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旗手心得6篇
每一次心得的整理,都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深刻回顾,当内心有了很多收获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写好心得体会,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护旗手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护旗手心得篇1
3月22日10时30分,济南市粟山殡仪馆,送别她的人们手捧鲜花,神情肃穆。
此时,黄海畔的山东威海,疫情初步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同来支援的战友踏上归程。然而,就在这胜利的前夜,为了胜利奋战11天的女医生白晓卉,不幸溘然长逝。
幼子失去了慈母,老人失去了女儿,学生失去了导师,团队失去了头雁……一切来得如此突然。
突然间,她的生命定格在海边的风雪中,她的故事流传在温暖的春风里,她的名字铭记在大家心里。
突然间,人们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她奔波辗转在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抗疫前线。从天边到眼前,她原来守护着无数人。
拂晓离去
白晓卉生前是山东省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队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3月19日凌晨3点,白晓卉最后一次从威海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交班离开。从3月9日前来支援威海疫情防控,11天内,白晓卉已和同事一起奋战了多个夜班。
3月7日,威海出现本土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数量不断增多,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出现,传染源头尚未查明……疫情形势严峻,威海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样本检测压力骤增。
山东紧急抽调多支核酸检测队伍前往威海。作为支援威海疫情处置省直检测队领队兼一组队长,白晓卉带着团队在9日凌晨4时抵达,10个小时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布局、调试仪器设备和试剂装配工作。
白晓卉长期从事分子诊断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担起了检测核酸样本的重任。
医学检验师,是距离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的一群人,也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面对无形的“敌手”,周身密不透风的防护是基本装备。
闷热的防护服里三层、外三层,戴着护目镜,脸上全是压痕……“大家经常工作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就为了减少穿脱全程防护服次数,避免浪费时间。”和白晓卉一起去威海的同事、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技师吴晓本说。
早一分出具检测结果,就能为遏制病毒传播早抢出一分先机。检测队员轮流倒班、昼夜不停,歇人不歇机器,一个班次下来已是精疲力尽。身为队长的白晓卉,还要梳理总结当日工作、调度补充试剂耗材、优化提升流程效率。
“普通队员尚能通过倒班连续休息10个小时,她可能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白晓卉的同事这样说。
据初步估算,3月9日至20日,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共完成近11万管样本检测。这些样本覆盖人群约100万人次。随着样本的不断检出,威海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总体稳定,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快要迎来胜利曙光的时候,意外突然降临。
19日凌晨返回驻地休息的白晓卉,中午还与同事一起吃饭。“白老师那天下午还在师门群里提醒,我们得开组会了。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白老师却一直没有上线。”白晓卉的硕士研究生王榕榕说,“她一直惦记着大家的论文进展,我还给她发了上课的视频链接。”
或许是老师临时有任务?或许是老师罕见地忘记了?学生们没有多想。直到20日,噩耗传来,老师因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临床专家初步诊断死因系心源性猝死。
检测队入住的酒店,离海边只有数百米。本来,她计划等解除隔离,约着同事好好看一眼大海。
3月20日,春分节气,本应是春光正好、生机勃发的日子。
洁白如卉
眉眼弯弯,笑意盈盈。大家都说,工作中的白晓卉活力满满,经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生活里她又乐观热情,积极向上。
“你看她大大咧咧的,说话豪爽,但是做起事来非常细心。研究生的时候,我们整天泡实验室里,晓卉看我们很枯燥,就给大家唱个歌,活跃气氛。”回忆起白晓卉,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技师邵春红说。
还在读研的时候,邵春红和白晓卉曾一起帮人搬家。她很有心地在每个家具上贴好纸条,提醒注意事项。
“一方面很开朗、不拘小节,但是做起事来,能把每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包括后来工作中也是如此。有她在,我们就心里踏实。”邵春红说。
有次,邵春红和同事要撰写国家级课题的申请书。白晓卉积极协调为这支团队争取到了3个月的科研假,还就近腾出一处僻静场所,让大家静心工作。
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孙志坚说,白晓卉业务能力很强,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是医院培养的后备学术带头人,曾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学术论文摘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白晓卉带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奋战在一线。
2020年6月,白晓卉率队前往北京新发地市场支援,48小时内紧急改造符合要求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创下“山东速度”;20多天后,她带队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完成了20多万人份的核酸检测,还对当地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开展9天的培训,培养60多名业务骨干……
2024年1月,河南发生疫情。白晓卉再度领衔出征。6日凌晨5点,她与同事携仪器设备从济南出发;7日凌晨2点,队伍就完成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试剂装配调试工作。
高强度的工作成了家常便饭。和白晓卉同去支援河南抗疫的同事、博士研究生王泽筠说:“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没有在正常饭点交班,都是跨着饭点进行交接。”为协调保障核酸检测,白晓卉曾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未能休息。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我们总感觉她的时间好像更多一些。我经常问她,你的精力怎么这么旺盛,你不累吗?她就笑笑不说话。”王泽筠红着眼圈说。
同事眼里,白晓卉对工作一丝不苟。邵春红说:“有时候,深夜标本送来了,就得熬夜做分析,但晓卉没有怨言,经常看到她的小孩在实验室里学习,她就在一旁工作。什么困难,在她眼里都不是事,都能应付、化解。”
同事们说,白晓卉是“小太阳”,温暖着大家;也有人说,她是洁白的花卉,带给人春天的芬芳。
护旗手心得篇2
3月22日上午,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
李干杰、周乃翔、葛慧君、杨东奇等省领导前往送别并送花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送花圈表示悼念。
告别仪式前,李干杰等看望了白晓卉同志家属代表。李干杰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白晓卉同志的不幸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向白晓卉同志的家属表示深切慰问。他说,白晓卉同志是党的好干部,疫情发生以来,她奋战在一线,用生命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值得全社会学习,我们对失去这样一位好同志深感悲痛。有关部门要做好白晓卉同志的后事处理工作,关心关爱家属生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总结好表彰好宣传好白晓卉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全社会以白晓卉同志为榜样,打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白晓卉同志生前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队长。2020年被授予“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疫情发生以来,她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抗疫前线,创造了改造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山东速度”。作为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队长,她带领检测队承担了繁重的核酸检测任务,3月20日6时45分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在疫情防控一线去世。
济南市、威海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白晓卉同志的亲属、同事、生前友好及各界人士一同前往送别。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一直担任山东医学检验队队长,辗转奋战在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地疫情防控第一线,曾率队创造了48小时改造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山东速度”。在2024年3月驰援威海期间,她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2岁。
决定指出,白晓卉胸怀“国之大者”,毫无畏惧投入防控救治工作,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展现了医务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承诺,是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女性代表。
全国妇联号召广大妇女向白晓卉学习,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永葆初心、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学习她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意志品质,学习她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
护旗手心得篇3
2002年10月,彼时只有24岁的吴蓉瑾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教职工大会上举起手,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展情感教育课试点。
吴蓉瑾说,因为她知道,孩子的情感能力比较弱,若一直积压在心里,会有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她觉得,作为教师,她有责任去帮助这些孩子。
情感教育如何开展?吴蓉瑾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学生们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分享在作文里,长短不限,吴蓉瑾则不给评分,只做批复。这样,学生们一天天都在写,写自己的快乐、烦恼甚至小秘密,吴蓉瑾则一天天地认真批阅回复。在这种往来交流中,学生们的作文越来越有真情实感,一篇篇作文成了他们心情的“晴雨表”,情感教育探索的第一步目标达成。
探索过程中,吴蓉瑾体悟到,爱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上一节情感教育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在平时的所有细节中呈现出来。
后来,吴蓉瑾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把班上一些家长出差、家里老人身体又不太好的学生带回家,给他们做饭、补习。她用真心真情呵护着孩子、感染着老师,让爱传递爱。
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贺春秋现场分享了一个吴蓉瑾与已毕业学生的故事:2019年的一天,爱喝咖啡的吴蓉瑾发微信朋友圈表示开始“戒咖啡打卡”。贺春秋一问才知,是有学生生病了,吃不下饭,影响了身体健康,吴蓉瑾陪她聊天、吃饭,并约定“我喜欢喝咖啡,我把它戒了,你尽可能把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咱俩一起坚持400天。”吴蓉瑾兑现这个美好的承诺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到,“尽管戒(咖啡)的这段日子很难受,但是为了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护旗手心得篇4
年仅42岁的白晓卉生前系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她带领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各个疫情一线战场。他们虽不与新冠疫情患者面对面,却与病毒魔鬼正面交锋。
在北京,她带领山东医学检验队创造了48小时紧急改造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山东速度”;在新疆,她为当地培训了核酸检测人员60余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检测队伍。在河南,她用实际行动助河南打赢疫情阻击战,不管在哪里,她都为当地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苦仗、硬仗。
作为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队长,白晓卉3月9日凌晨4时抵达威海后,即带领4个工作小组,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中。为了尽快遏制新冠疫情发展,核酸检测队每天四个班次不分昼夜不间断工作提高标本检测速度。为了减少穿脱全程防护服次数避免浪费时间,工作6小时全程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常常是一个班次结束后回到房间已经精疲力尽,一觉醒来又再次投入到下个班次的“战疫”中。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奋斗在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第一线。疫情当前,她是普通人,她也是英雄,她将医生的职业铭记于心,夜以继日的奋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这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让人肃然起敬。“作为医生,我愿意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用心守护患者健康。”白晓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承诺。
不忘医者救死扶伤的初心,勇于担当护佑生命的使命。2021年她当选“齐鲁最美职工”。她的“美”,是危急关头的坚定逆行;她的“美”,是精益求精的专业与专注;她的“美”,是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英勇无畏。她的坚守与赤诚、她的果敢与勇毅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
护旗手心得篇5
越是艰险越向前,您勇当抗疫排头兵。作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师,您不是与新冠疫情患者面对面,而是与病毒正面交锋。每次的检测工作都要持续数小时,其间您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在厚厚的防护服封闭下,您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脸上布满了护目镜压痕。做为离病毒最近的人,为了准确的检验结果,您面对种种困难无怨无悔,不断学习最新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技术规范,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方案、优化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检测的工作效率和检测能力。在艰苦的抗疫一线中,您勇挑重担,谋事干事,扛红旗、炸碉堡,为消灭疫情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地奋斗在抗疫最前线。
党旗所指即方向,您纵有千难绝不让。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您忙碌的身影。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您担任检验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对口支援有效提升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核酸检测能力。在圆满完成北京期间任务后,疫情又在新疆出现,正在隔离期间的您立马写下激情澎湃的“请战书”,隔离期一结束便带领山东第二批援疆医学检验队奔波万里驰援新疆。2021年3月份威海市出现疫情后,您作为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队长,3月9日凌晨4时抵达威海后即带领4个工作小组,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中。疫情一线党旗高高飘扬,您也一直追寻党旗所指的方向。
蜡炬成灰泪始干,您无私奉献身许国。在谈及2021年的新年愿望时,您曾许下一个心愿:“我希望能换回原来的隔离服,当我换回原来衣服的时候,就说明疫情已经结束了。” 为了尽快遏制新冠疫情发展,您带领着核酸检队每天四个班次不分昼夜不间断工作以提高标本检测速度,其中3月9日至12日连续四个夜班进行高负荷工作,坚定着用实际行动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念。然而天妒英才,由于连续高强度工作导致突发疾病,3月20日,您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您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生命守护生命,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和大爱担当。
护旗手心得篇6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疫情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_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疫情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疫情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