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语文教案7篇
教案中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探索知识,教案的定期更新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使学生时刻接触到最新的知识,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一的语文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一的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老师补充。
郭沫若简介:
名:郭开贞
时:(1892—1978)地:四川乐山人
作: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
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诗。
三、出示目标
四、请学生聆听优美的'配乐试读,揣摩诗的感情;
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
五、听读,讨论明确朗读朗读要求:
(一)、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二)、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划出诗歌的节奏并标出重音。
配乐朗读
六、配乐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那些想象?
3)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4)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区分联想和想象:
八、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1、诗中反复出现的“定”、“定然”有什么作用?
(表明作者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2、“那朵流星”的“朵”是不是错用?为什么?
(不是;流星大而美,像花一样,生活也像花一样美好)
九、课堂小结再配乐朗读并背诵
十、练习:
十一、板书设计:
联街灯天上的街市上的牛郎织女的
街市物品自由
想明星想像
?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
附练习:
一、用“/”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b.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二、选择正确答案。
1.与全诗不同的一项()
a.我想他们此刻,
b.定然在天街闲游。
c.不信,你看那颗流星,
d.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三.对本诗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b.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
c.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d.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郁闷的感情。
四.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b.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d.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五、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想象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3.本诗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和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后来又写到浅浅的天河和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联想。()
4.郭沫若,四川省东山县人,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他是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初一的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小组互动探究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目标
(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
(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五)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
集体交流
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
集体交流
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初一的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并运用和简洁、富有情趣的语言。
2、两相比照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标:学习塑造生动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动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及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对比来反映主题及词语的准确生动来描写景物和动作。
【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小组讨论结合集体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讨论、表演、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它令人难以忘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了一组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组散文浸透了而时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来自赏。因此作者把这组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们来阅读欣赏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介绍作者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社戏》,对鲁迅先生作过详细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尽快的填写出下面的内容:
鲁迅,原名,省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 》等。
2、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门写下了回忆性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期,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本文标题,“从……到……”已经表明这种顺序。
二、按下面的要求默读课文。
1、以文章题目推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按空间的变换,用“‖”在文中划出部分之间的界限,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感受。(乐、闷)
2、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释,认准读音,记住词意。
3、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写拼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锡箔( )厥贡( )苞矛( )橘柚( )倜傥( )金叵罗( )皂荚树( )桑葚( )轻捷( )油蛉( )斑蝥( )后窍( )攒成( )
珊瑚( )敛( )豁的一声( )人迹罕至( )系绳( )啄食( )秕谷( )罩住( )宿儒( )蝉蜕( )拗过去( )盔甲( )戒尺( )脑髓( )陌生( )
三、检查读课文效果
朗读接力:当堂读,错的就坐下。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反复朗读背诵段,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开展听写比赛,达到掌握字词的目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写十个词,看哪一组成绩最好,最后给予评价。
二、学习第一部分。
采取读书形式:二人小组,左边一行的同学齐读第一部分;右边一行的同学监听,读后,各自指出左边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哪些词语表明?
——我家的后面。
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切;“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连用不是互相矛盾的吗?你怎样理解双重的含义?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确凿”。以次,强调、突出了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哪一个词语能概括第一部分记叙的感情基调?
——我的乐园。
四、小声朗读第二段,按顺序记住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描述的。读后,合上书本,凭借朗读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描写,角度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从下面提示中,看谁能找到规律。
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以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此外,使这段描写层次分明的`,还有一组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用这组词语编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
学生活动:可以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六、速读美女蛇的故事,看谁用时少,记住的主要内容多。读后,讲述这个故事。讲述后,由讲故事的同学问大家:
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 ——神秘色彩。
七、作业: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对背诵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二、学习第二部分。
每位同学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读后,二人小组右边的同学给左边的同学讲述捕鸟的过程。左边的同学看看课本,听他讲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是否正确。
三、每人描述一项游戏,至少使用五个不相重的动词,看谁动词选得正确,游戏描述得生动、具体。两人交流,互相讲述。然后推荐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齐读过度段。
鲁迅写词文时,已经46岁,他知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把他送进私塾去读书呢?(他当然知道。)
你们知道吗?(知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那这里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呢? (鲁迅成年回忆童年往事,是以记忆中的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正因为这样,才更有情趣。)
1、齐读这一段,然后把第一句中的“不”删去;将第二句中的三个“也许……罢”删去,“都无从知道”删去。再齐读。两相比教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哪种更符合实际?(原文)。
这样写能准确表达出鲁迅童年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四人小组,阅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讨论。
1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在环境气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具体说明。与“乐”相对,“闷”在哪?
2、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不打人,不骂人”,对学生和蔼、负责,“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3、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在全班发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答案不求统一。)
六、作业
随笔——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
1、用上文中那一组词,描写景物。
2、对景物的描写应仔细观察,描写具体,力求生动、形象。
3、记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
初一的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预习识记字词,流利、生动的复述课文;通过找——读——品味的方法,揣度文本的语言,对文本多角度的理解,感悟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每一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找——读——品味的方法,揣度文本的语言,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听音乐,看图片)同学们,图片中展现的是一幅很常见的生活场景,请你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内容和感受?(学生会围绕一家人在郊外散步去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入《散步》的旅程,领略这篇散文所带来的和谐与美。
二、预习反馈,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熬过粼粼分歧
多音字注音组词:散背翘
2、点评学生读字词。
三、整体感知:请学生看图片,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适当的联想与想象来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过程中主要围绕产生分歧的缘由及解决分歧的'结果来复述。)
四、体悟文章:(这一环节重在使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多角度感悟课文)
1、请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注意揣度文中的语言,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为什么。
2、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真正的走入情境,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会从儿子或孙子这两个人物形象出发,来阐释自己的理解。)
3、文章题目“散步”是从文中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学生带着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换一个角度为本文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学生可能会以“家”、“感动”、“三代”、“爱”……等答案回答,主要要表达家庭中的和睦温馨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沟通、牺牲、责任与理解,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才能创设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综合学生对文本多角度的理解,认识到贯穿散步始终的是一个“爱”的前提。
五、拓展实践: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动的小事。
六、布置作业:以“我爱我家”或“_______,我想对你(您)说……”为题,写一篇随笔。
七、板书设计:
?散步》
初一的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品析诗中的美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品析诗中的美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描述导入(出示预先画好的彩图,如下)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图。
师:描述得很好。的确,“神密”,很多人都喜欢探索,但神密的路有许多危险,常人走了会后悔,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看看作者的选择和反思。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透过课外资料可获得相关知识。请两位学生分别简介。
三、配乐朗读
播放迟志强的《愁啊愁》曲乐。
学生怀忧愁之情读诗,体会诗中流露的感情。
点评:读得很有感情。迟志强误入歧途,走进了监狱。那么,诗中作者的选择如何呢?
四、整体把握诗意
分小组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小组长汇报结果。
板书:伫立(思索)决定(选择)
选择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点评:同学们归纳得真不错,简洁准确。
五、问题探究
1、第一节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2、诗人为什么要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路?
初一的语文教案篇6
每学期一次的学校绿色耕耘杯青年教师作课及反思活动已落下帷幕,纵观近两个星期的教学过程几多感慨,几多收获。今年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二十个年头,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作课,但此次活动我更是倍加重视,充分准备,深钻教材,力争完美。
经组内老师共同研究,我们选择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春》。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时隔三年,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
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初一的语文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能正确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二、导入:(播放古筝曲)师和乐导入“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但是曹操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事了解他作为帝王的一面,而他的其他方面或许我们还很陌生,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5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幻灯出示课题《孙权劝学》)
师:现,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师吐字清晰,停顿准确背诵)
师: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将这篇课文流利的背诵出来呀?
师: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一篇文章的字音、停顿、文意弄清楚了,再加上反复的诵读,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孩子们,有没有这个信心?
生:有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从第一步开始,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出示幻灯
一)结合手中的资料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好,同学们自由朗读。(生自由诵读,师相机指导)
师: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对他在读音和停顿方面给予评价。哪位同学争取来?(同学举手读书)
师:哪位同学来对这位同学在读音方面给予评价?
生:生举手评价,师相机指导。
师:有没有在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的?
生:生举手自由评价,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吗?)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幻灯片,(播放幻灯同上一张幻灯一样,全文本)老师就这一课的一些字音,对大家做一个提示,出现过后请同学们轻声跟读。(幻灯出示红色拼音“卿,涉,孰,遂”字音),生跟读,师:这几个字时本课的生僻字,(幻灯出示蓝色拼音“为,更”)师:这两个字时本课的多音字,(幻灯出示绿色拼音“邪”)师:这一个是本课的通假字。
师:(出示:友情提示: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我们在诵读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它里面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师:好,刚才大家评价的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师起,师生共同诵读)(师再次强调生易读错的字音)
师: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注释和手中的资料书梳理文意,也就是把课文试着翻译一下,好,大家独立完成。 师:下面小组为单位,把刚才单个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还不能讨论解决的,待会儿提交全班讨论。小组为单位,开始(师相机指导)(出示新幻灯二)
师:小组代表说说你们那小组有些什么问题要我们集体解决的?(请学生起来质疑,不着急解答) 生:“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生:“卿言多务,孰若孤,”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我们从最后面这一位同学的问题入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发言析疑,师相机评价指导)
师:我们看大屏幕上你们提的这几个问题,请大家同排为单位再次讨论下这五个句子究竟怎么翻译,老师提示,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点的词语不能漏掉,下面同学们再次讨论。
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主按顺序翻译,指导学生翻译“蒙辞以军中多务”,要求学生对号入座翻译(生可能将“推辞”移到后面,师鼓励移得很好,相机指导“如果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出来的话,应该是:吕蒙推辞用军中事务多,这种说法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是吧,我们就要把它交换一下顺序,把把那个字提到后边去?”
生:“辞”
师:这样该怎么翻译?我们一起来读,翻译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而推辞”(师相机出示幻灯这个句子的翻译)
师:接下来 看下个句子,谁来?
生:翻译(师相机指导对号入座翻译,尤其“博士”的翻译,不需要翻译出来)
师:“博士”注释里给的解释是官名,跟现在的博士不同,那么在古文当中,表示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这些名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保留,不需要翻译出来,所以说这个“为博士”我们就可以翻译成“成为博士”就行了。
师:接着来看下一句,哪位同学愿意翻译?
生:生翻译,师指导(重点介绍“但”字翻译)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但当涉猎”的“但”字翻译成表转折关系的“但是”,这不是很准确,在现代文里边,“但”一般是表转折关系,可以翻译成“但是”,可是在古文里边,这个“但”一般情况不做转折关系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但”字翻译成“只,只是”(板书:但:“只,只是”)
师:下一个句子,如何来翻译?
生:“谁比得上我呢?”
师:下一个“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谁来?
生:(师指导明确对象,谁与谁结为了朋友)
师:如果不把这个与吕蒙结为朋友补上去,我们就可能误会,师鲁肃与吕蒙的母亲结为了朋友。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幻灯,我们这几个句子翻译的后面,老师用括号括了一个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翻译的方法,请同学们看看,翻译五字法,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用这五个字的翻译方法,效(出示幻灯:翻译五字法)详细读讲,-------这是一种非常好用的翻译的方法,希望大家能都学习到。接下来,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再次体味文意。(师起,生齐读)
师:读的不错,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真的要把一篇文章流利的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途径和方法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些人叙事的文章,我们要读出语气就应该要在人物的语言上多下功夫。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孙权说的话。(出示幻灯)
师:自己体会一下,结合孙权的身份 ,结合句中的标点符号和语气词看看孙权的这几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大家看着屏幕,体会体会,试读试读。然后小组讨论该读什么样的语气,为何要读这样的语气,讨论并给出统一的意见来。
生: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第一句,劝说,应该用肯定,劝诫的语气,表明孙权对吕蒙要求严厉,对吕蒙关心,试读 既严厉又关心的语气)
生:第二句,读出怒气,生试读,略带责备
生:第三句,以自己的经历劝告吕蒙,现身说法
师:我们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心的展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的这一番既严厉又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诫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生:自由发言,爱惜人才,重视他让他读书,对人严格要求,很有学问,教育人有方,劝人有耐心,好学 师:归纳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关爱部下,既严厉又关爱,自己好学,并且还非常善于劝别人(板书孙权: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老师刚才提示的方法,注意人物的身份,结合文中的标点符号和语气词,揣摩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自己先体会,读一读,可以同排相互对练
师:先看鲁肃
生:惊讶,赞叹,(请学生试读出惊讶与赞叹的语气)
师: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生:男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看吕蒙的这个语言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有点自豪,学习过后变化了,生试读
师:全班齐读,读出吕蒙自得自豪的语气。
生:齐读
师:通过对鲁肃和吕蒙语言的揣摩,我们看看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师板书:吕蒙 鲁肃)
生:吕蒙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师板书:听取意见)
师:我们看看鲁肃师怎样的一个人?大家课前预习过的,鲁肃无论是从学识还是官职上来看,都比吕蒙要高
生:鲁肃爱才,爱人才(师相机板书:爱才,敬才)
师: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孙权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常善劝(板书:劝),我们通过鲁肃对吕蒙的夸赞,看出鲁肃是一个爱才敬才的人(边讲边板书:赞)通过鲁肃的夸赞我们了解到吕蒙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孙权劝学是成功的,下来进入背诵得环节,看幻灯上的图片,四幅图画师本文的四个情节,“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对照图片找出相应的文字,在小组内展开背诵,后全班汇报
师: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想让后人通过历的一些的失吸取教训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所以《资治通鉴》里的很多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做人也是很有启迪的,比如说我们今天所学的《孙权劝学》,学了这一课,你觉得有什么值得你借鉴的吗?想想鲁肃的敬才爱才,想想孙权的善劝,想想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这些对你有什么启迪呢,下来做个小练笔吧。(出示幻灯,小练笔) 师:最后送同学们几句话,这些话是冰心奶奶说过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你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