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课文教案参考7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写好了,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互动,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鹅课文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鹅课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鹅课文教案篇2
一、复习字词
1.齐读课题。
2.开火车认读“道、送”等13个生字。
3.师:上节课,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它们分别是:(出示四个颜色的太阳图)
4.学生读词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太阳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交流反馈。
3.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
师:前三个自然段用了相同的句式,但用了不同的词语,读读这三个词语。
小结:以后写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三、品读、感悟课文
出示“?”。
再读课文,围绕“我为什么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交流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交流:为什么“我”要画个绿绿的太阳呢?
生自由回答。
生1: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到处一片清凉。
生2:炎热的夏天,闷热的夏天,骄阳似火的夏天……
师:大家经历过了夏天,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交流:为什么“我”要画个金黄的太阳?
(2)引导学生想象:金色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3)学生自由回答。
(4)想想,在金色的秋天里,还有谁忙着邀请谁在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5)(贴金黄的太阳图)师:说一说“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我”的心愿是什么。(板书:丰收)
(6)指名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交流:为什么“我”要画个红红的太阳?
板书:温暖
(2)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冻僵”和“温暖”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为什么“我”要画个彩色的太阳?(板书:多彩)
(2)句式练习。
(3)让学生用四个字来赞美春天。
预设回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5)全课小结。(板书:心愿)
四、学习文章第一、二自然段
1.交流背课文的方法:看板书提示,按夏、秋、冬、春的顺序背,想象画面背。
2.师:背课文时还可以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这篇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都是先说“我画了个什么样的太阳”,再说原因,这样就可以背下来了。
3.师生合作背课文,教师背前面半句,学生接着背。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太、阳、片、金、秋、因、为)学生先读生字,再将两个字连在一起读词,练习组词。
2.出示新的笔画“了”,学生跟着老师边读笔画名称,边书空。
3.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互相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指导,范写。
“片”的笔顺为:撇、横、横折。
“金”字下面的笔顺为:横、横、竖、点、点、横。
5.学生描红,练习在田字格中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每人画一个太阳表达自己的心愿,可以写一写自己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想送给谁,为什么。
教学反思
在这课教学识字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再读去拼音的字,最后读词语,读的方式多样,使学生对字词掌握更牢固。在学课文时进行了拓展学生思维的语言训练,先自己说,再引导学生说,给了学生想象、组织语言的时间,在学生说句子时,要力求给更多的学生展示的机会。
鹅课文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出示ppt),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其实今天,还有一位朋友跟我一起来到了课堂上,它就是小鸟波比。波比想请大家去它居住的森林里看看。咦,怎么出现了一些词语宝宝?只有打败了它们,我们才能继续赶路。
(1) 出示带拼音生词,小老师领读
蓬松 活跃 鸟巢 崭新 木牌
扑棱棱 叽叽喳喳 蹦蹦跳跳
扑棱棱 “棱”单独读一声,组成词语是变成了轻声。(放在什么地方?)
扑棱棱,小鸟在做什么?(它在挥动翅膀呢)请学生做动作体会。
扑棱棱,你能再说说这种形式的词语吗?(abb)
词语宝宝一看大家读得这么好,一下就把帽子摘掉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 去掉拼音自读,排火车读
现在只剩下了生字,大家加油啊!
(3) 去掉拼音读生字:同位互读 齐读
大家识字这么棒,一定都有自己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4) 交流识字方法
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给大家出一道看图猜字
出“鸟窝”图—古文“巢”——巢
我们的祖先用类似图画的符号记录自己的生活,这种字就是象形字。演变到现在就是“巢”
我们终于赶上了波比,快跟它走吧。
三、学习课文
这里就是波比生活的森林。(视频,小鸟在林中)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小鸟,会有什么感觉?(快乐)
教师随机板书:小鸟 快乐
那让我们用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大家都注意到了,第一句是问句,读出了疑问的语气。请大家再读一下第一句让我欣赏好吗?我学会了,下面老师问,大家答,合作读第一小节。
找同学读第一小节
你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小鸟就在我眼前,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谁还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造个句子。
3学习第二小节(出示第二小节)
其实,清晨的林中,小鸟不光快乐,它们还最(指着活跃)
教师随机板书:活跃
请同位互读第二小节。
它们在忙什么?(捉害虫)
你都知道哪些益鸟是捉害虫的?(生答)
大家知道的益鸟真不少.咱们一起来看看。
小鸟们棒不棒?有了它们,小树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谁能再读读第二小节,夸夸这些小鸟呢。男生女生互问答。
有了你们的夸奖,小鸟捉害虫就更起劲了!
1学习第三小节(出示第三小节图)(这里需要多读一边课文吗?放在哪里?)
师问:翠绿的树林中,小鸟一边捉害虫,一边唱歌,它们在赞美谁呢?(红领巾)
红领巾指的是谁?(少先队员)
原来加了引号的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呀! 板书:少先队员
自读第三小节,回答。
少先队员来做什么?(“放鸟巢”) 还做什么?(放木牌)
(出示空木牌)你认为这块木牌上会写些什么呢? (小组互相讨论,指名说)
2“红领巾”为小鸟做了这么多好事,小鸟会说什么呢? (指名说:)
让我们带着感谢的心情来读一读最后一个小节吧。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红领巾”一样爱护小鸟们。(图片)
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所以,我们要做到(ppt)
当堂检测:照样子写词语。 aabb 来去
3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跃“)仔细观察这个字,它是什么结构?
(2) 仔细观察“跃”你觉得在写这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4)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一个
四、扩展阅读
小鸟活泼可爱,不仅少先队员喜欢它们,爱护他们,古人也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出示古诗,齐读)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板书: 26红领巾真好
放鸟巢 快乐 晨
少先队员 小鸟
立木牌 活跃
鹅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抓主线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
(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
2、组内交流
(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
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展开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谈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这样的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修改句子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
(2)比较句子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②微观的中国人读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都不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感情朗读,读出愤怒与无奈。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想象该如何去读!
2、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资料补充,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出示资料:1885年,上海的黄浦公园在租界内建成后,便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是对一个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华不振的有力证明。
4、正是目睹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你们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
(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你想为而读书?
2、赠??
从你们的话中我读懂了你们对祖国深深的浓浓的爱,古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今有你们的以天下为己任,老师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给你们。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鹅课文教案篇5
一、 导入
1. 今天,和孙老师一起来的还有四位客人,你们看到了吗?
2. [显示作家图象]瞧,这位是戴眼镜的伯伯,他是谁?板书:作家
3. 还有三位,两个大的在笼子里,[显示珍珠鸟图]一个小的在他的肩膀上。他们是谁呀?板书:珍珠鸟
二、 看图,揭示中心,引导质疑。
1. 看,作家在注视着珍珠鸟,他用什么样的目光注视着珍珠鸟?板书:喜爱
2. 珍珠鸟在干什么?能说得更好吗?可见珍珠鸟对作者怎么样?板书:信赖
3.齐读板书。
4.你有什么疑问吗?
5.归纳出示:珍珠鸟为什么惹作家喜爱?
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作家的?
6.齐读问题。
三、 自读课文,初步解疑。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你喜欢放声读也行,默读也行,找到你认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材料就把它划下来,读读体会体会。
四、 合作学习,进一步解疑。
1. 师:同学们的学习有收获吗?好,下面请你们找个好朋友,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
2. 示学习方法:1、读句子 2、谈感受 3、读出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五、 集体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启发学生先概括地说说珍珠鸟的特点,相机归纳为两个方面。
1. 板书:样子可爱
多请几位学生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2. 板书:活泼机灵
要求在谈了自己的感受后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六、 借助表演,重点体会珍珠鸟与作家的信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的。
1. 过渡激励,提出要求:看,你们多么会学习呀!不仅找到了这么多材料,还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你们把自己的感受表演出来,那就更棒了!你们想不想演?[显示“渐渐地……啄我的手指]能把自己的感受演出来吗?好,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尝试着做做动作,想想怎么演才能把感受演出来。
2. 学生自由放声读。
3. 推荐一名学生做小鸟,一名学生做导演,有声有色地读好这段话。老师演作家。要求观众们认真看,准备评议。
4. 评议: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5. 演小鸟的同学谈谈自己演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6. 师问小鸟:你一开始就这么信赖我的吗?
[显示填空:我是一只活泼聪明的珍珠鸟。起先,我只在( )活动;随后就在( )飞来飞去;渐渐地,我( );后来,我完全( ),最后我还落到( )睡着了。你瞧,我俩都亲热呀!]
现在,你们都是小珍珠鸟,看着屏幕,自己说说你是怎么和作家成为朋友的。
7. 学生交流。
七、 回到画面,扩展思维。
展示画面。说说小鸟梦到了什么/
八、 总结;
1. 人爱护鸟,鸟信赖人,人鸟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它是由什么创造的?对,[显示中心句]所以作家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故事,(指板书)作家喜爱珍珠鸟,珍珠鸟信赖作家,其实,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下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些,下一课来交流,更深的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鹅课文教案篇6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出示:9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一起读课题。
2、复习:
出示词语:瑞金城沙洲坝毛主席很远
领导战士乡亲以后
指名拼读,开火车去拼音读。
二、精读课文。
1、认识毛主席。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听录音后指名说。)
师:想知道毛主席的更多情况吗?(播放课件,了解毛泽东的相关事迹。)毛主席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人,那么他会与一口井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去看看那口井吧!
2、由井导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井的样子。
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课文第三自然段就写了这口井的情况。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老师还想知道,这口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在井旁边立一块石碑,还要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呢?咱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好吗?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轻轻读一读课文,用“——”画出这口井在什么地方?用“﹏﹏”画出为什么要在井旁边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指名说,相机分别出示第一、二自然段,并分别学习。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说说你还知道了什么?你能把这些知识通过读告诉我们大家吗?
再次指名读,齐读。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师:沙洲坝的村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没有井)想象一下,没有井的情况下村民是怎样才把水挑回来的?
师:是谁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是怎样解决的?你觉得挖井简单吗?想一想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出示填空: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所以毛主席。
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是因为()。
师:谁来填一填?
师:你觉得毛主席怎么样?
师:是啊,毛主席是这样关爱他的人民,所以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出示,学生齐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师:小朋友们,你们被毛主席感动了吗?让我们用一颗感动的心再一次读课文。(齐读课文。)
4、小结课文。
师:挖井人还包括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不能忘了挖井人,也不能忘了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鹅课文教案篇7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兴高采烈”、“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指导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2课时。
1、师:小朋友,你还记得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吗?西方也有与我们的春节一样盛大的节日,是──(生接)圣诞节。在那样美好的节日里,孩子们最希望得到什么?(礼物、团聚、快乐、爱……)有一年的圣诞节,在一个仅有8岁的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节课上,如果你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听讲,你一定能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
2、师板书课题,指读,纠正读音。
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入手,引入新课,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进而建构阅读的话题;同时,将课堂常规要求和文本中的“礼物”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对题目中出现的多音字,及时指导,很有必要。
1、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⑶读完以后向同学或者老师请教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自学要求清晰而明确,有目标要求,也有方法指导。
2、出示以下词语,说说意思:
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谅
3、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含有以上词语的句子: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以词入课,看似乎顺手捎带,实则匠心独具,由一串词,拎起重点段落,王老师深谙“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实质。若能在这个环节前面加上检查其他词句和学生读通的训练,则学习更为扎实。因为5册孩子毕竟还有不少的识字任务,读通课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若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则另当别论。
1、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⑴品读第3自然段:
以“沉默不语”为切入点,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理解该词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体会“沉默不语”中隐含的体贴和善良。
①师:“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她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自由读读1~3自然段。
(她想:哥哥姐姐买了那么多礼物,而我只买了棒棒糖,他们会不会失望呀?我把钱给别人买礼物,妈妈会怎么想呢?……)
②随机理解“兴高采烈”、“猜测”等词义,指导朗读相应的句子。“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在这个地方,王老师为我们示范了如何抓关键词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策略。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王老师抓最能表现金吉亚内心世界的词语,通过正面体会和侧面对比,引导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2、品读第4自然段:
师:我们通过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外表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的心里想着家人,体贴家人。这么体贴,为什么只给家人买了棒棒糖?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重点出示:
“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故意少“什么都”三字,使学生体会那个小女孩的一无所有。)
⑴说话:那个小女孩没有……没有……没有……(礼物、鲜花、欢乐、爱……)
⑵朗读。
⑶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夕什么都没有。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来到这棵挂满心愿卡的树前,会说什么?(学生自由说话──师生情景对话)
师:孩子,我们家并不宽裕,这点钱是让她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
生:……
师: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才攒下的钱,你该为自家人买礼物的呀。
生:……
师:孩子,哥哥姐姐都给你买了礼物,你却要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花钱,值得吗?你可要想清楚啊!
生:……
师:孩子,你是多么善良,多么仁爱,多么体贴,多么富有同情心啊!
⑷出示: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学生齐读。
⑸那个陌生的小女孩收到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
(说话:不仅……还有……还有……还有……还有……)
⑹再次齐读“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如果金吉娅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对她说什么?
2、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会怎样表达对金吉娅的谢意?
尽量用上以下词语:如愿以偿、善良、体贴、仁爱、同情、不仅……还……
让孩子们在语境中学习迁移词语,这是这个设计的一大亮点。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殖。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王老师让孩子们借助这些词语来抒发情感,则将词语教学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