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优质8篇
体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达出个人的真实想法,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创作和学习,我们一定有很多心得体会吧,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1
?红楼梦》是一部流芳千古的书籍,其中讲述的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没有同为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惊心动魄。
那么,《红楼梦》为什么可以受到数以万计的广大民众的喜欢呢?我觉得,因为它所讲述的是一时代人的爱恨情仇吧。
书中的他,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不肖子。这个人随心所欲,集万千荣华为一身。但他不愿做温室里的花朵,“叛逆的性格”使他不同于普通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有他那样的优裕生活呢?
即使如此,如果可以把现代社会的生活比作大棚,那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宠爱。其实,我们应该做一棵野草,如春天的野草一般,像贾宝玉一样,做一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当然,我们还可以做一只雄鹰,翱翔天空的雄鹰。
当我从书中看到那个流芳千古的才女,仿佛感觉到她的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出令人津津乐道的含泪葬花。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和林黛玉一样,读尽四书五经,玩尽琴棋书画呢?
我想,她那的好书精神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了。一个多愁善感,对万物保持着怜悯之心女孩,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如她一般有着一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对万物保持着爱的心呢?
读黛玉,但我们不能去做一个傻子,做一个只懂琴棋书画,安静的坐着的“傻子”,我们要做做一个遇到了老人,会去问他需不需要帮助“傻子”。
读《红楼梦》让我十分受益。从书中每一个人物间,似乎都能窥视到自己。愿我们如林黛玉一般聪慧,薛宝钗一样优雅,贾宝玉一般随性,宝黛一样天真!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2
读完《红楼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萦绕在我心头。曲终人散,贾府终究是落败了。我深叹一口气,像是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哀叹惋,又像是为故事的终结空虚不舍。合上书页,书中一幕幕情景从眼前消失,像是电影落幕,只留下一片黑暗。
闭眼细想,回放一幅幅画面,最终停在了那书中最美的风景。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花瓣纷飞的世界。风轻轻地吹拂,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飞下,落满一地。我看见黛玉将那飘落的花瓣轻轻拾起,放入囊中,埋进花冢。她孤独地立在风中,对着落花,诉着自己心中的愁思,泪光闪闪,显得单薄而又无助。“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正是黛玉一生最好的写照。自幼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偌大的贾府里步步谨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此后锦衣玉食,深受贾母和宝玉喜爱,可心中的忧愁与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今后如落花般消逝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哀思浓浓。
林黛玉如此柔弱,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读《西厢记》,风中葬花,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作菊花诗,吟葬花词,写五美吟,这些无一不表现出黛玉的才情。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她这些宝贵的特性却不被世人所容,她被视为异类,无人能懂,也无人倾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悲伤。纵有高洁的品格,黛玉终究被封建社会所迫害,在潇湘苑里泪尽而逝,含恨离去。
一代佳人就这样消逝了,偌大的贾府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大观园里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都如一场梦般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阴冷萧凉。黛玉的故事结束了,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思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黛玉才华横溢,却最终香消玉殒;贾府辉煌一时,却终究“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令人悲叹不已。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前进,都会遭遇困境,被路上的荆棘所困。然而,我们不是黛玉,不会像黛玉一般柔弱,被现实的黑暗压迫,无力反抗。只要我们怀有勇气和希望,永不放弃,一定能够像游戏中的主角一样,天赐神力,披荆斩棘,走出困境。没有人会永远被困于黑暗中。纵然黑暗再深,也终有光明可破;纵然暗夜再长,也终有黎明降临。勇敢乐观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风中的黛玉早已离开,满地的落花逐渐消失,我缓缓从红楼中走出。那些悲惨的故事已经远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还存于当下,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3
?红楼梦》这本书塑造的人物形象可谓十分鲜明,有灵敏善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美丽端庄却深受封建社会毒害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也有具有反抗精神,不甘低人一等的晴雯。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本书的男主角——贾宝玉。
对于贾宝玉的评价,自古以来众说不一。“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作者这一词,点明了宝玉这一叛逆特征,于我所见,贾宝玉是当时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侠士,它具有罕见的叛逆精神。他极力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厌恶和鄙视死读八股文的世俗男子。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日日置身于女子世界。他可以在贾家这一大后台做官青云直上,偏要做一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
此外贾宝玉是一个多情的人物。他热爱,尊重,崇拜女人。给袭人端汤喂药、陪晴雯撕扇子、替平儿撷花理妆、为麝月梳篦头发、怜惜龄官花下划蔷、劝慰香菱并请她换石榴裙、帮助彩云瞒脏、哄白玉钏品尝莲子羹等等,历数不清。情之所至,极尽温存,一抹赤瑕,情丝万缕。但我认为,在贾宝玉的潜意识里,是把林黛玉当做自己人的。这两人的爱情故事其实比较淡化了追求“爱情”,更大的实质其实是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对家族压迫的反抗,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反抗。
贾宝玉,这一传奇人物,颠覆了自古以来的男人形象,体现了当时封建主义的压迫与反抗。还需我们慢慢品味……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4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小时我看不懂,到如今我终于理解了《红楼梦》,直至未看完,我已哭得泣不成声,再无心往下看。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富豪家族,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就仿佛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现象。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殊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她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妹妹的叫着,坏点的从不接近他。她只能将自己的委屈憋在心里,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试问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小心翼翼,不说的太远,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小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么?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后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事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段乱世情缘也就此结束了。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了尘缘?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希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起,可他并不知道黛玉已因他而死。这其中的丝丝缕缕,又怎说得清!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后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6
在暑假,老师让我们读《红楼梦》。没错,《红楼梦》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所写。
曹雪芹的祖父三代四人曾领任江宁织造,前后将近六十年,深受皇帝信任。所以,曹雪芹少年时代过着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还曾在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杂差。雍正五年曹家因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等罪名被朝廷抄家入狱,曹氏家道从此败落。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艰难,他却以坚韧的毅力,专心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其幼子夭亡,贫困交加的曹雪芹在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中离开人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写林黛玉爱情的悲剧。书中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和矛盾冲突,真实地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一书就像一面透视,镜,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中,红楼诗意是一大看点。全书诗歌数量惊人这些诗词佳作,极富华章,新奇可诵。最难得的是,在于曹雪芹能针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学识,来为他们量身打造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诗词。此外,整部《红楼梦》,犹如一部诗化的小说,自始至终纵横诗意,字里行间,行云流水,处处透着诗意的芬芳。
以上是我的《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文学巨著,堪称古今第一奇书。所以,我很喜欢读红楼。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7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陈老师的倡导下,我忐忑地翻开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写的《红楼梦》。都说《红楼梦》里面生字词多、人物多、伏笔多,是需要花费心思仔细品读的一部巨著,真担心自己看不进去。没想到,开篇的神话传说就格外引人入胜,遇到看不懂的字词就随时查阅字典,不知不觉便看到了第十回。虽然只看了个开头,但还是感受颇深:
开头新奇,用女娲补天这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作为开头,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让人按耐不住好奇心地往下翻看:这块被女娲废弃的石头后来怎样了呢?
原来,作者假借这块石头经历讲述了一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故事;原来,被世人误解为矫情的林黛玉是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下凡历劫是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原来,贾雨村是暗指“贾语村言”、甄士隐是暗指“真事隐”、甄英莲是暗指“真应怜”……果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啊,作者的讲故事的手法、对文字运用的手法真是到了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诗词优美,寓意深刻。一首《好了歌》道出了人世沧桑,为整部小说伏下了悲凉的基调。又如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正册》,竟然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姓名、命运都蕴含在了诗词中。再如《红楼梦》十二支判词,又对十二钗的人物结局做了一个隐晦的总结,被87版的电视剧谱上曲后,格外的优美、别有韵味,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主题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彷佛自己亲历了一回仙境似的。
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林黛玉的“娴静时如名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掉捎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等等,一下子就把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鲜明生动,彷佛这一个个历史人物就近在眼前,娓娓叙述着他们生平的故事。
相信,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在等着我们。
红楼梦26到30心得体会篇8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