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7篇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并发表自己的感想才是优质的教学反思,只有对这一阶段的教学情况了如指掌,才可以将教学反思写得出色,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
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兄弟俩在尽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体会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现在我想给大家创设一次当演员的机会,高兴吗?”同学们顿时雀跃起来。“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表演课本剧是不是为了痛快地玩一会儿?”同学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表演为的是走进文中,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要想当好演员,首先要记住台词……”于是我就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真地研读“剧本”,探究“角色”,让四个人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角色、进行排练,要求学生能投入剧本,进入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些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也随之变色。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篇课文语言浅显,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的那份好奇与喜爱展开深入的探讨。这节课我主要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让学生体会蒲公英的有趣。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事情?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草地会变色很有趣。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再出示思考题:草地怎么会变色?并提供填空题,以及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即——
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作文吧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上,花朵(),它是(),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首先是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谁能不看提示,自己加上动作把草地变色这个奥秘说清楚?通过图片提示,学生代表在讲述草地变化颜色的过程中,用手演示蒲公英张开、合拢,学生得到了感官上的体验,大家一起用手演示着,边读文边演示,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联想、视频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过去的要我学转而变为我要学,他们从中归纳出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知道蒲公英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合拢,了解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体验到了探究之乐,体验到了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体会到了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由此知道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
这节课的亮点是: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交融。3、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读的形式多样,要求明确,有层次性。4、运用表演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注重对文本的分析。
不足之处:整堂课中,教师自己过于紧张,表情严肃。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不够好。
今后我会加强教师技能学习,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
在备课的时候一向很纠结,这篇课文究竟要怎样上。要教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这个习作单元,真是让我很头疼。
?金色的草地》看起来文章简单,可是里面蕴含的资料却十分丰富,真是不明白要落点在哪里。这一课呢,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曾强调观察的细致,这一次备课我发现,和细致比起来,观察的乐趣可能更为孩子所需吧。
观察是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写一篇好文章,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为的,应当是发现生活的“美”和“趣”。
因为是学过的课文,所以,我从听写入课,用不一样词语组合的方式来回顾课文资料,梳理文章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一是“我和弟弟”吹蒲公英玩,这时的观察是很粗浅的,能看到的就是会飞的绒毛,或者一大片金色的草地;二是我钓鱼时,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化,开始仔细地观察。这时才发现,原先蒲公英的叶子会张开和合拢。张开的时候,金色的花瓣露在外面,草地就变成金的了;合拢的时候,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又变成了绿色。
原先蒲公英的趣在那里啊!
观察的趣味在哪里呢?经过课堂的交流我逐渐发现,观察的趣味在思考和想象。
思考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中能够略见一斑,想象又能从哪里体会到呢?在蒲公英的“飞”。我抓了两个词“装着”和“假装”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能够看出我和弟弟的。调皮。课堂上我们玩了一个理解词语和感受生活的游戏。理解“一本正经”,用肢体语言表现,之后想一想哥哥可能还会装着怎样?弟弟也可能怎样应对?课堂上我们就这样你来我往。
我问,好玩儿吗?大家都觉得很好玩儿。
怪不得,这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欢乐。这是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想象的欢乐。在课前的时候,我一向在想,怎样能够让孩子体会到观察的乐趣。从这个环节事实的过程来看,效果还是不错。
教学下来,感受还是蛮多的。要想用一篇文章来教习作,还真是不容易。每次总是想得太多,要落实下来,不太容易。好在,这次虽然是孩子们学过的课文,可是试教的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
好吧,还好!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兄弟俩在尽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体会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现在我想给大家创设一次当演员的机会,高兴吗?”同学们顿时雀跃起来。“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表演课本剧是不是为了痛快地玩一会儿? ”同学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表演为的是走进文中,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要想当好演员,首先要记住台词……”于是我就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真地研读“剧本”,探究“角色”,让四个人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角色、进行排练,要求学生能投入剧本,进入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那么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还是很有用处的。
学生的提前预习还是很有效果的,在老师讲的时候能很好的找出课文的重点,有些同学对于课文了如指掌,而有些同学的预习没有效果。学完还有复习,这是我们的常规作业。大部分都能完成的很好,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大多都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篇2
在备课的时候一向很纠结,这篇课文究竟要怎样上。要教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这个习作单元,真是让我很头疼。
?金色的草地》看起来文章简单,可是里面蕴含的资料却十分丰富,真是不明白要落点在哪里。这一课呢,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曾强调观察的细致,这一次备课我发现,和细致比起来,观察的乐趣可能更为孩子所需吧。
观察是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写一篇好文章,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为的,应当是发现生活的“美”和“趣”。
因为是学过的课文,所以,我从听写入课,用不一样词语组合的方式来回顾课文资料,梳理文章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一是“我和弟弟”吹蒲公英玩,这时的观察是很粗浅的,能看到的就是会飞的绒毛,或者一大片金色的草地;二是我钓鱼时,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化,开始仔细地观察。这时才发现,原先蒲公英的叶子会张开和合拢。张开的时候,金色的花瓣露在外面,草地就变成金的了;合拢的时候,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又变成了绿色。
原先蒲公英的趣在那里啊!
观察的趣味在哪里呢?经过课堂的交流我逐渐发现,观察的趣味在思考和想象。
思考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中能够略见一斑,想象又能从哪里体会到呢?在蒲公英的“飞”。我抓了两个词“装着”和“假装”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能够看出我和弟弟的。调皮。课堂上我们玩了一个理解词语和感受生活的游戏。理解“一本正经”,用肢体语言表现,之后想一想哥哥可能还会装着怎样?弟弟也可能怎样应对?课堂上我们就这样你来我往。
我问,好玩儿吗?大家都觉得很好玩儿。
怪不得,这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欢乐。这是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想象的欢乐。在课前的时候,我一向在想,怎样能够让孩子体会到观察的乐趣。从这个环节事实的过程来看,效果还是不错。
教学下来,感受还是蛮多的。要想用一篇文章来教习作,还真是不容易。每次总是想得太多,要落实下来,不太容易。好在,这次虽然是孩子们学过的课文,可是试教的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
好吧,还好!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篇3
我一直认为,学生的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从而体验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在教《金色的草地》时,我就把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一小课题带入了课堂?
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虽然当时学生只是挤在讲台前观看我小小的电脑屏幕,但学生还是完全感受到了草地的美,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甚至感受到了孩子们产生了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与此同时,我便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
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
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篇4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并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表现了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根据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教师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设置疑问“我还发现草地会变颜色,这是为什么呢?”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学生兴趣高涨。
揭示“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并用手演示蒲公英张开、合拢,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学生也一起用手演示着,原本平白的文字配上动作像舞蹈一样动人。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引导孩子用声音来传达感情,感受文章的那份乐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自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起来就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了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当然了,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有些拖沓,教学环节之间有时过渡不够自然。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锲而不舍地学习和实践,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篇5
?金色的草地》一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种子时的情形,情节真实生动,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调皮惟妙惟肖,使人禁不住会心微笑,美丽的草地和蒲公英给兄弟俩带来了很大的快乐,而且课文也讲明白了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一现象,效果会更好。
这一课虽然是语文课,但是也包含着科学知识,那就是昼夜交替对植物的影响,昼夜不断的交替出现,光照和温度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也会调整自身的情况。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篇6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经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我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教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活力、才华……我的心境灿烂无比,原先孩子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啊!
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我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样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我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金色的草地》的第二课时。根据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教师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指名读段落、教师引读、分角色读、多人次品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收获,如:扫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进草地,去感受在草地上玩耍时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草地由衷的喜爱之情。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当然了,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有拼凑的痕迹。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进行锲而不舍的学习和实践,期待着有一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我也能因为语文课而魅力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