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的先进事迹7篇
通过写事迹材料,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成功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和不屈的意志,事迹材料是为了展示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积极精神和价值观,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保国的先进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篇1
通过学习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的人物生平、个人荣誉及事迹视频资料,李保国同志高大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中。
巍巍太行铸丰碑,拳拳之心写忠诚。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农民增收数十亿元??,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把标杆立在我们广大群众和党员心中。
我认为,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学习他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实干担当,不忘赤子之心、不移愚公之志,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首要的是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根基。李保国同志不为名不图利,每年200多天在太行山区“务农”,带动10万农民靠创业甩掉了“穷帽子”,自己却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始终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在李保国同志的价值坐标中,为党尽责、为民造福,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最大幸福所在。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始终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公与私、得与失、苦与乐等人生考题中经受住考验,作出正确选择,让有限的生命拓展无限的境界,放射永不褪色的光华。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重在强化宗旨意识,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李保国同志曾经多次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我只图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点过上好日子”??质朴的话语,饱含李保国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激发出为民奋斗的不竭动力。李保国同志用技术成果帮助山区农民发家致富,被誉为“科技财神”,带动了一批批师生投身科技扶贫。他去世后,乡亲们千里迢迢赶来为他送行。群众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奖励,群众的幸福就是奋斗的目标。一个共产党员不管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求,就能扎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关键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大知识分子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李保国认准“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学识发挥到科技扶贫的实践之中,走出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新路子,深刻昭示只有把科技创新和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绩。李保国同志白天跑山头,晚上查资料,一辆车5年时间就在山区和学校之间跑了19万多公里。“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我们要啃下改革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就需要这种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劲头,像愚公移山那样勇毅笃行、奋斗不息。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篇2
学习李保国同志,我们要做到为民服务,身体力行。
李保国每年200多天在山里当农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总是风尘仆仆,他给山区播散下了绿意和生机,把群众引上了致富路,却给他自己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积劳成疾,猝然长逝。和他的付出比起来,我们平时做的真是微不足道,和他的实践比起来,我们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也许做不了他那样伟大的事业,但我们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做好每一项平凡的'工作,竭尽全力办好群众期望的小事、急事,解决好困扰群众的麻烦事,在你看来的小事,对群众来说就可能是“绕不开的路,迈不过去的坎”。勿以善小而不为,日积小善,经年累月,养成主动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习李保国同志,我们要做到刻苦钻研,身体力行。
李保国曾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刻苦钻研,就需要安下心来,专心致志,并痴迷其中。我们要成为各自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就需要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干到底,特别是对工作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不要有畏难情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下大功夫钻研,吃透情况、找准病根,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才能常干常新,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
学习李保国同志,我们要做到淡泊明志,身体力行。
“不为钱来、不为利往,我是来帮农民脱贫致富的,不是来追名逐利的!”我们学习李保国,就要像他那样保持一颗淡泊心,看淡名利得失,不把工作经历当作“镀金”,不热衷于设计个人升迁“路线图”;保持一颗奉献心,自觉把自己融入组织、奉献于党的事业,敢于吃苦、不怕吃亏,对于他人的工作多些帮衬、多些鼓励,甘为人梯、甘当绿叶,一切以事业为重;保持一颗进取心,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静下心来学习、扑下身子干事,不为杂念所左右,宁静致远,追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篇3
年幼时,读到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常常会想,能如齐景公般俯下身子,为群众服务,那是怎样的情怀呢?
几个月前,听说了李保国教授一些报道,尤其是在看到作出的重要批示后,才开始认真了解这个其貌不扬的老教授的相关事迹,才真正领会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这一荣誉背后那沉甸甸的付出,也真正感受到了那“甘为孺子牛”的博大情怀。大学毕业,李保国放弃了留校任教的城市生活,走向了条件艰苦的太行深处,把百姓需要作为努力的方向,毅然扛起了改造太行荒山的责任,扛起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白天爬坡过坎看果树、查现场,晚上挑灯夜读看数据、做研究,35年如一日。若不是把真正把群众放在了心坎上,又怎能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呢?李保国坚持以“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居,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不畏挫折,不惧困难,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他几乎每天都在路上奔波,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甚至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在石家庄、承德等多地都留下了他奔波忙碌的身影。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挂在心上,才让他不顾工作环境恶劣,不顾身体严重透支,执着坚持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前线。
数年来,李保国全身心投入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果农富了,幸福的味道喜上眉梢,可即便如此,几十年来,李保国从未拿农民和企业任何报酬,更不考虑占股份的“美事”。他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帮农民脱贫致富的”的初心,也践行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愿做太行山上的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老教授走了,他的精神却永远的留在了太行山脉,乃至更多人的心中。李保国以多年来的坚守,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内涵,彰显着“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感,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做了最为生动的典范。愿广大党员干部能以李保国教授为榜样,一心一意为人民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早日脱离贫困,早日实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全面小康。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篇4
李保国,男,1958年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xx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xx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雹土壤瘠雹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
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每天起早赶晚冒着隆冬寒冷的西北风,不顾满身寒霜、泥土和挂衣服的鬼针刺,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完成“干旱丘陵岗地核桃高效栽植技术”、“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选育”等研究课题,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
20xx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20xx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主要从事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先后培育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典型——邢台县前南峪村、全国科教兴村先进典型——内丘县岗底村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打造了“浆水”牌板栗、“富岗”牌苹果和“绿岭”牌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他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他主持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太行山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其中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篇5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篇6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余10万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宏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篇7
巍巍太行山,见证了他的辛劳付出;悠悠泥土地,诠释了他的无私品格。在李保国身上,我们见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名字,他的事迹,深深地烙入了人们的心中,勉励着无数党员干部,做一个无私无畏的干部,去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价值。
在李保国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崇高而不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无私奉献的付出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他呼喊“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躯,宿夜为太行人民奔波操劳;他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一起让140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让10万农民脱贫致富。他不仅让荒山
挺立起绿色的希望,也让太行的百姓看见了光明和未来!李保国同志之所以深受人民爱戴,就是因为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就是因为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全心全意当人民公仆。我们学习弘扬李保国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多办利民之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无私奉献的付出精神。“我是来帮农民脱贫致富的,不是来追名逐利的”。李保国同志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他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勤政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李保国精神的鲜明特点。我们学习弘扬李保国精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
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年里行程4万公里,他不畏艰苦,不惧风险,迎难而上,用脚步丈量出从贫困到富有的距离。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正是需要我们学习弘扬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作为共产党员,都应该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反对铺张浪费,抵制奢靡享乐之风,为党和人民多干事情,多做贡献。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有这样一段话很引人深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象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象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象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焦裕禄同志的这段话,用来形容李保国同志贴切而恰当,他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共产党员的人生写照,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无悔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如李保国同志一样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党员的伟大精神!李保国同志,是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他象松柏,常青常绿;他象柳树,荫蔽后人;他象泡桐,奉献一生。我们当代领导干部,就要做李保国式的党员,让自己也成为百姓心中能顶起一面旗撑起一片天的优秀共产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