、幼儿开始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四、延伸活动:
1、谈话活动:谈谈远足活动后的感受
2、远足时的安全事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冰的科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冰的科学教案篇6
活动准备:
1.视频2.彩绳1根、正方形、圆形"饼干"若干。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圆分成相等的两份 。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发展观察和比较能力。
3.萌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你们在看故事的同时,想想两个问题:
(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看完故事,师: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两只笨熊在分面包。
师:后来呢?
幼:被狐狸吃了很多。
师:总结:哦,他们没有分成大小一样的面包。
2.师:老师这里有一根非常漂亮的彩绳,谁能来帮老师把这一根长绳分成长短一样的2段呢?
幼:就从中间剪。
师:好,那你来操作一下。
幼指着绳子:就是这里。
师:你用手比划,老师来剪。
幼:随便指个地方比划剪。
师:把绳子折起来问:这样是一样长吗?
幼:不是。
师:那怎么样剪才能剪成一样长短的绳子呢?
幼儿再次尝试。
师:你是怎么把它分成相同的2段的.呢?
幼儿说完教师总结:两端相对,从中间对折就可以把一根彩绳分成2根长短一样的彩绳。
二、操作过程圆形:
今天大黑和小黑熊没有吃到蛋糕,老师这里有1个圆形饼干,想把它分给大黑和小黑,但是该怎么分才能把一个圆形饼干分成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的两半?
幼儿进行操作。
师:这两半大小一样,形状相同吗?
幼:是的。
师:你是怎么观察他们是大小一样,形状相等的?
幼儿说完教师总结:从中间对折,分开的两个形状能完全重合。
师:引出2等分的概念:二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相同,形状一样的2个部分。
三、活动延伸:
幼儿探索将不同的图形进行2等分,进一步感知2等分的含义。
正方形:对折可以得到2个长方形(请幼儿演示)教师请幼儿继续探索还有什么办法?(有一块正方形的饼干,但是两个熊宝宝都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怎么办?)
四、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经验分享、交流。
冰的科学教案篇7
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一个实验:往浅碟子里放入水然后放在阳光下,观察碟子里的水量变化。通过这个实验引出水蒸发成水蒸气的概念。第二部分先是分析水在什么情况下会蒸发得更快些。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蜡烛加热汤勺中的水来进行实验。第三部分是讲水蒸气又会重新凝结成水,并通过实验“把冷烧杯倒扣在热水上”进行证明。最后根据这个知识点来解决上一节课的遗留问题: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的原因。根据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环节二:实验探究,加快蒸发,环节三:静态观察,发现凝结,环节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环节五:课外延伸,回归生活。下面我进行具体的展开介绍。
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
为什么说是“动态观察”呢?因为在上这一堂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观察一块湿手帕上的水的变化,分时间段进行记录:5分钟、30分钟、2小时、第2天早上,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一次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收获一定很多,所以一上课,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许多学生说手帕慢慢变干了。然后我接着提问那么手帕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我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说水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时我顺势引出蒸发的概念: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蒸发。
学生对于水蒸气肯定很好奇,这时候我再请学生把这块手帕重新打湿,观察一下湿手帕上的水蒸气,可以用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可是为什么啥都没有观察到呢?这个时候我再请学生比较一下水和水蒸气,这样就可以直接地把水蒸气的特点总结出来了: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个环节是我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添加的,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明确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深入的了解水蒸气。
然后请学生举举生活中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现象,学生说湿衣服慢慢变干,下雨过后水洼里的水会慢慢变干,洗了的头发会变干等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探究,加快“蒸发”
水会蒸发成水蒸气,那怎样能让它蒸发得快些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会想到可以用风吹,用太阳晒,用火烧等方法,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让汤勺里的水在短时间内蒸发,我们选择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课本中是用蜡烛进行加热,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有三个问题:第一,点燃蜡烛会浪费很多时间;第二,蜡烛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第三,蜡烛加热会产出很多黑烟,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我们选择酒精灯,方便而且可以保证实验效果。实验记录单我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让学生观察的更仔细,分成三步记录:刚开始我们发现水中有很多小泡泡,水面没什么明显的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水中有很多大泡泡冒出,水变少了;最后我们发现汤勺里的水没有了,都蒸发成了水蒸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加热可以加快水蒸发成水蒸气。
并且表格最后我加入了一栏“加热中我们还发现了汤勺中的水面上方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亲眼目睹“白汽”现象。
三、静态观察,发现“凝结”
水会蒸发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那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许
学生会说可以重新变成水。“那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水蒸气变成水?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实验试试看。”然后进行小组实验:将一只冷烧杯倒扣在热水上,观察烧杯底部的变化。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可以发现烧瓶底部出现了小水珠,得出水蒸气可以重新变成水。
那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什么?先不急着回答,我拿出准备好的热烧杯放在热水上,请学生观察,发现热烧杯底部没有水珠。通过这样的对比,再请学生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得到答案: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也相应的突破了。
这个时候再来解决上一节课遗留的问题: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由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外壁形成的'小水滴。
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
该环节重点分析第二个实验中汤勺水面出现的“白汽”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烧水时水壶口也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么这种“白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这个“白汽”是看得见的,说明它不是水蒸气,因为在前面的知识点中讲过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白汽”应该是水。那这个水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再来分析下,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水壶口中的水在加热后会有很多水蒸气跑出来,这些水蒸气温度很高,遇到的外面冷的空气后变成了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汽”。这样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再加上深入的分析,这样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也突破了。
五、课外延伸,回归“生活”
本课最后我出示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家里的墙壁上、地面上会有很多“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请学生课后继续查资料研究,让他们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展现科学!
冰的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一年既可以分为12个月,也可以分为四季。
2、幼儿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图片能说出四季的相应特点3、幼儿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教学重点:
能清楚了解12个月所对应的季节。
教学难点:
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说出四季的特征。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12月的卡片、具有四季明显特征的大自然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熟练掌握1~12这12个数字,并基本了解一年有四季之分。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年妈妈和她的12个宝宝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年妈妈,我有12个宝宝,为了好记,我给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取了一个'月'字。第一个宝宝叫一月、第二个宝宝叫二月、第三个宝宝叫三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其余几个宝宝叫什么名字呀?"(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其余的月份)幼儿:"四月、五月、六月、七月……"老师:"我的宝宝们喜欢三个三个地待在一起,每三个宝宝喜欢同一种颜色,我们来看看他们喜欢的`是哪些颜色吧!"(引导语:"小朋友们这是哪三个宝宝啊?"、"看看他们喜欢的是什么颜色呀?")
二、一年妈妈给12个宝宝分房间老师:"我呀有四栋房子,分别取名'春屋'、夏屋、秋屋、冬屋,我根据宝宝们喜欢的颜色,先把这四栋房子刷成了绿色、红色、金色、白色,这样3月、4月、5月放在绿色的春屋里,可是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不知道春屋里该放些什么东西呢?小朋友能不能来帮我想想这个问题呀?"(幼儿回答"刚刚发芽的小草可以放在里面"、"还有风筝也可以放在房子里"等,)教师依据四季依次提问,比如"我们来看看6月、7月、8月宝宝该住那个房子里呢?房子里又该放些什么呢?大家注意哦,他们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刷成的房子住哦!"
三、回顾问题一:"小朋友们现在是几月份啊?",
幼儿回答问题二:"这个月的宝宝喜欢和哪两个宝宝住在一起啊,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颜色,住在哪个房子里啊?房子里有些什么啊?"(让幼儿回答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问题三:"谁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房间呢?你为什么喜欢那个房间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