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优秀事迹材料5篇

时间:2024-09-13 12:05:24 分类: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的撰写需要真实客观,有助于认清自身优缺点,写事迹是一种动力,激发我们勇敢面对挑战,追求卓越,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军人优秀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军人优秀事迹材料5篇

军人优秀事迹材料篇1

吴维天,男,2004年12月 高中毕业后来到了武警河南省总队,光荣的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一员,2006年服役期满退役。现就职于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部队特殊的经历和环境磨练了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培养了他严守纪律、服从组织、坚守责任的优良品质。从部队到医院,他以军人的优秀品质,迅速完成了从一名军人到120驾驶员的转变。

千锤百炼,在部队是优秀战士

在服役期间,他积极参与各项政治学习,刻苦训练。新训结束后分在了机动中队尖刀班。在尖刀班就要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要经常参与各种警卫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2005年参与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司母戊鼎在殷墟博物院展览期间的守护任务;2006年圆满完成颛顼帝喾二帝陵的重要警卫任务,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

严于律己, 把工作岗位当成战场

从部队复员后,他被分在了120驾驶员的岗位。到了医院后,他虚心跟老同志学习驾驶技能,确保安全快速的完成任务!他始终把每次出任务都当成是一次紧急集合,晚上睡觉时永远是把衣服整理好放在床边,确保随时出动。他说虽然岗位变了,但这个岗位对他来说更是一种考验,人命关天,早一点到达现场,也许就能挽救一个人的性命。所以必须争分夺秒,把工作岗位当成战场,打赢每一场战争!从工作到现在已经参与救治患者近3600人次,安全行驶12万公里,参与各种急难险重及上级安排的各类重大 活动医疗保障200余次。

行驶在”战”疫路上的 “逆行司机”

在抗击新冠疫情这个看不见硝烟的的疫情防疫战上,疫情就是命令。疫情防控战打响后,所有驾驶员全部待命。尤其做为一名退伍军人还在家过年的他更是取消休假,身先士卒,坚守岗位,以最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去执行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彰显了一名军人和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疫情虽然残酷,但他毫无半点惧色。转运通知就是冲锋号,在检查确认防护到位后,迅速赶到目的地,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他和同事们毫无怨言为责任和使命及时出发“战”疫。120车司机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也让他们备受煎熬。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而且在驾驶座狭小的空间里,也不能大幅度活动。更具挑战的是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容易受到鼻孔的潮气影响而起雾,特别是在晚上驾驶车辆过程中容易看不清道路,这些都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他最终凭着丰富的驾驶经验一一化解了。

在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救护车司机的他肩负着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转运重任,每次执行完转运任务返回卫生院后,顾不上喝水、吃饭,就要立即对车辆进行喷杀以及打开紫外线灯进行消毒,避免转运下一位人员时出现交叉感染,同时反复检查确保救护车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并按流程对个人进行消毒,做好自身防护工作,齐心协力筑牢“防疫墙”。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经常是下了夜班,又协助社区做为志愿者在小区门口执勤排查出入人员。

他说,追寻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党的教育培养了我,是火热的军旅生活磨砺了我,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部队的锤炼,没有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我将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继续发扬复退军人的风格,浓笔书写当兵人的历史,以实际行动回报军队、奉献社会、报答党的恩情。

军人优秀事迹材料篇2

任__,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参军,1988年退役。现任__县__镇一街党支部委员,__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心就是情?

“度过寒冬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对于3岁丧父、13岁辍学的任__来说,是最懂得生活艰辛的。平淡的日子是舒坦,但“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每每见到街头的贫困群众、见到还在农村生活的战友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状态,任__心里总不是滋味!七年的军旅生涯,部队大熔炉的锤炼,总让他感到自己得为大家做点什么才行,得有点社会担当才行!

在2012年底的一个晚上,躺在床上的任__辗转无眠。偶然浏览到“__县吧”,看到原县医院因设备、管道陈旧,再加上服务管理上不去,卫生脏乱差,就医群众意见很大、反应非常强烈。医院领导有意改善这种状况。看了这则消息,他心里翻腾开了,“这是个机会,我得去试试!”。虽然已是深夜了,但他立即拨通了战友刘占利的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哥俩一拍即合,聊了很多的想法。

使命就是担当

说干就干。天亮后二人就去找县医院的领导,表达了自己想承包医院物业管理的想法,并表示一定想办法办好。医院领导正有改变医院卫生状况的想法,看到他们的决心,答应他们先试试看,但前提是必须有资质。这下,老哥俩犯难了,光注册资金就得50万元,再加上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得60多万元!

没资质就成立自己的公司,没资金就想办法筹措。有了方向就动手干,医院的保洁工作,先由几个战友干着,工资先由个人垫着,启动资金由大家一起想办法。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跑手续的难题解决了,50万的注册资金也凑齐了,2012年4月1日,__县__物业公司终于正式运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打拼,__物业公司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在短短八年多时间里,任__和他的战友、朋友,一起组建了__物业、__电子、__保安、金诚劳务等几个公司,业务范围遍及张家口市各个县区,均以“满意百分百,服务百分百”的服务宗旨,赢得了客户的普遍好评。

信念就是未来

公司形成规模、步入了正轨,任__和战友开始考虑如何回馈社会。为此,他们在__总公司和各个分公司都明确规定:同等条件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同等条件优先录用困难下岗职工;公司内部奖励优先向退役军人、弱势群体倾斜;员工遇突发变故公司管理人员要带头捐赠。几年来,任__个人共捐赠人民币5万多元。

为增加退役军人及家属就业渠道,经多方争取,在公司不盈利的情况下,从张家口霖辉物业“挖了”18个岗位,安排保洁、保安人员,其中退役军人及家属占了一半多。几年来,__公司创造就业岗位350余个,先后安排50多名退役军人就业。

军人优秀事迹材料篇3

张敬云,中共党员,邯郸市曲周县人,1972年12月参军入伍,1976年12月退役,现任槐桥乡小弟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全省“百姓喜爱的好官”、河北省造林绿化标兵等称号。

一门心思治“空心村”。在过去,小弟八村基本上户户都有多占的宅基地,新房盖在外,旧宅村中闲,闲置的宅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想要收回那可是难上加难。为了早日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着村“两委”一班人到国土部门询政策、找依据,进家入户量面积,并说服妻子率先退出了自家多占的1片宅基地,随后,他又动员“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亲属带头退回宅基地20多片。有政策可依,有榜样先行,仅用了27天的时间,全村就收回多占的闲置宅基地100多片,拆除旧房近千间,腾出土地百余亩。初战告捷后,他又奔走于城建部门,聘请专家绘制村庄建设规划,动员规划区外的村民回迁,统一在村内空闲宅基地上建房,填补“空心村”。对不宜开发的闲置零散宅基,见缝插针,植树补绿。“硬骨头”再硬,也最终被他一口一口嚼碎了。闲置的宅基地盖起了新房,荒废的院落植上了新绿。正是凭着他的一股倔劲,才让村子有了今天“街直、巷宽、村绿”的美景。

全心全意育致富林。“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干部才是党的好干部”,这是张敬云一直坚守的做干部的准则。两年里,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育成了第一批树苗,销售纯利润10余万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仅一年的时间,全村就有70余户群众干起了育苗。张敬云乘势借力,回填了村边的20多个窑坑,建成首批140亩的林地,并与刨花板企业达成“订单商品林”协议,发展订单林业。随后,发展速生林1000余亩,植树20万株。为延长育苗产业链条,他又成立了苗木公司,建苗圃1000多亩,培育观赏、经济树种56种。如今,村集体年收入130多万元。

踏踏实实建新民居。建新房,对于农民来说是件大事。小弟八村原有的老房有的突出一截,有的缩回一丈,布局零乱,样式各异,严重影响了村容美观和群众出行。张敬云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村庄建设。经过商议,聘请专家制定村庄规划,实现了街巷、宅基和房屋规格统一,形成了宽街道、多绿地、大住房、小庭院的格局。村里有户群众私自盖了一个超过尺寸的小车棚,影响了村容整体美观,村干部几番到家做工作做不通。见此情状,张敬云的倔劲一下子被激起来了,“你倔,我陪你倔到底。”早上端着饭,上午地头前,中午见一面,晚上走一遍,就这样连续跑了五天,直到那户群众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主动扒掉了违建的车棚才罢休。就是这样一个人,凭着这样一股倔劲,才让小弟八村有了整齐划一的新民居,让群众有了幸福和谐的新生活。

如今的张敬云依然在他的林地“战场”上战斗着,也依然是人们心中的“大老倔”。他用行动取信于民,用实绩回报群众,他的倔不是桀骜不驯、不可一世,而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干部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信仰的执着与坚守。

军人优秀事迹材料篇4

“请放心,这件事情我们会回去研究,一定给你们一个说法。”2018年9月24日,退役军人、琅琊区__局办公室主任主任余传晴在太平村拆迁户王某家回访时郑重承诺。这是他第四次和相关单位来处置征地拆迁__事项。让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得到解决,让群众“急难愁盼”事不再心存纠结是余传晴办事的原则之一。

3年来,每年出勤300天以上;接待的上访群众超过180人次,处理的案卷90余件……余传晴任职以来,成功调解的各类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苗头事件80多件,全区__总量和人数、矛盾纠纷量整体下降,__案件办结率稳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化解纠纷的“好能手”

2016年初,家住营房社区的刘某为建房屋申请宅基地曾向相关部门多次申请未果,致使他反复致信到国家__局,成了__“老户”。得知此事后,余传晴立即深入刘某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并走访周边群众、调阅该案档案、约谈刘某,迅速查清了刘某的__诉求。通过多次交流后,刘某认识到自己在规划区范围内申请宅基地虽然合法,但是反复缠访、闹访却是违法的行为,自此他表示将主动配合__案件的化解工作。余传晴一边询问__人的困难,一边也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在相关部门的碰头会中与相关部门领导共同研究通过了安置解决刘某住房问题的处理意见,并向区委、区政府和市__局汇报案件化解工作的进展情况。经上级部门同意后,他立即推进化解措施的具体落实。在本案化解过程中,余传晴多次到原市房产局为__人协调房源,并鉴于__人常年生病,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他向相关部门反映了__人的真实情况与生活的艰难后,帮助__人解决了部分安置房费用,并带__人多次实地挑选房源,直到__人满意为止。

爱岗敬业的“__官”

在同事眼中,余传晴是一本“活字典”。处理矛盾纠纷时法律法规的条款信手拈来,全区有哪些矛盾纠纷、__的基本情况如何,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厚厚的一叠笔记本,里面抄录着各种法律法规。他说:“我们处理的纠纷涉及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不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就寸步难行。好记性是逼出来的。”

从2016年任职起,余传晴从没请过一天假,加班加点是常事。2017年,南门中心发生一起纠纷,当事人直接打来电话说:“我就要你亲自下来处理。听说你办事公道,我看你如何处理。”此时已是晚上19时,正在吃晚饭的余传晴二话没说,放下碗筷赶到现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依法依规调解,矛盾当晚平息。当事人说:“你办事公正,我服你。”

余传晴还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分片“三包”,即包情报信息收集、处置,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包群体性苗头事件及非正常上访苗头事件的平息处置。通过落实__工作责任,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被平息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爱民如己的“贴心人”

余传晴常说,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不算大事。他的手机里存有许多上访群众的电话号码,许多群众也有他的手机号码,群众有了问题一个电话找到他,他都不厌其烦一一记录。群众一个电话、一次来访,他都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解决。早在5年前,区政府大院经常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滞留在政府上访,甚至咒骂不断,很多人误以为是疯子,其实他是20多年的老上访户。在区政府机关上班的人员,没有人不知道其人其事的,确实有点“难缠”。其多年来经常越级赴省到市上访,反映的问题超过20多个,大都是邻里纠纷类,属一种“老王不高兴一村、一村不高兴老王”的人。余传晴接访中了解到宋某年龄大、与儿子妻子关系紧张、生活困难等情况后,非常同情,决定从解决其实际困难着手,以情感化。他多次到其所在的街道社区为其求援筹措资金,帮其女儿上学入托,解决住有所居困难,并帮助解决用电用水问题。

军人优秀事迹材料篇5

“服役时,忘我训练,不畏艰苦;退役后,本色不褪,勇当先锋”,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上海却面临着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这些日子在战“疫”路上涌现出了很多的人和事,他即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位民防人,他的事迹深深鼓舞人心,凝聚社会的正能量,燃起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李锋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李东来是一名退役老兵。

李锋同志1995年入伍,服役期间多次立功受奖,2008年转业至上海市奉贤区民防办公室工作,多次被区政府评为嘉奖和优秀共产党员。22年党龄的他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疫情集结号吹响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加入到抗击疫情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为社区的千家万户建立起防疫的“保护伞”,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志愿者的担当。他说:“我是以一名退役军人,若有战、无召也必回,在疫情面前永不退役。”

我是党员,我来报到!一位胸口贴着党员志愿者写着“李锋”的“大白”出现在小区各个现场。他的工作职责是维持现场排队秩序,协助医护人员对小区做抗原检测,帮助群众在“健康云app”上预约检测和打开随申码核酸系统,并现场扫码操作。“没登记的先扫码登记,登记完的准备好。”“大家请往后退,保持2米间距。”负责维持核酸检测秩序的李锋,不知道重复喊了多少遍,嗓子都疼得发不出声。每当遇到随意插队的群众,他总会第一个上前劝说,保证现场秩序不乱。人手不足时,他就变成多面手,哪儿有需要他就到哪儿帮忙。几天下来,社区干部都对这个志愿者有了深刻印象,社区书记评价他说,“他真有党员样儿,能带头、敢发声、有态度,是我们社区抗疫队伍中的主力队员。”

志愿者“暖心”,让老人安心下楼俯身蹲下,背上老爷爷,双手紧托,小心翼翼走下楼梯……今天,在小区的核酸检测点出现了温暖一幕,志愿者李锋“全副武装”,背着一位论虚岁已是百岁高龄老爷爷下楼,坐上社区准备的轮椅,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完成核酸检测,引得现场人员纷纷点赞。“谢谢你,志愿者,你真的太辛苦了!”激动地道谢。老爷爷年岁已高,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房,下楼做核酸检测是个难题。检测完回家的路上,老人家谈及近期的防疫工作表示一定会全力配合,努力做疫情防控的模范与表率。志愿者李锋表示作为抗疫党员志愿者的冲锋兵,我必定满腔热血、恪尽职守完成任务。

他早出晚归,每天忙碌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吃上饭,爬楼送物资,微信运动步数已不能承载他的工作强度。因超负荷的工作,加上整夜头疼失眠,他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同事们劝他歇一歇,而他却说在疫情面前,我们的工作片刻不容懈怠,“如果牺牲我一点点的时间,能换来社区的安定,值得!”他脸上深深的勒痕和汗水,这就是一名志愿者枕戈待旦的坚守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忘我,他以一名民防人“冲锋在前”的军人形象感动着社区的居民们。

如今,上海疫情正处于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关键时期,他表示将坚守一线,与医护人员、街道工作人员并肩作战,助力上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

《军人优秀事迹材料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