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6篇
实践是心得体会的基础,反思是其不断提高的动力,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篇1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一个个深入人心的真实故事,而做这些的人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一线的医护人员,因为他们被传染的可能性高于常人,可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忘却自身面临的危险,坚持在抗击病毒的一线,勇气、爱心、职责、智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疫情来袭时,正值新春佳节,麻醉科主任毛鑫城和护士长张晓红在第一时间来到医院,商量应对疫情的措施,号召每位医生护士不管身在何方,立即返回株洲待命,随时准备支援一线;号召全体人员大年初一克服各种困难,来到工作地点,“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每位麻醉科医务人员的决心与信心。
大年初一麻醉科人员全体就位
大年初一,麻醉复苏室何艳春、莫乡庆,邓陈辉前往发热门诊、感染内科等一线科室支援,他们并不是不害怕病毒,但是既然从事这个职业,就要有这个职业担当,何艳春说:“我是单身,爸妈也没有在身边,不需要我照顾,我可以心无旁骛的支援一线,能在关键时期出一份力,说明我对国家对医院是有用之人,我很愿意”。莫乡庆和邓陈辉在家都是“超级奶爸”,家里有可爱的崽崽和贤惠妻子需要照顾,有父母需要他们尽孝,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科室他们是业务骨干,勤奋、能干、任劳任怨,是领导的得力干将,是同事的“贴心哥哥”,在“大家”与“小家”之间,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大家”,选择站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前线。尽管他们只是在株洲本土一线作战,仍然不忘最危险最需要的湖北疫区,科室多位同志向医务科和护理部申请支援湖北一线。截止发稿前为止,我院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临床科室支援抗疫一线的人员已陆续撤回原科室,麻醉科的三位同事仍然坚守在感染内科和发热门诊一线,他们用行动践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承诺。
“他们在前方战斗,我们在后方要做好支援,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张晓红护士长如是说,并号召其他的没有去前线在科室值班的同事们为他们分批送去了可口美味的菜肴、水果,并叮嘱他们做好自我防护,有困难及时向组织提出。
疫情期间科室工作更加谨慎、细致,麻醉科承担了各种危重患者的手术麻醉与抢救,全院气管内插管,为了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减少传播途径,主任和护士长制定出标准流程。
防护物资紧缺时,自己制作防护用品,每台麻醉按照标准执行,护士负责外围巡视,安全转运病人,运送麻醉所需各种物品药品,所有人员和物品实行单循环。
疫情期间发热就诊病人急剧增加,急诊监护室以收治发热患者为主,中心监护室床位十分紧张,麻醉复苏室及时开设晚夜班,协助收治危重患者,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随叫随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齐心协力,团结合作。
“学海无涯、医无止境”,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学习和交流一样必不可少,因为疫情不能聚集在一起,大家自觉的通过网络学习和视频会议进行探讨,学习防护流程,疫情发展变化治疗,交流的心得体会。
在这场万众一心的全民战“疫”中,株洲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必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通讯员:麻醉科 江玲 张晓红
?来源:株洲市中心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篇2
文 | 李泉 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肿瘤医院
2018.10.19
2018 年10 月12 日上午飘洋过海抵达美国旧金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观landmark“金门大桥”,下午会场签到入住,晚上参加 icaa 晚宴,愉快的第一天就这样展开了。
鲜红的金门大桥映衬在无暇的蓝天碧海之上,熠熠生辉!
我来到了俯瞰金门大桥和旧金山市区的山顶,这也是金门大桥明信片的拍摄视角,久久凝望这座美丽的城市,回想它曾拥有的前世今生以及与华人的不解之缘。
10 月13 日一大早moscone west 注册大厅人头攒动行色匆匆,不同肤色却同一目的聚会在此。
当然注册点的拍照留念环节我自然不能少,毕竟花了1000 刀的注册费,老美这一点真的挺狠。
另外还发现这次asa 会议软件有一大亮点: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在软件里面选课,而且开课时间临近时手机会提醒您下一场的时间和会场,非常实用!
以后几天我都事先选好了行军路线,以便不错过每一场学术盛宴。
第一天上午人气最旺的当然是josh linkner 的大会开幕主旨发言“harnessing innovation: turning raw ideas into powerful results”。
他是一名企业家、高人气 ceo,两次被纽约时代周刊评为畅销书作家。
他用诙谐幽默、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从六个方面倡导麻醉医生需要挖掘创新潜质,提升医疗水平。他的演讲精彩纷呈、掌声雷动。
接下来asa 的几天会议中,咱们中国医师也有一席之地:
华西医院刘进教授等的主题演讲反响热烈;
多位海外华人谢仲淙、左志义教授等的精彩发言;
还有top 10 科研论文有3 篇是中国学者的作品;
还获得了reseach award 奖。
另外, 来自中国的壁报报道研究也较往年有长足进步。会议展台中,咱们中国元素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等在csa 展台向各国学者发出“中国好声音”;
来自华西医院宋海波教授介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脏超声模拟教学系统,人气爆表;
还有驼人公司的“鸣人”喉罩等;
很高兴看见以迈瑞为首的六家中国深圳企业的产品已步入国际主流市场,硅谷就在旧金山, 由衷希望深圳也能成为中国的硅谷!
本人最关注的是超声麻醉前沿进展,主要通过三方面学习:
1
大会self study板块:
这个板块每天都有,通过会场的电脑ppt 自学,学习时间自由方便,而且英语发音标准且有字幕并可回放,非常适合有语言障碍的学者。
只可惜每天的内容都一样,没有更新。
超声部分也仅限于基础知识介绍,我学习一次就兴趣不大了,很多内容与我2014 年主译的那本专著“外周神经阻滞与超声介入解剖”差不多。
2
大会 post 板块:
这个板块则比较偏重新进展,尤其是超声引导胸壁神经阻滞报道较多,我初略统计了一下今年asa abstracts 显示:
竖脊肌平面阻滞18 篇(2016 年第一篇报道)、前锯肌平面阻滞8 篇(2013 年第一篇报道),可见此领域是国内外目前热点所在。
特别在竖脊肌平面阻滞研究中,不仅限于t5、t7,还有用于腰椎和髋部手术的报道。应用前景广泛,确实令人为之兴奋!
美国斯坦福大学ban c.h. tsui 教授的壁报综述纳入了目前已发表的85 篇242 例竖脊肌平面阻滞病例,对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特点做了归纳,如图可见最近的发展速度很快。
3
超声workshop板块:
最让我感兴趣的当然是超声workshop板块,我连续花了三个半天在 workshop 专场,可谓如鱼得水。
其实这应该感谢香港夏正远教授,开会第一天我在注册点巧遇他就问如何去现场购买workshop 入场卷,直爽的夏教授耳语秘笈令我茅塞顿开,此后我每天免费进入workshop 专场受益匪浅。
当我手持探头在模特黝黑质感的皮肤上滑行时,在新鲜尸体上庖丁解牛时,在模拟教学器上体验突破感时,都由衷感谢夏教授的友好和睿智!
workshop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你可以与代教老师亲切交流,甚至成为良师益友,方便日后联系和请教。这是听讲座所不能及的。
很高兴这次认识了非常和蔼可亲的matthias r. braehler 教授,他是竖脊肌平面主讲专家,有两场workshop 都是他任教,当他第二次在专场又看见我时笑着问“why you come again?”我答曰:“you told me see you again last time, so i come again”。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在我参加的三场workshop 中未见其他中国学者,却很意外发现很多美国老医师仍然对workshop 积极参加孜孜以求(如图):
有些人一看就有70 多岁还在学习超声,而演示用的新鲜尸体才78 岁,我上课时走神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美国老医生也如此认真学习呢?难道因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还是由于制度?尚不得而知。
总之,我由衷敬佩他们!
其实除了以上三方面,还有一个攫取新知识的场所就是展台:
首先,展台有一部分是simulation 赛区,就像打电子游戏排名一样,可模拟自主呼吸情况下的经口或经鼻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模拟人有咳嗽反射和生命体征,根据插管熟练程度和耗时自动排名,胜者获奖。
其次,这次参展的几个出版社都很有名且提供的都是2018 新书,我自费在springer 和wolters kluwer 各买了一本超声新书,权当作学术盛宴后的打包,带回家慢慢享用。
还有各展台提供的各种新产品、新模具和小讲课等也值得一看,当然还有点心和咖啡等很方便。
会议最后一天,我受美国uc davis 刘虹教授邀请参观了他所在医院麻醉科,这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
上午参观临床麻醉实践,下午进行理论提问和交流。
尤其我又认识了真诚热情的 matthew t. pena 教授,他主动提出演示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给我看,我们讨论从演示病例到模具和绘图解释,非常深入实用。
另外还观摩了几例其它阻滞病例。看见他聊起超声阻滞成功病例时的满脸兴奋,我知道我们可能是同类。他乡遇知音,我想我们互相的感觉都很不错吧!
几天的会议匆匆而过,这次没有时间去outlets 购物了,但回程的飞机上我内心是满满的,知识的收获、情义的收获远远大于购物袋的收获。
最后,奉上我的个人学习心得:超声,学的是技术,做的是艺术;每一个病例都不一样,需要根据个体量体裁衣。这也许正是乐趣所在!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图文编辑 | 积家
戳原文,更有料!
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篇3
icu(intensivecareunit)的中文译名,一般译作“加强监护治疗病房”,而在香港则译为“深切治疗室”。icu的基本宗旨是为危重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由于icu所从事的是最富有活力并居于医学发展前沿的危重病医学,因此,具有极大的开拓性,能够从理论到临床不断推陈出新,做出许多普通病房难以做到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无论icu如何“特殊”,它毕竟是以医学发展为根基,“加强”之意实际上只是对现存方法和手段进行浓缩,因此它不可能超越时代发展做出迄今医学尚不能做到的事情。充分理解这点即可规范icu的行为,同时也可解除某些人的疑虑和误解。
“以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听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如何才能够从心出发把我们的工作护士做得更好呢?完美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全心投入,真诚相待。
现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不再是像以前那么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将病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进行护理。这每一个新的.工作方式都是在原有护理工作方式的继承者,是为了让病人得到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化的服务!
尤其是在10月份加入icu以来。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要求护士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我已能很好得掌握简易呼吸器的使用以及呼吸机的使用及维护,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的使用、除颤仪、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及维护、意识状态的评估、股动静脉及桡动脉的穿刺等操作。理论方面:不仅掌握了血气分析报告的阅读、有创压监测的护理、人工气道的护理等理论教学内容,还积极参加科室小讲座或床旁查房这些形式的教学,对icu的专科护理以及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现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不再是像以前那么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将病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进行护理。这每一个新的工作方式都是在原有护理工作方式的继承者,是为了让病人得到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化的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感谢每一位和我共事的同事。感谢你们的善待,感谢和你们有这样相逢相处共事的缘分。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希望未来,我们能够荣辱与共,共同感觉和感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未来。作为新时代的护士,作为覃塘医院医务人员中的一员,我一定顺应时代的要求,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塑造覃医医务人员新形象贡献一份力量,紧跟卫生改革发展的步代,为提升覃医医务人员整体形象建设增光添彩。
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篇4
时间真不等人,一转眼第一个实习已经结束了,又得全心投入下一个科室了,有点不舍,但也有对下个科室的期待,感谢着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收获了很多。
回想起来,很难忘。从未进入手术室的我,第一个实习的科室就是手术室,心里既兴奋又恐惧,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来到这个神秘的地方。记得刚踏进来,老师就严格要求我们更换鞋子,戴好手术帽和口罩,让我体会到了手术室的无菌观念之强,之后在老师的领导下,熟悉了手术室的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的无菌操作原则,练习了铺无菌盘,打无菌包,叠手术衣,中单,包布,布巾,空巾等等。让我学习到了学校老师教的很多不一样的操作。
之后幸运的把我分配到了张老师,她很有耐心,对工作一丝不苟,已经奉献医疗工作20年,从不抱怨什么,我既钦佩有羡慕。在她耐心的教导下,我学到了很多。一直以来她一般都在妇科手术间做巡回护士,因此我了解最多的就是腹腔镜,宫腔镜的手术,之后也基本了解到了剖宫产、骨科、包皮、胆囊阑尾切除、和一些泌尿结石等等很多手术。让我看到了术前、术中、术后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医生、麻醉师的配合,体会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这让我不时幻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配合医生拯救病人,可现实中我还是以一位实习护士,必须要经过更深的学习和培训才能上台,所以坚定了我的目标,好好努力,希望某一天我也可以上手术台抢救病人。
在实习期间,每天都提前15分钟到手术室,和同学一起打每个手术间和加满液体,8点交班后就一直跟着张老师屁股后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都是些小事,也培养了个人的细心认真。如去无菌器械室拿物品,必须严格查对,不能拿错或超过了有效期。还看了打器械包,认识了很多陌生的器械,还做过术前开无菌包,给医生递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倒无菌溶液、准备手术液体,换药等等事情。让我更加增加了无菌观念,还基本掌握了电刀的使用,了解了手术间其他设备和打留置针的步骤。更学会了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刚进手术室的病人,当从我手中接来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紧张、恐惧、反应迟钝、抑郁等等不良心情,对于每个要进来的病人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他们进来都是无可奈何的。我很庆幸很多次我都与他们好好交流让他们有一个和平的心态去面对手术,他们不再那么害怕了。让我知道了术前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态度和蔼。最后我还配合麻醉师做了麻醉病人的陪护和观察,还有一起与带教老师做术前访视工作。
一个月很快,我学到知识的同时,不免也身心疲惫,让我体会到了酸甜苦辣,要成为一名手术护士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容易,为了抢救她们有时饭也忘记吃,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但当看到你和医生齐力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恢复了健康,看着病人和家属露出满意的微笑时,那种开心、欣慰的感觉,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作为护士那时候的幸福。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我很感谢一直细心教我的老师们,从她们身上体会到穿上工作服,就要对每个病人的生命负责,把每个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好的心态,要认真、细心,做到最完美。因此我必须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要改掉自己有时马虎的毛病,做事细心,把每件事做到最满意!希望自己在下个科室好好加油!
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医院两个星期了,梦想中的实习生活真正的开始了,在医院的日子真的是无法用几句话来形容,每一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严密观察和记录、术后的资料的完善、下一个病人的准备以及第二天手术病人的术前访视。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许多,以前可能还会幻想着实习生活是多么的`轻松,没事的话可以偷偷懒,然而进入医院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生活与理想中的还是不一样的,你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和责任,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到首位,我们要对得起病人对我们的信任。
进入医院后的第一个星期,自己真的是一片茫然,每天进入手术室,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实习之前老师又再而三的叮嘱进入医院后要听老师的话,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所以每天只能跟在06级学长和学姐的后面,看看他们每天都怎么做,有不懂的问题就向他们请教,渐渐的我学会了如何抽药、如何记录麻醉、如何开处方等等,渐渐的掌握了一些做事技巧,感觉到有些小小的兴奋。可是到了第二个星期,学长和学姐们实习结束了,我又再一次的茫然,由于人手不足,每一个实习生就要负责一个手术室,面对着手术台上的病人,心里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突然之间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我只能小心而谨慎的做好老师吩咐的每一件事,如果老师没有要求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做的,就是害怕做错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说:术中病人需要加药或者是摆体位的话,而老师又不在,我是绝对不会加药和摆体位,我会喊老师回来让老师做,或者在老师的监督下加药。突然之间又回到了刚进医院时的那种境况,但是在此期间我特别要感谢一个人,我的带教老师—曾文静师姐,师姐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有的时候也会批评我,但是我从来没有任何的怨言,相反我的心里是极其的平衡,虽然有的时候也会狡辩一下,但是心里还是很感谢师姐的,因为师姐教会我很多的知识,也让我有很多的动手机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去考虑,作为一名麻醉医生,每天都在与病人的生命打交道,它是不允许你犯任何错误,假如现在不去纠正你,那么将来你的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给病人带来一生的痛苦,甚至毁掉一个家庭。所以我情愿被批评,因为每一次批评就意味着每一次的进步,就意味着我距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这个星期中,发生的几个真实的例子真的让我记忆犹新,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它们代表着我的医学生涯的开始。
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篇5
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医院两个星期了,梦想中的实习生活真正的开始了,在医院的日子真的是无法用几句话来形容,每一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严密观察和记录、术后的资料的完善、下一个病人的准备以及第二天手术病人的术前访视。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许多,以前可能还会幻想着实习生活是多么的轻松,没事的话可以偷偷懒,然而进入医院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生活与理想中的还是不一样的,你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和责任,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到首位,我们要对得起病人对我们的信任。
进入医院后的第一个星期,自己真的是一片茫然,每天进入手术室,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实习之前老师又再而三的叮嘱进入医院后要听老师的话,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所以每天只能跟在06级学长和学姐的后面,看看他们每天都怎么做,有不懂的问题就向他们请教,渐渐的我学会了如何抽药、如何记录麻醉、如何开处方等等,渐渐的掌握了一些做事技巧,感觉到有些小小的兴奋。可是到了第二个星期,学长和学姐们实习结束了,我又再一次的茫然,由于人手不足,每一个实习生就要负责一个手术室,面对着手术台上的病人,心里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突然之间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我只能小心而谨慎的做好老师吩咐的'每一件事,如果老师没有要求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做的,就是害怕做错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说:术中病人需要加药或者是摆体位的话,而老师又不在,我是绝对不会加药和摆体位,我会喊老师回来让老师做,或者在老师的监督下加药。突然之间又回到了刚进医院时的那种境况,但是在此期间我特别要感谢一个人,我的带教老师—曾文静师姐,师姐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有的时候也会批评我,但是我从来没有任何的怨言,相反我的心里是极其的平衡,虽然有的时候也会狡辩一下,但是心里还是很感谢师姐的,因为师姐教会我很多的知识,也让我有很多的动手机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去考虑,作为一名麻醉医生,每天都在与病人的生命打交道,它是不允许你犯任何错误,假如现在不去纠正你,那么将来你的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给病人带来一生的痛苦,甚至毁掉一个家庭。所以我情愿被批评,因为每一次批评就意味着每一次的进步,就意味着我距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这个星期中,发生的几个真实的例子真的让我记忆犹新,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它们代表着我的医学生涯的开始。
4月26日,第一次全麻气管插管,当听到师姐让我气管插管的时候,我还以为只是插管,但是没想到师姐要求我做到从给氧通气、插管乃至固定全过程,当时心里真是是非常的紧张,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师姐就在旁边提醒我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在师姐的帮助下,我的第一次插管算是成功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一次成功的插管使我的信心暴涨,于是乎在给下一个病人插管的时候,我就没有第一次时那样的紧张,真的很给力,一次直接到位,心里真的是非常的激动啊,可是接下来师姐的一句话使我备受打击啊,师姐说:“插到胃里了,下去,我来插管”。真是备受打击啊,太失败啦。所以后来的每一次插管我都是小心翼翼的,至今成功率尚在50%左右。私下里学姐对我也非常的好,上次看我很累还奖励我一瓶牛奶呢,真是好喝啊,呵呵!谢谢师姐。
4月27日早上第一台手术,一位32岁重度宫腔粘连和节育环异位的女病人,全麻下气管插管,由我面罩给氧,开始血氧饱和度还好,但是接下来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已经降到60多了,师姐叫我喊老师,最终在老师和师姐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病人血氧饱和度逐步的上升,最终转危为安,我当时一直在旁边看着,当时心里真的很害怕,如果这个病人死掉了怎么办,我当时真正的感觉到那种死亡的气息,这也是我这么大以来第一次与病人的死亡近距离接触,你的这一双手所操纵着的是病人的生命,同时我也感觉到一个优秀的麻醉师意味着什么和应具备的素质。
4月29日,今天是夜班,今天是我在实习期间最郁闷的一天,真是一事不顺,事事不顺啊,晚上接班,刚开始在术后恢复室,姚涛学长过来让我帮他写一下麻醉知情同意书,我居然在上面涂改,以前从来没犯过这样低级的错误,这下子可把姚学长惹郁闷了,最后连我也郁闷了,本来还想帮学长做点事呢,这倒好,帮了个倒忙,真的太对不起姚学长了,下次绝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到了七点多,晚上的工作也开始了,我也逐渐的忙起来了,接的几个病人都是急性阑尾炎的病人,都是要做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在手术中,发生了一些小事件,比如说:老师问什么时间给的肌松,我居然不知道;老师让我抽药,我抽药的速度又慢;老师让我给镇静药,这个微量泵又没研究明白,帮了一晚上的倒忙。幸好是罗向红老师值班,要不然真是被骂死了。在这个期间里,有一位凌晨两点多送过来的一个病人,急性脑血管意外,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老师让我去找家属谈话签字,当时只有那位老大姨在,我问她只有一个人么?老大姨告诉我她儿子马上就回来了,过了一会,她的儿子回来了,原来是给她的母亲买面包和水去了,看到他们的外表就知道他们不是很有钱,但是这个做儿子的真的很孝顺,我喜欢这样的人,我真的很可怜他们,但是我也帮不了什么,我只能默默的祈祷他的父亲平安。当我和病人谈到病人可能连手术台都下不来,家属的要做好心里准备的时候,我看到老大姨用手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她的儿子站在哪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能感受到他们那种很无助的那种感觉,老大姨又不停的问我:是不是手术后就会好?不手术行不行、会不会好?人送进来还是能动的,为什么不会好呢?你们一定要尽力啊。而我却不能给任何的保证,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给他们解释,最终她的儿子还是决定手术,尽管有可能会下不了手术台。当时心里真的很难受。唉,真是郁闷的一晚,但是这一晚又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又前进了一小步啊,郁闷也值了。
回想这半个月里发生的事情,感触颇多。我想实习生在进入医院后会经历过几个阶段,先是兴奋期,接下来是郁闷期,再是学习期,最后应该是成功期,我现在正处在郁闷期,在郁闷期,你可能有很多都不懂,毕竟临床和书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别,带教老师可能会批评你,你也不要多想,你需要做的就是虚心的接受意见,不要带有任何的不满的情绪,重拾信心,积极的向学习期转化,相信不久后的你会是另一个你。
铺麻醉单的心得体会篇6
重症监护室,很多新入职护士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有点怕,不仅仅是因为辛苦与忙碌,更是因为这里到处充斥着死亡的阴影和病魔的残忍。我们曾经自诩这里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我们时刻准备着与死亡作斗争。紧张忙碌是我们工作的常态,然而生离死别并没有麻木我们的心灵。每有生命离世,我们总会惋惜、会心痛。如有患者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我们会欣喜、会庆幸。就是在这样一个五味杂陈的环境中,我已工作近半年了,在这里我亲身感受到呼吸icu全体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关心、爱护与同情心,以及什么是奉献和敬业。作为新护士,我更感受到前辈们对我的关怀与帮助。
初到rcu时,面对工作环境、仪器设备、专科技术,我感到陌生与担忧,同时也对它们充满好奇。来到这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在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护理团队每天都在忙而有序的工作着,每次遇到接收新病人、抢救时,医护间的配合是那么的默契,正是这支出色的医护队伍使得一个个珍贵的生命一次次的转危为安。这一幕幕都让我惊叹医护工作的神圣,而此时我内心是多么希望自己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操作能力,能尽快成为这个优秀的团队中的一名,能捍卫脆弱的生命。
在护士长及带教老师有计划地理论、操作培训中,在各位护士老师的耐心指导和经验分享中,我也慢慢地融入了她们的工作生活。当我对rcu的仪器设备、专科技术与理论感到不那么陌生的时候,开始分管病人。病人身上是气管插管、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各种管道,而我身上是沉甸甸的.责任。我犹豫采集动脉血时,如何做到一针见血;我担心烦躁、意识不清的病人把身上的管道拔掉;我恐惧病人病情变化,需要抢救;我生怕遗漏自己班上的工作,给接班的同事带来麻烦。当我还在为这一切忧心忡忡的时候,老师们无私的帮助让我慢慢成长,步入积极充实的工作岗位。虽然我独立分管病人,但是我感觉到老师们的眼光从未离开我和我分管的病人,我很感谢老师的“放手不放眼”,既能让我学着独立,也让我内心少了恐惧。经历了半年的艰苦历练,我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rcu护士应有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牢记作为一个重症室护士应有的职责,熟练掌握rcu各种日常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常见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做到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明确多种危重病例的护理注意事项,真正从一个新人向一个合格重症监护室护士成长。
除了感谢老师,我也谢谢这里的患者,在日常照护他们的过程中,我积累了有效沟通的技巧,这对我与形形色色的患者沟通很有帮助。这里的患者让我深刻感受到在面对病痛死亡时,坚强的意志力是多么重要。他是石油大学的外语老师,一位78岁的老爷爷,在静脉输入伏立康唑后(部分患者使用本品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视觉障碍),烦躁症状很明显。很多患者出现反应时会不停的自言自语、大喊大叫、手脚不受控制、双手乱抓、躁动下床、对劝阻者拳打脚踢。然而这位爷爷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他明白自己种种不受控制的怪异行为是药物反应,如果他的思想稍微懈怠,就会出现上述躁动症状。可他是怎么做的呢,我发现每次症状发作时,他会用枕头、被子蒙住头,他会用力拿双手捂住耳朵,他会蜷缩着身子,他会用嘴咬住卫生纸。老爷爷说这样能使自己保持头脑清楚,能把不听使唤的四肢稳住,能将嘴边乱七八糟的话咽下去,能给护士减轻麻烦,也不会吵到其他患者。一次夜间巡视病床,掀开爷爷的被子,我忘不了那一幕:凌乱的头发,汗水浸湿的脸颊、衣服,咬在嘴里的拳头已经紫红,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湿润了我的眼睛。帮爷爷擦擦汗,给他喂点儿水,拍拍背,说些宽心话。突然老人脸上浮现出许久未见的笑容,有些僵硬,但足以感动我。病痛摧体先摧志,老者坚强又乐观。不向顽疾垂皓首,依然默语笑如风。谢谢爷爷让我真切体会到生命亦可脆弱亦可伟大。
我姓蔡,大家喜欢叫我“蔡蔡”,初来乍到我是一只“菜鸟”,半年过去,我已羽翼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